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8690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课时高考考点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原始社会(前21世纪前):禅让制。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前770前221):诸侯争霸战争。秦汉(前221220):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220589):九品中正制。隋唐(581907):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创立。五代宋元(9071368):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北宋初年的集权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前期(13681840):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夯 实 基 础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基础梳理】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内容:(1)分封对象: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义务、权利: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影响:积极(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3)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4)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1)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2)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瓦解: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兼并小国,周王室失去至尊权威。【重难突破】西周的“封建制”1“封建”的含义(1)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时代称为“封建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及西方学者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2)有两种含义:一是国家结构,指的是西欧的中世纪和中国夏商周时期分封制的国家结构,夏商时期以中央王朝和万千方国结合的方式出现,周朝则以天子和诸侯国的形式出现;二是社会形态,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2“封建制”的历史遗存(1)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2)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真题演练】【例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诸侯在朝会时位于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关系,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代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基础梳理】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它规定:周王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特点:血缘和政治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重难突破】宗法制的历史影响封建社会:(1)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2)对祖宗的崇拜与敬畏。(3)“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1)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等。(2)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思想观念:(1)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等伦理观念深入民心。(2)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3)宗法制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族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真题演练】【例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D)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题干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是受到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选D项。【考点延伸】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集中。【真题演练】【例3】(xx全国)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B)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中国古代汉字发展一脉相承,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即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夏朝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在国家最高权力方面,夏商实行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特色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置各种官职,地方封侯、伯。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带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这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思路设计本课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本课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奴隶社会森严等级秩序的关系。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与当今社会的影响。鉴于夏、商、周三代历史久远,在初中又没有系统学习过的情况下,学生学起来难免枯燥、吃力。如何在开学的第一课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呢?教师可利用传说故事、历史史料、情景设置、成语等,从与身边相关事件切入。突出早期政治制度的主题,抓住“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三项制度,重点讲述三个问题:源于夏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这三个问题都是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这就需要把每一个概念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层层推进,精心设计问题,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注意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通过教师的“导”来推动学生的“学”,以期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愿学、乐学、勤学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历史剧角色扮演。教具准备:采用多媒体教学,准备相关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夏商时期王位世袭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等。(2)了解奴隶社会的分期,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3)理解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主动学习教科书及上网搜集资料,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能提出新的问题,再进一步解决。(2)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疑难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深对国情的认识。(2)中国在古代就创造了完备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多媒体显示:甲骨文的有关史料教师设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何渊源?学生活动: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说出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奴隶社会,中华民族已经创造了高度的文明,政治上也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以此来引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导入多媒体显示:当今中国总人口及人口的性别比教师设问:为何中国的男女性别比是如此之大?从现实和历史的因素分析,这与中国历史上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我们的姓是从自己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所以从母姓,一般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但随着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人们转而从父姓,这是社会进步打下的烙印。与其有很大渊源关系的宗法制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关。推进新课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源于夏的王位世袭制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本课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出奴隶制文明演进的过程,了解中国较早进入奴隶制文明社会,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多媒体显示:朝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建立者终结者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禹桀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汤纣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周幽王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平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段,从原因、时间、人物、经过、影响等方面理清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世袭制确立的朝代、人物、方式、王权具有何种色彩,理解从禅让到王位世袭是中国古代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自主学习:请学生把教材中的关键词用笔画出。教师归纳总结:禹治水有功,得以继承部落联盟首领,势力不断壮大,建立起夏朝,禹死后,其子启即位。这就改变了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民主推选首领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确立,“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家”。商朝时,王位世袭的方式有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没有确定的规则。但在西周有了变化,西周时嫡长子继承制正式确立,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将要学到。王位世袭制解决了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以王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使得“国”和“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在中国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多媒体显示:大禹治水的传说、戴冠冕的夏禹教师设问:(1)观察禹的装束,其身份和地位有何变化?从卜辞来看反映出王权带有什么色彩?是由什么决定的?(2)禹建立的夏朝有何特征?和部落联盟有何不同?(指导学生从禹的装束、权利的大小、官职的设置、统治的区域来分析)禹从装束看,已从部落联盟的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王权和神权相结合,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夏朝有了按地域划分的统治区域,建立了宫殿,和其后的商都有了一套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机构,这些都是国家特征的体现,不再是靠血缘婚姻来维系的部落。合作探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原因及如何评价?多媒体显示: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教师设问:(1)两段材料描述了何种社会现象?(2)从何朝起出现了材料的不同情况?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3)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一定的专制。那么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教师指导: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不能逐字逐句翻译,要找关键词,归纳中心意思,社会现象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来分析。再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思考。自主学习:请每位学生把自己答案的关键词,按两种社会现象分类写在准备好的练习本上,以备组内交流。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意见,整理出本小组比较满意的答案,选出满意的发言人,对表现积极、思维敏捷、观点新颖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并记入学生考核成绩。最后请学生按正方和反方进行争论赛,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注意论从史出。过程评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极大的意义。规律总结: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发展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表现在各领域的变化。政治领域主要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它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夏商的政治制度还不完善,血缘色彩极浓,且有神秘色彩。归纳答案:(1)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材料二“天下为家,各亲其亲”。(2)夏朝建立前后。实质:世袭制确立,奴隶制形成。(3)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2夏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三段,请学生归纳出中央、地方的官职、职能和意义。夏商不仅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在中央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商朝的相,权力很大。地方封侯和伯,他们须尽三项义务。这样夏商已初步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对以后西周制度的完善有很大的影响。整理教材思路,建构知识体系。早期政治制度:源于夏(世袭制)初步形成于夏商(中央、地方)完善于西周。西周主要实行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教学设计:导入分封制的学习解析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分封制实行的原因辩证评价分封制。多媒体显示:夏、商、周三朝的三幅疆域图夏商 周教师设问:读疆域图回答,假如你是统治者,面对广袤的疆域,在“家天下”的社会,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广阔的疆土?生:我认为在“家天下”的社会,要想巩固统治,必须把土地分给自己的亲戚,特别是同姓,让他们去管理。师:我们看西周采取了什么制度?以此导入分封制的学习。1解析分封制请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分封者、分封的诸侯国、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的等级秩序进行归纳,理解分封制的含义。自主学习: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分封目的:巩固统治。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分封者:武王、周公旦。诸侯的权利:设官员、建武装、征赋役。诸侯的义务: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遭到破坏:西周后期。多媒体显示: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二 西周分封示意图教师设问:统治者把土地分给了谁?为什么?周王不仅分了土地还分了人民的原因何在?周王与受封者形成了什么关系?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图例、都城、分封对象、河水和江水、诸侯国、古今地名比较、疆域四至来全面掌握分封的地理概念。教师归纳整理:周王把土地分给了同姓的王族,为笼络人心,还分封给功臣、先代贵族。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还分封了人民。因周王当时权威很大,受封的诸侯要尽到军事、政治、经济的义务,如不履行周王就要制裁他们。这样周王就与受封者形成了臣属关系。规律总结:解答图表类题目,要注意全面把握,多方面获取信息,并结合历史背景对提取的信息加以处理。如分封示意图提供了分封对象的信息,还要进一步总结出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规律且多在富庶和战略要地的结论。2分封制实行的原因多媒体显示: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 楚王问鼎: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再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教师设问:(1)从材料一可知,当时土地归谁所有?土地制度的实质是什么?这种土地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2)“楚王问鼎”反映了什么现象?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土地制度的实质应从所有制方面分析,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从材料一看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西周的土地是属于周王所有的,是奴隶土地国有制,也叫井田制。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也趋向瓦解,随着诸侯实力的强大,出现了“楚王问鼎”的现象。分封制的瓦解,根本上由于生产力的瓦解,主要原因是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规律总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由经济决定,所有经济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则是生产力因素,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3对分封制的评价教师设问:通过学习谈谈你对分封制的认识。以后王朝是如何革除弊端吸取教训的?教师指导:评价应辩证(积极、消极)分析;运用发展史观(当时、长远)。自主学习:运用发展史观、辩证史观,联系教材归纳整理答案,把关键词写在本子上。教师归纳整理:分封制在当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以后地方上实行有利于集权的郡县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教师导入:分封制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亲戚,但如果周王有很多儿子,那到底让谁继位呢?分封制还与浓厚血缘关系的宗法制相关。解析宗法制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从宗法制实行的目的、特点、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归纳。宗法制的目的: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宗法制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意义: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多媒体显示:材料一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材料二 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说,在后妃所生诸子中,必须确定嫡后所生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以嫡后所生的长子来继承。这种立太子的标准一经出现,便在其后约3000年的时间内被遵为正统的定规。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1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2等级制度示意图教师设问:(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天子和其他统治阶层之间是什么关系?(2根据材料三回答: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是什么?通过两种制度周朝形成了何种等级制度?教师指导学生:天子与其他阶层的关系,应从血缘和政治臣属两方面分析。自主学习:根据教师提示整理答案。教师归纳:宗法制是西周为解决统治阶级之间权利分割的矛盾,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经过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他们之间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同时统治者还制定各种礼乐制度,共同维护等级制度。多媒体显示: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大夫人之子)。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如果是在商朝,王位又会如何继承下去呢?为什么?如果是现在,他的遗产又该如何分配?请预先做好准备的几位同学上台表演,阐述自己的观点,按规定最后谁能继位。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讲了早期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源于夏,初步建立于夏商,完善于西周。夏创立了世袭制,夏商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体,对以后的王朝和当今的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制度的实施取决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也趋向崩溃,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纷争。【他山之石】1岳麓版教材说,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西周时,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2岳麓版教材说,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宗法制中形成的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