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0-23课同步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9969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9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0-23课同步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0-23课同步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0-23课同步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0-23课同步学案第20课六国论1通假字。(1)暴霜露通_,_(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_,_(3)当与秦相较通_,_(4)暴秦之欲无厌通_,_答案(1)“曝”暴露(2)“毋”不要(3)“倘”倘若,如果(4)“餍”满足2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_今义:_(2)思厥先祖父。古义:_今义:_(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_今义:_(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今义:_(5)智力孤危。古义:_今义:_(6)刺客不行。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3)古义:到的结局。今义:连词,表示另提及一件事。(4)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5)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6)古义:不去行刺。今义:不可以,不中。3一词多义。答案(1)动词,招致/动词,邀请/形容词,快,迅速(2)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名词,士兵/名词,军队(3)形容词,旧的,原有的/连词,所以,因此/名词,老交情,旧交/动词,衰老/名词,缘故,原因/副词,仍然,还/副词,故意,特意(4)动词,不是/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动词,非难,责怪/副词,没有/副词,不(5)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前“为”,动词,治理;后“为”,介词“被”,表被动4词类活用。(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答案(1)援:动词作名词,援助。完:形容词做动词,保全。(2)理: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3)日,月: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4)礼:名词作动词,礼遇。5文言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_(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_(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_(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答案(1)(2)判断句(3)定语后置句(4)(5)省略句(6)(7)被动句6翻译句子。(1)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译文:_(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译文:_(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文:_(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_(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文:_答案(1)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而强暴的秦国的欲望不会满足。(3)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4)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5)把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7如果说文章第一段是提出论点,一总(弊在赂秦)二分(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那么下面的论据是如何围绕它们展开的?答案第一段是总纲,展开了两个分论点,二、三两段是论据,分别围绕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第二段申述“赂秦而力亏”,第三段申述“不赂者以赂者丧”。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论证透辟。8有人说,前三段已将论点阐述透彻,后二段完全可以不要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案不同意。作者写作此文时,北宋王朝对强敌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来苟安的政策,苏洵对此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是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误,为宋朝统治者敲响警钟。开头从论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以古为鉴,议当前政治,现实针对性很强。一、中心主旨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侵略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二、写作特色1语言生动形象。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2饱含感情。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3修辞方式的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三、结构思路六国论四、文白对照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赂(l贿赂)秦举(j全部,都)以予人B暴(bo残酷)霜露 奉之弥(m更加,愈)繁C洎(j自从)牧以谗诛 犹抱薪(柴)救火D秦击赵者再(zi两次) 为(wi治理)国者答案D解析A举,拿;B.暴,p暴露;C.洎,等到。2下列加点词的词义,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D解析A弊病/困顿;B.爱惜/吝惜;C.有人/或许;D.均意为“所以”。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内立法度,务耕织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吞二周而亡诸侯今殴民而归之农而秦兵已西矣A BC D答案C解析名词作状语,为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前两段,完成46题。4下列与“破灭之道也”中的“道”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B策之不以其道C伐无道,诛暴秦D臣之所好者,道也答案B解析A“取道”;C.“道义”;D.“道义、道理”;B.与例句均当“途径”讲。5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C解析A为“因为”;为“用”;B.为“才”;为“用”;D.为“由于”;为“来”;C.均当“用”讲。6试分析第2自然段从哪四个方面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1)_(2)_(3)_(4)_答案(1)将秦国得到的诸侯贿赂的土地与征战得到的土地作数量的比较,说明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2)概述祖先得来土地的艰难和子孙拱手让人土地的轻易,说明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3)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角度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4)引用古人的话说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论证了“弊在赂秦”的道理。三、课堂延伸阅读下文,完成711题。甲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乙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藉:依靠、凭借B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阴:偷偷地C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 克:能够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曾:竟然答案B解析阴:暗中,暗地里。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以攻山西千里之秦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因得以自完于其间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而四国休息于内A B C D答案D解析“山西”指“崤山的西面”;今指山西省。“出身”意为“挺身而出”;今指人的身份等。“休息”古义为“休养生息”;今指“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未可专以罪秦也不赂者以赂者丧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亦不甚惜答案A解析A连词,却,但,表转折;B.名词,作为/动词,成了,作为;C.连词,来/介词,因为;D.助词,的/代词,它。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答案A解析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1)彼秦者将何为哉?译文:_(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译文:_(3)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译文:_答案(1)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2)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3)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参考译文六国论(节选)苏辙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啊!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吞并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六国论(节选)李桢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一味责怪秦国。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何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四、语言运用12重新排列下列各句的顺序。选择是一种选择争取是一种选择“要”是一种选择有比争取更重要的选择时“不要”也是一种选择放弃选择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退让也是一种选择答案13请以“眼光”为中心,任选下面一个描写对象写一段话。(不得少于30字)(1)爷爷看着孙子嬉戏时的“眼光”:_(2)张三看着邻居新买的小轿车时的“眼光”:_(3)商人点数钞票时的“眼光”:_答案(1)夏夜的海滩,凉风阵阵,看到孙子在尽情地嬉戏,爷爷露出了慈祥的微笑,眼光紧盯着孙子奔跑的身影。(2)看着邻居新买的小轿车,张三投之以羡慕的眼光,由衷地赞叹:这车真漂亮!哪天我也去买一辆!(3)柜台上,一个商人接过钞票,兴奋地点起来,看他点数钞票时那专注的眼光,我想此时他满眼都是钞票了。第21课伶官传序1通假字。及仇雠已灭通_,_答案“仇”仇敌2古今异义。(1)岂非人事哉古义:_今义:_(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_今义:_(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_今义:_(4)系燕父子以组古义:_今义:_答案(1)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3)古义:推其根本。今义:原来的。(4)古义:绳索。今义: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3一词多义。答案(1)归顺/回到/回去/归还(2)容易/改变/轻视/交换(3)禀告/告诉、告知/向天地或祖先祭告大事/告发、揭发(4)给/和/结交4词类活用。(a、)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函梁君臣之首_契丹与吾约为兄弟_抑本其成败之迹_(2)名词作状语负而前驱_仓皇东出_一夫夜呼_(b、)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_(2)动词的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_及凯旋而纳之_(c、)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_(2)形容词作名词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_答案(a、)(1)用木匣子装。订立盟约。推究。(2)向前。向东。在夜里。(b、)(1)成功的消息。(2)使兴盛;使灭亡。使收藏。(c、)(1)作乱。(2)细小的事情;有勇有谋的人物。5翻译下列句子。(1)此三者,吾遗恨也。译文:_(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译文:_(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译文:_(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译文:_答案(1)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判断句)(2)最后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被动句)(3)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4)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反问句)6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答案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7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答案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三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一、中心主旨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二、写作特色1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第一,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史带论,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赐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赐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2语言独具特色。第一,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当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却豪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结合,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旺盛。第二,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赐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第三,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词藻,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通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三、结构思路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1段)成败皆由人事结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第4段)四、文白对照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勖(x)仇雠:仇人忽微:微小的事B沮(j)逸豫:安乐仓皇:匆忙的样子C襟(jn)凯旋:胜利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D伶(ln)遗恨:留下的仇恨自然:大自然答案A解析A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此处指“微小的事”;B.沮j;C.襟jn;D.自然:理所当然。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答案B解析B给;A、C、D均为“和”。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答:_(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答:_(3)与其所以失之者答:_(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答:_(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_(6)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答:_(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答:_(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答:_(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答:_(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答:_答案(1)人事:文中指政治上的得失。今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天下:文中指政权,今指中国或世界。(3)所以:文中指“的原因”,今为表结果的连词。(4)兄弟:文中指(订立)同盟,今指哥哥和弟弟。(5)至于:文中指以至于。今指表示另提一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6)从事:(古)官名,文中泛指一般属官。今指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7)前驱:文中指走在队伍前面,今指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8)成功:文中指大功告成,今指获得预期的结果,与失败相对。(9)意气:文中指气概。今有三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10)乱者:文中指作乱的人,今指没有秩序,没有条理。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一夫夜呼 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 D负而前驱答案B解析A、C、D三句中的名词“夜”“东”“前”在动词前不是作句子的主语,而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属于名词作状语;B句中的“函”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5下列句子,补出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他)还矢先王,而告以(之)成功B(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以(之)成功C(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D(他)还矢(于)先王(矣),而告以(之)成功(也)答案C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的三、四两段,完成68题。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答案C解析本:推究。7对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及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在上文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经历作了鲜明的对比之后,为照应全文的中心论点而提出的两个问题。B前一句以反问句的形式,排除、否定了“得之难失之易”这一着眼于现象、大而浮泛的说法。C后一句用“抑”字领起,目的在于使语气委婉,诱发读者深入思考;这一问句的特点是寓答案于疑问之中,即庄宗的盛衰异变、成败之迹,“皆自于人”,从而以庄宗的实例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D这两句话之后作者用了引证法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而“忧劳可以兴国”两句则揭示了全文中心论点中“人事”的内涵。答案D8课文到第三段已完成了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论证,作者为什么又写第四段,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进一步深入议论,从庄宗强弱兴亡的强烈对比中,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深刻的历史教训。B“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哪里仅仅是溺爱伶人会如此呢?这个结尾强调了庄宗提供的教训的普遍意义,任何沉溺于逸乐(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至理的行为,后果都不堪设想。C联系这篇史论的写作背景,还可以看出作者构思这一段的良苦用心在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体现了这是一篇有现实针对性的史论。D这一段与第三段在论述上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供庄宗小看“忽微”、沉溺于逸乐的史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的力量。答案D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纵囚论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义行于君子行:推行B罪大恶极,诚小人矣 诚:的确,确实C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乌:怎么,哪里D不逆情以干誉 干:求取,谋求答案A解析行:表现,体现。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C解析C两句的“贼”都是动词,“窥测”之意。A.句“期”是动词“希望,要求”,句是名词“期限”;B.句“是以”是倒装,正常语序为“以是”,可译为“因此”,句是正常语序,译为“这是拿”;D.句“而”是连词“假使”,句“而”是连词“然后”。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译文:_(2)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译文:_答案(1)在唐太宗即位后的第六年,审查了判处杀头的三百多名死囚,下令释放他们回家,约定时间他们到时候自己归来接受死刑。(2)又怎么知道死囚们在被释放回去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只要自动归案就必定获得赦免,所以又归来的呢?12简要阐述欧阳修对唐太宗“纵囚”的看法。答案作者认为唐太宗“纵囚”一事是不近人情,不可为常法的,是一种“上下交相贼”的行为,指出国家的法制必须“不立异”“不逆情”。参考译文信用、道义应该体现在品德好的人身上,徒刑、死罪应该施加在品德坏的人身上。刑罚重到判处死罪的,一定是罪大恶极,这又是品德坏的人当中特别坏的人。宁肯为正义而死,不肯随便侥幸地活着,因而把牺牲性命看成回家那样自然,这又是品德好的人当中尤其难得的人。在唐太宗即位后的第六年,审查了判处杀头的三百多名死囚,下令释放他们回家,约定时间他们到时候自己归来接受死刑。这是拿品德好的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要求品德最坏的人一定要做到。那些罪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动归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是品德好的人难以做到的事,却成为品德不好的人容易做到的事,这难道合乎人之常情吗?有的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品德极坏的人了。(但是,)等到施行恩德来对待他,可以使他转化成为品德好的人。因为恩德能深入人心,并迅速地改变人的行为,就有这样的例子了。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件事,正是为了追求这种以德服人的好名气呀。然而怎么知道唐太宗在释放死囚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赦免,所以释放他们的呢?又怎么知道死囚们在被释放回去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只要自动归案就必定获得赦免,所以又归来的呢?如果是唐太宗料到死囚们一定会归来才释放他们,这就是上面窥测下面的心情;如果是死囚们料到唐太宗一定会赦免他们才又归来,这就是下面窥测上面的心思。我只看到上面和下面互相窥测来凑成这种美名,哪儿有所谓施舍恩德的皇帝和那知道信义的罪犯呢?否则(不这样说/换句话说),唐太宗对全国人民施行恩德,到这时已有六年了,尚且不能使品德坏的人不干最坏的事,不犯最大的罪;却用一个短时间的恩德,就能使罪犯们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了信用和道义。这又是讲不通的论调呀。既然如此,那么怎样做才对呢?我说:释放一批死囚,如果他们到期归来,就杀掉他们,不要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死囚,如果他们又归来,那就可以知道确实是被恩德感召的了。然而,这是肯定没有的事情。至于释放后能归来就赦免他们,可以偶尔这样做一次。假如一再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偿命了,这能作为治天下的正常法制吗?不能推行正常的法制,难道是圣人的法制吗?因此,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法制,一定要以人情为根本,不标榜特殊来显示高明,也不违背人情来追求名誉。四、语言运用13调整画线句子的语序,并做到各句子的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加)你的奔放决定你的豪爽干练,你的精细严密决定你的内秀,你的开朗决定你的热情奔放,你的耐得住寂寞决定你的忍性。总之,你的性格决定你的生活作风和态度。(1)_句修改为:_。(2)_句修改为:_。(3)画线句子排序应为: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