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空间结构与区域流通.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3410115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4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通空间结构与区域流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流通空间结构与区域流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流通空间结构与区域流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流通空间结构与区域流通,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空间外延:区域: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地区,其结构相当完整,能够独立发挥功能,并与区外有很强的联系。地区: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其边界是任意的。地方:与中央相对应的各级行政区的统称。,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一、商品流通空间结构的含义商品流通空间就是商品流通以及形成商品流通的各种物质实体的结构关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延展。它是以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核心,由商品供应(销售)所能辐射到的各个消费者和购买者这间构成的空间范围。,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商品流通空间是指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商品在自由贸易和相互竞争中自然形成的流通网络所占有的地域范围。,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购买者,自由贸易、互相竞争,供应半径,消费者,消费者,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一)点、线、面是商品流通空间模式构成的基本元素(纵向看)点:指商品流通经济活动的内聚力极化而成的中心或节点(商场,城市,贸易中心)节点规模有大小之分,大的节点包含着小的点,小的节点构成大节点流通网络的结节点。,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线: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通道。商品流通的渠道,由商品所有者组成。是价值形态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的通道。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长渠道,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面:指商品流通吸引和辐射的范围或域面点、线、面共同制约着一定地域商品流通空间的疏密散聚、相互位置及分布形态。,小节点,大节点,线,商品从流通领域到消费领域的通道,消费者,流通空间,面,批发商,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商品流通空间结构具有如下特征:1.点、线、面空间三要素具有缺一不可性商品流通必须以一定的空间物质实体要素为载体,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2.点、线、面空间三要素层次组合,形成等级规模结构,地方小市场,地区市场,区域市场,全国统一市场,世界区域市场,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3.点、线、面空间三要素立体组合,形成网络系统空间序和功能序的统一形成商品流通空间网络系统。小市场大市场更大市场结点结点,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二)商流、物流、信息流是商品流通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横向看)商流: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包括生产消费)运动中一系列价值形态变化和所有权转移的过程;物流:指商品使用价值实体移动的过程;信息流:伴随着商流和物流的运动过程,既反映商流、物流历史和现实的运动情况,又预测它们的潜在和可能的运动情况。,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三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它们合则形成同一的流通过程,分则各有彼此独立的运动形式和客观规律。信息流先行,商流是主体,物流是基础,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商品流通空间运行机理(一)社会分工是空间交换的基础“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二)商品流通与区位的关系1、区位的选择决定着流通的是何种商品2、区位直接影响商品流通的顺畅与否a、从成本分析流通配置的区域条件b、从市场分析流通配置的区域条件c、从成本市场综合分析流通配置的区域条件(决策者),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商品流通空间运行机理(三)商品流通的条件互补性:有需求,也有供给可转移性:PA+PABPB介入机会:经济性原则干预,非经济性原则干预(政策性原则),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商品流通空间运行机理(四)商品流通的空间范围最小市场范围越大,则区域内厂商就越少反之厂商就可能越多,第一节商品流通空间结构,二、商品流通的空间效应(一)获取双边利益:分工效应(二)经济增长:发动机效应(三)促进集中和分散配置:集约效应,需求效应联系效应学习效应竞争效应资源效应结构效应就业效应收入效应,第二节区域商品流通,三、中国的商品流通空间特征与区域商品流通(一)中国的商品流通空间特征:点、线、面要素分析(二)中国区域商品流通的发育程度:区域分工分析1.省际产业结构趋同性比较严重2.区域间经贸交流的带动影响作用不大3.国内省际贸易比重近年来呈下降趋势4.区际分工与贸易壁垒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就市场的一般概念来讲,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这个“场所”无疑在空间要占据一定的位置,就其空间形态而言,这种空间的位置有点、线、面三种形式。其中,点具有几何上确定的意义,用地理坐标描述,如居民点、工矿企业分布点、商业网点、商品集散地、交通枢纽、通讯与信息中心等;线具有几何上确定的线段,以走向和长度度量之,如交通线、行政区界线、经济区界线等;面具有几何上的确定范围,以形状和面积度量,如城市圈、市场吸引范围、港口腹地等等。区域是点、线、面组合而成的地理实体,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和客观上存在的范围界线。区域市场中的区域,既可以是各类行政区域地区;也可以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其吸引范围所组线的地域(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等);还可以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内部联系方式相似的带状区域(如经济地带)。,第二节区域商品流通,三、中国的商品流通空间特征与区域商品流通(一)中国的商品流通空间特征:点、线、面要素分析(二)中国区域商品流通的发育程度:区域分工分析1.省际产业结构趋同性比较严重2.区域间经贸交流的带动影响作用不大3.国内省际贸易比重近年来呈下降趋势4.区际分工与贸易壁垒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东部沿海1、经济发展快,人均收入高2、只对资源需求强烈的产业有带动作用3、对附加值高,且经济带动性强的工业品敏感度高4、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交流关系密切,并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中、西部1、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相对不高2、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对区外依赖度比较大3、对附加值低且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薄弱的资源类产品敏感度高4、中、西部地区间产业交流关系薄弱,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处于劣势地位,1、带动性不强2、带动影响作用和感应度不协调3、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1985-1992年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进口:10%出口:17%省际贸易额年均增长率4.8%4.8%10%原因:结构性矛盾激化各区域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均提高自己的贸易壁垒(费率措施,非费率措施),目的是使自己区域内的产品处有有利的竞争地位。,第二节区域商品流通,三、中国的商品流通空间特征与区域商品流通(一)中国的商品流通空间特征:点、线、面要素分析(二)中国区域商品流通的发育程度:区域分工分析1.省际产业结构趋同性比较严重2.区域间经贸交流的带动影响作用不大3.国内省际贸易比重近年来呈下降趋势4.区际分工与贸易壁垒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区际分工近似和产业结构趋同,导致的贸易壁垒阻碍了区际间要素流动。贸易壁垒对企业的保护使其缺乏相应的“锻炼”原因:我国早期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现象严重,而经济转轨过程中,激励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对政府的权力与利益进行约束,各个地区面对获利行业,都不顾资源和技术条件盲目投资建厂,这样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的现象出现。,第二节区域商品流通,一、市场空间差异市场空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引伸出市场空间之间商品流通的必然性。从形成与变化的角度看,市场空间差异大致有三类:固定差异、位势差异和趋势差异。,第二节区域商品流通,一、市场空间差异,过去、现在、未来,第二节区域商品流通,一、市场空间差异(一)市场的多元化差异首先,多元化差异表现为同一层次横向的不同市场之间由于自生的和再生的因素不同而有专业化市场和综合性市场之分。其次,多元化差异表现为纵向的市场。最后,多元化差异还表现为同一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按照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参与分工贸易。,第二节区域商品流通,一、市场空间差异(二)市场的多层次差异市场的多层次差异表现为市场空间体系中不同的市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程度不同,因而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市场。首先,这种市场层次表现在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上,有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市场之分。其次,在商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市场发展的层次还会通过与之相适应的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等)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呈现出来。,第二节区域商品流通,二、区域商品流通的含义,第二节区域商品流通,二、区域商品流通的含义(一)区域内商品流通1.异质互补性是区域内生产分工和商品流通的基本内容“内部进行的商品和服务交换就是该区域存在的理由”存在地理位置等差异,但相对于功能区域,这种差异就弱得多。生产的产品不同(城市工业品,农村农副产品),二、区域商品流通的含义(一)区域内商品流通2.分工市场化是区域内商品流通合理化的基础机制。,1,自然性分工对应于小商品生产阶段,是一种低级形态的分工。,2,市场性分工以市场导向为灵魂,各经济活动主体根据市场变化,安排自己的和产活动,并决定生产主体的性质。,3,行政性分工生产、收购、销售、定价方工、获利多少等都由政府计划确定。,第二节区域商品流通,二、区域商品流通的含义(二)区域间商品流通,区域间流通的商品主要是地区专业化产品区域产业结构大致由三类部门构成,并形成三类产业部门的产品。一是地区专业化部门二是地区辅助产业部门三是基础结构部门,两个基本特征,竞争是实现区域间商品流通的基本途径竞争能够创新市场优势竞争能够充分利用分散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机会竞争是我国区际商品流通的实践提出的要求,第三节区域市场,一、区域市场的含义(一)区域市场的含义所谓区域市场,是指在一个国内统一市场中,各经济区域根据自身的经济特色和在国内以及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构造的地区性国内市场。区域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基础国内市场是区域市场的集合体区域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单元,要素等资源的不同、竞争因素的存在,使区域市场各具特色。,第三节区域市场,定义1:区域市场是指由于市场不完善,商品和劳动在全国各地自由流通受阻而形成的流通范围局限于某一区域的市场。区域市场的定义概括了区域市场具有相对封闭性的特征定义2:区域市场是指根据经济同质性或内聚性而识别的,一级综合经济区内的各种货物、劳务、有价证券等的供需与交易关系及交易场所。定义3:区域市场实际上是现代营销学细分市场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是一种细分顾客群理论。,第三节区域市场,1)区域市场是一个地理概念因为各地区之间地理、文化、政治、语言、风俗、宗教的不同,消费者(或称顾客群)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为此,企业必须正视各地区的差异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区域化特点的经营战略和行销推广策略。2)区域市场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相对于全球而言,亚洲就是区域市场;相对于中国而言,河南是区域市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又是区域市场;对不同的企业而言,它是相对的,对同一企业而言,因目标市场的定位不同,它又是可变的。,(二)区域商品流通与区域市场区域商品流通形成区域市场,区域间商品流通形成国内统一市场。空间配置成本的比较是区域市场形成的首要因素其次区域市场服务和服从于宏观调控最后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动态性,第三节区域市场,二、区域市场的统一与规范(一)区域市场的开放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地区间无充分的经济分工,地区间有相同的经济结构2、地区间分工建立在资源性产业与加工型产业、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产业分工的基础上3、按照要素比例模型,确定地区间的分工关系、商品交换模式和区域市场开放的路径。,第三节区域市场,二、区域市场的统一与规范(二)区域市场的统一与规范区域市场的统一有利于形成合理、高效的商品流通,使资源更合理的配置,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而统一的效率取决于区域内、区域间、国际间商品流通的耦合程度。,1、组织区域内商品流通的有序运行(1)改善空间贸易条件,组织和优化城乡产品流通。(环境)问题:贸易基础的非对称性贸易客体的非对称性对策:改善贸易条件,调整工农业产品价格结构,实现等价交换根据农产品特点调整供给,(2)优化城乡流通网络,发挥商品流通的媒介功能。(渠道)问题:1、商业网点设置按行政区划片定点2、不重视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网点建设,城乡网点空间比例失调对策:1、注意城市中心商业群、地区商业中心和居民区购物网的协调,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商业体系。2、注意农村商业网点配置,搞好中心集镇的商业网点结构,以及集市贸易和边远零星网点的分布和比例关系。3、注意城乡网点构成、人员比例和配置的合理化,第三节区域市场,二、区域市场的统一与规范(二)区域市场的统一与规范2、组织区域间商品流通的有序运行(1)发挥优势,加强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优化区域间商品流通结构。(避免趋同现象)(2)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使比较忧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新技术、分工导致的差异化)(3)改善贸易条件,为区域间商品流通寻求有力依托。,第三节区域市场,三、国内市场的统一及其国际化(一)国内统一市场的含义所谓国内统一市场,就是指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各个区域市场融为一体,商品可以自由流通的国内市场。1、国内统一市场有利于扩大流通范围。2、国内统一市场能够促进区域间商品流通的平衡发展。3、国内统一市场能够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实现国内市场的统一及国际化。,第三节区域市场,三、国内市场的统一及其国际化(二)国内市场的统一及国际化1、改革开放以来统一市场形成中的矛盾,第三节区域市场,三、国内市场的统一及其国际化(二)国内市场的统一及国际化2、国内市场的统一及国际化(1)优势发挥:加速区域间商品流通的现实基础。(2)提升产品竞争力:国内统一市场实现的有效途径。(3)完善贸易条件:国内统一市场形成的保障机制。(4)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内市场的国际化。,Addyourcompanyslogan,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