混凝土结构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419026 上传时间:2019-12-1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3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结构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混凝土结构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混凝土结构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节约钢材,可根据设计弯矩图的变化将钢筋弯起(作受剪钢筋)或截断。但钢筋的弯起和截断均应满足正截面和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要求。一、抵抗弯矩图(材料图)-抗力图,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1、概念:按实际纵向受力钢筋布置情况,对梁各正截面产生的受弯承载力设计值Mu所绘制的图形。,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近似按每根(或每组)钢筋的面积的比例划分出各根(或各组)钢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Mui,Mui可近似取,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如前图可作如下划分,q,2,f,25,1,f,22,M,图,Mu图M图,2,f,25,1,f,22,M,max,2,f,25,1,f,22,2、抵抗弯矩图的划分即各根钢筋提供的受弯承载力Mui,至弯起钢筋与梁中心线的交点(d),该根(或该组)弯起钢筋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完全消失,其间(即c与d之间)用斜直线相连。,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3、有弯起钢筋时抵抗弯矩图的画法,1、纵筋弯起应满足的条件(1)满足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要求(Mu图M图),弯起钢筋与梁中心线的交点位于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b点称不需要点或理论截断点)之外(即d点位于b点之外)。,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二、钢筋的弯起,(2)满足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要求和构造要求:当按计算需要设置弯起钢筋时,前一排的弯起点至后一排的弯终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箍筋最大间距。,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3)满足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要求:弯起钢筋的弯起点与按计算充分利用钢筋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5h0。,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2、0.5h0就能满足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理由,(1)As全为直筋的受弯承载力(-截面),(2)As为部分弯起筋的受弯承载力(-截面),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3)保证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条件,由左图几何关系推得:,(1)间距:满足右图要求。(2)锚固长度:弯起钢筋的弯终点外应有一直线段锚固长度,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3)弯起角度:梁高700mm时为45;梁高700mm时为60。,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3、弯起钢筋的构造要求,(当弯起钢筋作为抗剪钢筋时,应满足下列构造构造要求),(3)鸭筋和浮筋:当弯起钢筋不能同时满足正截面和斜截面的承载力要求时,可单独设置仅作为受剪的弯起钢筋,但必须在集中荷载或支座两侧均设置弯起钢筋,这种弯起钢筋称为“鸭筋”。不得设置“浮筋”。,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鸭筋,三、钢筋的截断,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1、截断纵筋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截断纵筋?(1)受弯构件的纵向钢筋由控制截面处最大弯矩计算确定的。(2)根据设计弯矩图的变化,可以在弯矩较小的区段将一部分纵筋截断。(3)在正弯矩区段,弯矩图变化比较平缓,同时钢筋应力随弯矩变化产生的粘结应力,加上锚固钢筋所需要的粘结应力,因此锚固长度很长,通常已基本接近支座,截断钢筋意义不大。因此,一般不在跨中受拉区将钢筋截断。(4)对于连续梁、框架梁中间连续支座负弯矩区段的上部受拉钢筋,可根据弯矩图的变化分批将钢筋截断。(5)截断钢筋必须有足够的锚固长度,但这里的锚固与钢筋在支座或节点内的锚固受力情况不同,(因为要考虑斜裂缝对钢筋应力的影响、弯剪共同作用的影响、弯矩图变化情况的影响、以及无支座压力的影响)。,2、截断纵筋时的延伸长度ld,(1)延伸长度的两个控制条件(a)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理论截断点b)至钢筋实际截断点c的距离(bc段水平长度);(b)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a点)至钢筋实际截断点c的距离(ac段水平长度);,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a点为钢筋的充分利用点;b点为钢筋的不需要点(理论截断点);c点为钢筋实际截断点。,注:由于ab间还有一段弯矩变化区,实际截断点c到钢筋充分利用点a的锚固长度(即延伸长度ld)要求比基本锚固长度la大。,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2)延伸长度的取值,(a)V0.7ftbh0时:应延伸至该钢筋的不需要截面之外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的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即:bc20dac1.2la,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b)V0.7ftbh0时:应延伸至该钢筋的不需要截面之外不小于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的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h0即:bc(h0、20d)maxac1.2la+h0,由于剪力较大,可能产生斜裂缝,钢筋强度充分利用点由a点移至斜裂缝与纵筋相交处a点。,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c)若按上述(a)、(b)规定确定的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受拉区内,则应延伸至不需要截面之外不小于1.3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的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1.7h0,即:bc(1.3h0、20d)maxac1.2la+1.7h0,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四、简支支座锚固要求,当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符合要求时,可在钢筋端部加焊锚固钢板或将钢筋焊接在梁端预埋件上。,第七章粘结、锚固及钢筋布置,7.3钢筋的锚固和搭接,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其伸入支座内的锚固长度las应符合下列规定:,(支座处有横向压应力,使粘结作用得到改善。因此支座处的锚固长度las可比基本锚固长度la减小。),对于板:一般剪力较小,通常满足V0.7ftbh0的条件。且连续板的中间支座一般无正弯矩,因此板的简支支座和中间支座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均取las5d。,1、中间层端节点的梁上部纵筋,当柱截面高度足够时,框架梁上部纵筋可用直线方式伸入支座锚固,锚固长度不小于la,且应伸过柱中心线不小于5d。当柱截面高度不足以布置直线钢筋时,应将梁上部纵筋伸至节点外边并向下弯折,但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lah0.4la;弯折后的垂直长度不应小于15d。,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五、框架梁或连续梁纵筋的锚固要求,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当计算中不利用其强度时,锚固长度可按V0.7ftbh0时的简支支座情况考虑;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若柱截面高度不够时,可将钢筋向上弯折,弯折的构造要求与上部钢筋向下弯折情况相同;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7la。,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2、中间层端节点的梁下部纵筋,l,as,梁,柱,4、框架梁或连续梁在中间支座处的下部纵筋当不利用该钢筋强度时,应符合简支梁V0.7ftbh0时的规定;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可采用下面三种锚固方式。,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3、框架梁或连续梁在中间支座处的上部纵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当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锚固长度0.7la(直线锚固时);搭接长度0.7ll(节点外搭接时)。5、顶层的中间节点:柱纵筋:直线锚固时,锚固长度la,且应伸至柱顶;弯折锚固时(梁截面高度不足),应符合下图规定。,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将柱外侧纵筋的相应部分弯入梁内作梁上部纵筋使用;也可将梁上部纵筋与柱外侧纵筋在顶层端节点及其附近部位搭接。搭接可采用:(a)位于节点外侧和梁端顶部的弯折搭接接头;(b)位于柱顶部外侧的直线搭接接头。,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6、顶层的端节点:,链接下一章,梁内搭接(柱铰机制),柱内搭接(梁铰机制),一、无腹筋梁(主要是受力性能)1、剪跨比()的概念2、无腹筋梁斜裂缝出现后的传力机构,拉杆-拱模型;3、无腹筋梁的破坏形态,斜拉、剪压和斜压破坏,各破坏形态发生的条件()、破坏特征;4、影响无腹筋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fc、.二、有腹筋梁(有受力性能、设计计算和构造措施三个方面)1、有关受力性能(1)配箍率的概念和箍筋的作用;(2)有腹筋梁斜裂缝出现后的传力机构,桁架-拱模型;(3)有腹筋梁的破坏形态,斜拉、剪压和斜压破坏,各破坏形态发生的条件(、sv)、破坏特征;(4)影响有腹筋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fc、sv,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链接下一章,本章小结,2、有关设计计算(1)如何建立有腹筋梁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2)两种情况下的计算公式及公式条件;(3)弯起钢筋的抗剪承载力;(4)计算公式的应用复核与设计。3、有关构造(1)梁中箍筋的Smax、dmin;(2)抵抗弯矩图(材料图)的概念;(3)保证斜截面抗弯的构造措施a0.5h0;(4)梁中纵筋弯起和截断的构造规定。,5.6纵向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第五章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链接下一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