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406453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复习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检测试题(含解析)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选择题(2019衡水冀州中学模拟) 读我国不同纬度两座山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2题。1甲、乙两山高山草甸带分布的海拔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水条件B热量状况C经度位置 D海陆位置2甲山A坡缺失云杉林带,其主要原因是()A相对高度小,云杉林难以生长B地处阴坡,热量不足C地处背风坡,降水少D土层浅,不利于云杉林生长解析:第1题,两山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因而热量状况不同,导致同一自然带出现的海拔不同。第2题,森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条件,该山A坡在草原带与草甸带之间未出现森林,说明该位置降水较少,位于背风坡。答案:1.B2.C(2019福建八县期中)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东经0度34分,北纬44度50分)的大西洋畔,它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大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回答34题。3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C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4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琵拉大沙丘位于大西洋畔,读图,图示没有山地阻挡,与背风坡降水少无关,B错。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会推动沙丘移动,C错。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但不能使沙丘向内陆扩展,D错。所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向内陆扩展,A对。第4题,根据区域位置,该地地带性景观应是落叶阔叶林,出现沙丘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C对。答案:3.A4.C(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下表为我国甲、乙两山基带的气象要素及雪线高度资料表。读表,回答56题。甲山(海拔7 782 m)乙山(海拔7 435 m)南坡北坡南坡北坡基带气象要素海拔/m1 1002 9201 2291 848年均温/16.17.97.42.8年降水量/mm2 276.6512.196.1519.2雪线高度/m4 7505 0004 3503 9805据表中可以推断()A甲山北坡相对高度大于南坡B甲山南坡的垂直带谱最丰富C乙山南坡的河流补给以雨水为主D乙山的森林蓄积量大于甲山6与乙山相比,甲山雪线分布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 山体海拔水汽来源方向 人类活动ABC D解析:第5题,据表中资料推断,甲山北坡相对高度小于南坡,甲山南坡的垂直带谱最丰富;乙山南坡的河流补给应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乙山的森林蓄积量小于甲山。第6题,甲山南坡降水多于北坡南坡为迎风坡雪线南坡低于北坡;乙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北坡为迎风坡雪线北坡低于南坡。与乙山相比,甲山雪线分布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水汽来源方向。答案:5.B6.C(2019内江模拟)日记一则:3月21日上午,我们地学小组一直沿着条带状分布、稀疏干枯的森林考察,沿途地形开阔,地势起伏较小。到达目的地后,GPS屏幕上显示的纬度为40N,北京时间14点08分。我来到“最大一棵枯树”的北侧,树顶的影子刚好落在脚前,沙拉木同学测出树影的长度约12.6米据此回答79题。7“最大一棵枯树”高约()A8.8米B10.6米C12.6米 D15米8稀疏干枯的森林植被属于()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9考察地的森林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是其受控于()A降水量分布B地下水分布C地势的高低 D气温的分布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中“北侧”“脚前”等信息判断北京时间14点08分时,当地地方时为正午12时;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400|可计算出40N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50;当正午太阳高度为45时,树高树影长;正午太阳高度是50时,树高影长,根据选项判断“最大一棵枯树”高约15米。第8题,根据稀疏干枯的森林植被位于40N判断应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属于热带地区植被,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植被;针叶林属于亚寒带植被。第9题,要善于捕捉解题信息,例如本题需要结合材料中所给的时间信息判断经度位置,结合经纬度位置才能正确定位;“稀疏干枯”提示与正常的森林分布不一样;“呈条带状分布”往往与河流相关联等。答案:7.D8.C9.B下图是我国土壤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1011题。10据图可知黑垆土主要分布在()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11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红黄壤的原因是()A海拔高,热量充足B为较低纬度谷地,水热充足C海拔低,光照充足D为河流谷地,水源条件好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黑垆土分布在我国湿润类型土壤带到干旱类型土壤带的过渡地带。东北平原属于湿润类型土壤带,以黑土、寒棕壤为主,故A项错误;华北平原属于湿润类型土壤带,以棕壤、褐土为主,故B项错误;黄土高原处在我国半湿润地区到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最可能发育黑垆土,故C项正确;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湿润类型土壤带为主,发育红壤、黄壤等土壤,故D项错误。第11题,由我国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可知,我国红壤、黄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差,不利于红黄壤的形成,故A项、C项错误;青藏高原东南部为较低纬度的谷地,水热充足,能够满足红黄壤形成的条件,故B项正确。答案:10.C11.B二、非选择题12(2019滁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绵延400 余公里,大部分海拔在1 200 m以上,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下图为太行山及其周边地区地貌分布图。(1)说出图中山地东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的地形特征差异。(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图中山地对其东侧地形区的影响。(3)说明植树造林改善山地西侧地形区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理由。解析:(1)读等高线图可知,图中区域东侧等高线稀疏,等高线数值小于200, 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广阔,图中区域西侧等高线数值大于1 000,以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千沟万壑,中间区域等高线密集,等高线数值从200 m升到1 000 m,为太行山区。(2)根据上题结论可知,图中山地为太行山,太行山冬季阻挡了西北季风,使山地东侧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夏季时,太行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增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提高了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3)山地西侧是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滞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可以降低风速,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减轻风、旱、涝等灾害。答案:(1)东侧: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广阔。西侧:以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千沟万壑。(2)山地阻挡了冬季风,使山地东侧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增加夏季降水;夏季水土流失,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提高了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3)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滞留降水,避免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并积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或植物根系和枯枝落叶减缓地表径流,泥沙沉积,防止水土流失);降低风速,增加大气湿度,减轻风、旱、涝等灾害;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13(2019莆田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布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解析:(1)从水汽、降温角度分析即可。(2)树木生长慢一般可从气候(光热)、土壤角度分析;“矮曲”又体现在“长不高”“弯曲”上,一般矮与气温、曲与风力有关。(3)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在山顶,而由我国地势分布的东西差异可知其分布高度自东向西升高。(4)可从该林存在的意义、破坏后不易恢复,以及破坏严重角度分析。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3)变化:自东向西升高(或自西向东降低)。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业用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存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