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8916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节选儒家宗圣曾子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名参,字子舆。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晳),母亲上官氏。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强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实现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本文具体内容归纳如下: 对应学生用书P31诵读大学节选第一段,完成以下各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指宗旨、原则)(动词,使显明,彰明)(美好、圣明)(2)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使去旧更新)(最)(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治理)(整治)(4)致知在于格物(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切,一律)(修养品性)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世间万事皆有开始和结束,(我们)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句式:省略句,“知所先后”前面省略主语“我们”。(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他所重视的反而疏远了,他所疏远的反而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从来没有的。句式: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3大学所展示的儒学的“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在现代社会是否仍有其意义?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三纲”“八目”这一阶梯之上。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4“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明确“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修身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了。诵读第二段,完成以下各题。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所谓诚其意者(使动用法,使真诚)(2)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动词,厌恶,讨厌)(形容词,形容气味难闻)(动词,喜爱)(形容词,美好的)(通“慊”qi,满足)(3)君子必慎其独也(使动用法,使谨慎)(独处)(4)掩其不善,而著其善(遮掩,掩盖)(显露)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毋自欺也。译文:做到不欺骗自己。句式: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自”作“欺”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毋欺自也”。(2)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中诚,于外形”。7如何理解儒家最高境界“慎独”的含义?“慎独”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明确辞海中对“慎独”是这样解释的:“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大学中也强调要“诚于中,形于外”。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乱吐痰等问题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独自一人时是一样的。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慎独”更是公民必修的一课。表里如一,真诚做人,乃立身之本。诵读第三、四段,完成以下各题。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动词,端正)(2)心不在焉(兼词,“于之”)(3)视而不见(连词,表转折)(4)人之所亲爱而辟焉(对于)(有偏向)(5)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缺点)(厌恶)(长处,优点)(少)(6)莫知其苗之硕(大,引申为茂盛的意思)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译文: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品性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句式:判断句,“此谓”表判断。10为什么说修身在正其心?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11如何理解“修身”与“齐家”的关系?明确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在这里,修养自身品性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诵读第五、六段,完成以下各题。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走出家门)(2)弟者,所以事长也(通“悌”,顺从和敬爱兄长)(用来的)(3)一家仁,一国兴仁(家族)(仁爱相亲)(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通“率”,带领)(跟随)(5)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所以)(兼词,之于)(6)而能喻诸人者(开导,使明白)(7)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动词,把当做老人看待)(老人)(兴起)(动词,把当做长辈看待)(长辈)(通“悌”,尊重自己的兄长)(通“背”,违背)(因此)13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译文: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得到了对国家进行治理的教育。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是“故君子不出家而于国成教”。(2)孝者,所以事君也。译文:在家孝顺父母的道理,也就是用来侍奉国君的道理。句式:判断句,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3)桀、纣帅天下以暴。译文: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是“桀纣以暴帅天下”。(4)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译文:如果对自己不讲求恕道,却想开导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还没有过这种事情。句式: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5)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译文: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句式:判断句,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14第五段是如何论证“治国必先齐其家”这一观点的?明确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观点:一、有德行的人要做到孝、慈、仁,使家族相亲相爱,谦让互谅,从而使国家内部安定兴盛。二、有德行的人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能使百姓信服,国家内部团结安定。15你是怎样理解“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含意的?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16第六段中“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强调了什么?明确强调了在上位的人的示范作用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对应学生用书P105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躲避B物格而后知至 格:探究C其机如此 机:机遇D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讨厌解析:A项,“辟”应为“偏向”,C项,“机”应为“作用”之意,D项,“厌然”应为“掩盖、掩藏的样子”。答案:B2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其所令反其所好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解析:A项,句中表停顿,助词/的人,代词;B项,所字短语,助词;C项,这,代词/则,就,副词;D项,兼词,“之于”/形容词,众多。答案:B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D孝者,所以事君也解析:A项中“大学”意为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与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所差别。B项中“好色”意为美好的女子,与今义常用的“喜好美色”的贬义用法不同。D项中的“所以”意为“用来的方式、途径”,与现在的因果关系连词意义用法也不同。答案:C4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未之有也毋自欺也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孝者,所以事君也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尧、舜帅天下以仁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解析:A项,宾语前置;B项,判断句;C项,判断句/状语后置句;D项,无特殊句式。答案:C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2)_,_,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_;慈者,_。(4)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_,_。答案:(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3)所以事长也所以使众也(4)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_(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_(3)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译文:_答案:(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使天下人去旧更新,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2)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3)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710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ABC D解析:不是直接阐释,是“小人”的做法,是从反面说明。答案:B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解析:D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答案:D9选段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例分析其妙处。答:_答案:对比手法在文中多处运用。如: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通过对比,强调应注意轻重缓急,不能本末倒置。再如:恶恶臭,好好色。通过对比表现出人的“爱美厌丑”的天性。巧用对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10“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答:_参考答案:“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也指对真理的道德修养过程。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的复杂的变化世界,要想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完成。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也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不断探究,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1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就:发扬B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轻:宽容C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廉:廉洁D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称:赞美解析:“廉”应当解释为“低、少”。答案:C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B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C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D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解析:“强者”“懦者”句式一致,“强者”后不能断开,排除A、C;“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句式一致,“修”后不能断开,排除D。答案:B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讲述了“古之君子”在“责人”和“待己”方面的态度,赞扬了“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B文章第二段讲述了“今之君子”在“责人”和“待己”方面的态度,批评了“今之君子”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C文章第三段分析、揭示了“今之君子”“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等行为产生的根源在于“怠”和“忌”。D文章运用比较对照的论述方法和并列以行的结构方式,行文严谨态度恳切,深刻阐释了毁谤的由来和实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示了作者文章讲求章法、精于组织的特色。解析: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答案:D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译文:_(2)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译文:_答案:(1)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他们对待别人宽容而且简约。(2)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希望名声显扬、德行推广,太难了。参考译文: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他们对待别人宽容而且简约。严格而且全面,所以努力不懈怠;宽容而且简约,所以人家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代有个叫舜的人,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推究舜成为舜的原因,要求自己说:“他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从早到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和舜相似的地方。听说古代有个叫周公的人,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推究周公成为周公的原因,要求自己说:“他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从早到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和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没有谁比得上;周公,是一位大圣人,后世没有谁比得上。这些人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严格而且全面吗?他们对待别人,说:“那个人能有这一点,这就够得上是好人了;能擅长这个,这就足以算是一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肯定别人的一种长处,而不苛求其他的方面,只赞许别人现在的进步而不追究他的过去的毛病。小心谨慎地只担心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好处。一种美德容易培养,一种技艺容易掌握;他们对待别人,却说:“能有这样,这就足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待别人宽容而简约吗?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对别人要求繁多,对自己要求简少。对别人要求繁多,所以别人难于去做好事。对自己要求简少,所以自己进步就少。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能够这样,这也就足够了。”对外这样欺骗别人,对内这样欺骗自己,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进取了。这不就是对待自己要求简少吗?他们对待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称道。”举出他一方面的欠缺而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过去不考虑他的今天,提心吊胆地只担心别人有好的名声。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这就叫做不以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这种人是尊重自己啊!虽然这样,造成这种情况,是有根源的,那就是懈怠与妒忌。懈怠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提高修养。我曾经试验过这一点。我曾试探地对大家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应声附和的,一定是我称赞的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同他关系疏远、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惧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几种人,强硬的人一定会愤然表示反对,怯懦的人一定会在脸色上表现出很不高兴了。我还曾试探地对大家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应声附和的,一定是我说的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疏远、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惧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几种人,强硬的人一定高兴地发言赞同,懦怯的人一定高兴地露出笑容。因此,一个人事业有了成就,诽谤就随之产生了,一个人品德高尚了,诋毁就随之而来了。 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希望名声显扬、德行推广,太难了。啊!居于上位而将要有所作为的人,听取我的这些意见并牢记在心,那么,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三、语言表达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_?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想到民族,想到人类,想到更远的事情;他才可以有爱,有温暖,有批判,也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如此,当一个作家有了博大的胸怀时,他才能“_”(诗句),他才能有大视野,知道自己的分量,自己的不足。为什么当代文坛几乎没有包前孕后的文学大师?就是精神世界的严重不足,这里有作家的责任,也有时代、社会的责任,即文化的不繁荣。须知,文化的冲撞才能诞生文化的繁荣,而_。近代上海、江苏、浙江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文化大师,就是因为那里文化本来发达,而近代更是先得西方文化的进入,这种中西文化的剧烈冲撞,开掘出他们巨大的文化创造潜力。于是有了章太炎、蔡元培、鲁迅、茅盾、吴昌硕、刘海粟等等。解析:本题讨论的话题是“文化修养”,第空白处后主要介绍了要有文化修养的原因,根据语句的前后连贯可知,第空白处可填写的内容和“文化修养”“作家”有关,由此可推知此处可填写:为什么要看重作家的文化修养呢 。第空白处前强调的是“胸怀博大”,空白处要求填写诗句,所以此处可填写“一览众山小”;第空白处前介绍了“文化的冲撞才能诞生文化的繁荣”,空白处后又写了“文化大师”,可知此处可填写:只有在文化冲撞中才可以产生大师。参考答案:为什么要看重作家的文化修养呢一览众山小只有在文化冲撞中才可以产生大师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要形成一种氛围。全民阅读开展起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阅读又能增加创新力量,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阅读书籍属于高雅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_。_。解析:回答此类题,在分析时要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切入,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强加因果、条件缺失、片面夸大、过于绝对、违背事理等现象。如本题中的“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和“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这两个推断就犯了说法过于绝对的逻辑错误。参考答案: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朱熹认为,大学“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因此是儒家正宗,体现了儒家政治理想与实现这一理想的人格、精神全面训练的方法。 林语堂认为,“大学”是王公贵族子弟受教育的场所,大学就是给王公贵族子弟学习的“思想政治教材”。林老先生的这个说法,肯定是受到了西方政治学院的启发。大学产生时,礼仪形式与思想教育在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层生活中十分重要,大学可能是儒家名人曾子专门为贵族子弟定制的“人生发展规划书”。 南怀瑾在大学微言中认为,大学思想来源于易经中乾卦文言,因为大学作为王公贵族子弟即未来统治者的学问,理想的境界是与天地(空间)合德,与日月(时间)合明,与四时(周期)合序,与鬼神(我们可以理解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或者明物质与暗物质)合吉凶。将这些词汇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大学告诫我们,要成功,就得学会“不与天斗,不与地斗,不与人斗”,要尽量做到天人合一、环境友好、社会和谐,过“低碳”生活,实现政治文明。南怀瑾老先生认为,通过大学之道“三纲七证与八目”的训练,达到上述“四合”(古代圣贤提出的人生修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求,可以治国平天下,不仅与天下众生同呼吸共命运,还可以与天地日月共争辉。我们认为,从对大学之道的解构与重构看,朱熹的认识可能是正确的。大学集中体现了古代儒家为王公贵族绘制的从学进而从政的“人生规划发展路线图”,由此展示了对生命、学问、道德、能力等的“系统考核”要求,虽然这些系统的考核指标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在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中,如何掌握大学之道,成为人生大事。以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茅台”,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第一次成熟期的精华,醇香无比,但没有好好进行现代意义的营销策划。我们要抛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酸儒观念,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新教运动”。作者本着对中华文化的崇敬心态,本着继承与重构中华新文化,进行抛砖引玉,但愿中华民族文明复兴过程中,炎黄子孙共同重燃儒学之火,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