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402953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二、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三、预习检测: 1、识记生字:远瀛(yng)观甲胄(zhu)充塞(s)碣(ji)石嗫(ni)嚅(r)迤逦(yl)窸窣(xs)2、词语解释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迤逦:曲折连绵。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五、合作探究: 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冬日,心情沉重六、精读品析: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1、“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2、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4、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本段话,“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5、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6、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 明确: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七、拓展延伸: 1、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提示: A: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B: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提示: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2、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板书设计】3、废墟的召唤描绘融情于景;号召直抒胸臆;呼唤热情洋溢;议论点明主旨。 呼唤改革,献身改革。【教学反思】学习本课,在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自己进入到作者描述的情景中,去领会作者的感悟和观点。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表达感悟这一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补充了圆明园的有关资料和近代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同时丰富了学生知识,加深了学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自主阅读和讨论探究灵活运用,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主动性,挖掘学习潜力。从圆明园的废墟入手,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反复朗读,理清作者游踪及所见所闻所感。 用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引导叙事理解“废墟”的寓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叙事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篇教学设计立足新课标,以学生自主学习、师生课堂探讨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能使学生在提高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反馈检测】1、给加线字词注音。嗫嚅()()迤逦()()方外观()绮辉()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_。(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_。(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_,忽高忽低,如泣如诉。(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_。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4、“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5、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