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综述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401080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综述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综述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综述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综述 人民版必修2【专题线索】本专题主要叙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列宁初期探索、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和改革苏联模式时期。十月革命后,列宁相继实施了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开始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知识结构】改革与挫折列宁初期探索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经验与教训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目标导航】1.说出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3.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基础史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叛乱。(2)协约国武装干涉。2.目的:(1)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2)实现向 的直接过渡。3.内容:(1)农业上,实行 。(2)工业上,大小企业一律 。(3)商业上,取消 。(4)分配上,实行 。(5)成年人义务劳动制。4.评价:(1)积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2)消极:激化工农之间矛盾;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战争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旱灾导致经济崩溃。(2)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工人农民对 政策强烈不满,举行罢工和暴动。2.目的:(1)消除经济危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2)消除政治危机,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内容:(1)农业上,用 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上,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部分企业实行 。(3)商业上,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上,实行按劳取酬的 。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和工农联盟。(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方法归纳 1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2通过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关系,来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3关键词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分配:国家统一分配)农(农业:余粮收集制)工(工业:一律国有)商(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四方面记忆。知识建构通读教科书,梳理基础史实之间的关系,在下面构建知识结构。【体验探究】一、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材料二 怎样才能实现“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十分显然,要实现这个原则,第一,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制,即绝对禁止任何私人的粮食贸易,必须把全部余粮按照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第三,为此必须在工人即无产阶级国家的监督下,按公平合理的粮食分配办法把粮食分配给全体公民,不给富人任何特权和优待。列宁选集第三卷材料三 为了坚决扭转经济破坏和粮食恐慌的局面,巩固工人阶级和贫农的专政,人民委员会决定:宣布设在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下列工业和工商业企业及其全部资本和财产(无论其现状如何),一律归苏维埃共和国所有。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材料四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到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全集第42卷材料五 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列宁选集第四卷史料研读 分别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分别从什么角度阐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问题思考(1)据材料一,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主要背景、目的。(2)据材料二、三,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3)据材料四、五,列宁为什么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具有怎样的优良品质?(4)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用不大,危害不小”。综合上述材料及教材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2.理解新经济政策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材料二 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材料三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选集第四卷史料研读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涉及新经济政策哪些方面内容?问题思考(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 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提到了什么经济政策?该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哪些权利?有什么积极意义?(3)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据材料三,列宁主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因、目的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重大理论意义。【检测反馈】一、选择题1“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A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B它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C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D它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2图片是历史事件的鲜活体现,对右图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31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据10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它地区几乎要拖延一整年时间。这一政策的实施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B.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历史使命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D.说明国家已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4列宁指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产生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这强调了 A实施粮食税的重要性 B改善工人生活状况的重要性 C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D燃料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5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1922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笫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列宁全集请回答:(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冲击的办法”是指什么政策?“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在农业、工业方面是如何体现的?(2)根据上述材料,如何理解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目标导航】1.说出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的举措、成就,归纳其特点,理解其弊端。2.说出“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基础史实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对农业进行 改造;为摆脱粮食危机,配合 顺利进行。特点优先发展 。全盘集体化。过程一五计划(2832);二五计划 (3237); 三五计划 因卫国战争停止。26年32年完成加入集体农庄的工作;富农阶级消失。意义二五计划结束时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创造条件;农业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但没有促进农业本身发展。二、斯大林模式1.概念: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2.特点与表现:(1)经济上高度集中。表现: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对经济实行 计划管理。排斥 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 。实行单一 。(2)政治上高度集权。表现: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3)文化上高度专制。表现:斯大林个人崇拜弥漫于党内外。思想和学术问题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3.作用:(1)积极作用:适应了国际形势的需要,有利于巩固新政权。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 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作用:经济上:经济比例失调;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政治上:滋生个人崇拜,导致“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受到破坏;文化上:文化创造力受到很大压制。方法归纳 1.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侧重说明这一模式在经济上的表现。2口诀记忆法。斯大林模式经济上表现:生产资料国占有(国家占有大部分市场资料),指令计划广渗透(指令性计划广泛渗透到经济生活各方面)。排斥市场统一管(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军事重工最优先(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知识建构 通读教科书,梳理基础史实之间的关系,在下面构建知识结构。【体验探究】一、了解苏联工业化材料一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业化的任务不仅要增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而且要在这种发展中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我国在经济上独立,使我国不致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属品。斯大林全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材料二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所颁布的宪法)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及指导,以期增进社会财富,一贯提高劳动民众之物质及文化水准,巩固苏联之独立并加强其国防能力。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材料三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研读上面三段材料各自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涉及苏联工业化的哪些方面内容?问题思考(1)据上述材料及教材知识,概要指出苏联工业化的突出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目的。(2)据材料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给苏联带来了什么影响?结合教材知识,到1937年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有哪些?(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还存在着哪些问题?由上,我们在评价历史事物时应当遵循什么原则?二、理解农业集体化材料一 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材料二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1.65785.9233.3243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0.021615.718.5集体化的比重0.13.923.671.493占播种面积的百分比4.933.687.499.1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材料三 为了摆脱危机和保障工业化计划的实现,1929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希望通过集体化达到增加产量,尤其是保证收购的目的。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但是,农业集体化确实起到了保证为国家提供粮食的作用,因为集体农庄是强制实行低价超额收购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斯大林在征购粮食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冒进和粗暴政策,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里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从最初动机看,苏联之所以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矛盾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寻找途径。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史料研读上面材料各自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主要涉及苏联农业集体化哪些方面的内容?问题思考(1)据材料一及教材知识,苏联农业集体化有何特征?(2)据材料二及教材知识,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过程呈现出什么特征?(3)据材料三,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三、评价斯大林模式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二 下面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材料二 20世纪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但在当时它至少解决了横亘在苏联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最主要问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置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于不顾,甚至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 郑易平,龚成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史料研读上面文字材料和图片各自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体现了什么历史主题?问题思考(1)根据材料一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检测反馈】一、选择题1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2下表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煤664343钢555433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重工业发展速度快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A.B.C.D.3192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报告中说:现在我们已进入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如果不及时供给农业机器、拖拉机和工业品等,农业本身就不能有进展。因此,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此番讲话意在A继续执行列宁新经济政策B实现农业的机械化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41929年,苏联用短短10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730名。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A继承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C引进了欧美技术和人才D开创了新型工业化道路5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有何表现?(2)据材料一、二,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目标导航】1.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2.说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基本情况,理解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3.基于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问题引导【自主学习】基础史实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 弊端日益显露。(2)斯大林逝世提供契机。2.内容:(1)经济方面: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 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 ,提高粮食产量(玉米运动)。(2)政治方面: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3.失败原因:(1)没有结合国情。(2)缺乏 的精神。(3)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4)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4.评价:(1)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局限: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前期: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2)后期:70年代以后改革步伐缓慢,直至停滞。2.失败原因:(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 性的改革。(2)70年代后趋于保守,经济停滞。(3)与美国 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背景:(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严重。(2)苏联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改革。2.内容:(1)经济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 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治改革:1988年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 改革方向;提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 思想;1990年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 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3.结果:经济连年滑坡,思想极度混乱,民族分裂愈演愈烈,最终导致 。 方法归纳 1.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改革的结果等方面去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2.灵活运用一些与改革成效有关的包括数据材料在内的史料来鲜活地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必要性。3.基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利,结合中国改革的成效,探讨如何以改革促发展。知识建构 通读教科书,梳理基础史实之间的关系,在下面构建知识结构。【体验探究】一、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材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l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负增长2.8%。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史料研读(1)你能从材料中获得哪些信息?(2)材料涉及哪些基本史实?(3)你能根据材料设计哪些问题?问题思考(1)材料一表明赫鲁晓夫的执政思想存在什么问题?(2)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点有何不同?两者共同之处在哪里?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材料一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 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材料三 我这是最后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在大家面前发表演说,我认为有必要说出自己对1985年以来所走过的道路的评价。更何况这方面有不少无法自圆其说的、肤浅的、不客观的见解。命运作了这样的安排,就是我当上国家元首之时就已经很清楚: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愈来愈落在他们的后面。原因已经清晰可见:社会在官僚命令体制的束缚下几近窒息。它注定要为意识形态服务,注定要承受军备竞赛的重负,已经精疲力尽。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终。国家没有前途可言。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应当从根本上改变一切。戈尔巴乔夫告苏联公民书史料研读(1)你能从材料中获得哪些信息?(2)材料涉及哪些基本史实?(3)你能根据材料设计哪些问题?问题思考(1)据材料一、二,指出戈尔巴乔夫初期改革重点在哪里?结果如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改革有何重大调整?(2)材料三中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怎样的困惑?你怎样理解他的“原因分析”?(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戈尔巴乔夫应该为苏联解体承担什么责任?(4)苏联改革和解体,对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有何启示?【检测反馈】一、选择题赫鲁晓夫墓碑1赫鲁晓夫是一位极具特色的领袖。一些史学家认为,他的墓碑(见右图)半白半黑,代表半功半过,恰好是赫鲁晓夫的真实写照。以下关于赫鲁晓夫改革“功过”表述正确的是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加强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ABCD2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3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A.19251953年B.19541964年C.19651982年D.1982991年4与赫鲁晓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出特点是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B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C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5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元老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19561960年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19861990年国民收入8.7%6.1%7.7%5.7%3.7%3.2%1.3%工业总产值10.4%8.5%8.4%7.4%4.5%3.7%2.5%据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和刘克明、金辉主编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编制材料二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著俄国史请回答:(1) 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变化的根源?(2)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专题测评一、选择题1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4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5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曾提出这样的预见和论断:一旦在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商品生产将会消失,从而与商品生产相联系的价值、价格、货币、市场等也同时消失。对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苏俄政府的态度是A始终允许B始终不允许C从不允许到允许D从允许到不允许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中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7右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D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8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扩形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9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0斯大林说:“一个农民,他积累了少量的钱,他不用这些钱去修理犁头,革新自己的经营,而却买了一架大留声机,花光了。”对此,刘少奇指出:“这样的农民,是不会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的。这对于我们的国家也是一样。如果能够从人民的节省中筹集一些资金以投资于工业,但我们却不这样做,而由大家在消费中花光了,那我们就不能创造人民的幸福的生活。”刘少奇这一说法实质上A否定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作用B肯定了苏联工业资本积累的做法C批评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D指出了工业化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1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的,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1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13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14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1520世纪80年代前后,苏联的酒的平均消费量比美国的平均消费量多一倍,也比30年前的苏联的平均消费量多一倍,嗜酒者的平均年龄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7岁。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很高B改革停滞,不少人消沉颓废C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地位下降D国家解体,个人前途日益渺茫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项目1913192819321937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l21电力15107432材料二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 3879请回答:(1)材料一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8年1937年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3)结合材料一分析30年代的苏联在经济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新时期,中国为解决经济体制弊端采取了什么措施?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虽然国际因素和总的意识形态倾向无疑地使中共领导人接受苏联模式,但是最 重要的因素却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切的使命感,以及苏联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有的唯一榜样,决定走苏联的道路几乎是势在必行的。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 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三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时,国家的新领导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可是到1957年,中共的领导人可以以相当满意的心情回顾1949年以来的一段时期。这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即使是适度的、但也是显著的提高;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中决定中国走苏联模式的“国际因素”是什么?概要回答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思想有何新的发展?(3)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重要启示。18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面向未来工业化之路纺织工业请回答:(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