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8462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讲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考纲解读考点考纲主要内容高考示例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朝藩镇割据2017课标,262017课标,252017江苏单科,32016课标,252015四川文综,22015广东文综,132014江苏单科,21(1)(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1)曲辕犁;翻车、筒车;均田制(2)灌钢法(3)柜坊和飞钱;坊市制度;市舶使2017课标,262017课标,262016江苏单科,32016海南单科,62015江苏单科,42014重庆文综,3“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1)“三教合一”(2)雕版印刷术、火药、齐民要术(3)书法成为艺术;绘画理论形成(4)唐诗2017北京文综,142016课标,242016课标,262014课标,252014江苏单科,32014天津文综,2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较少,不单独列入目录,相关知识放入本单元。分析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中国古代文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隋唐时期(581907年),中国古代文明到达了繁荣阶段。这一时期,隋唐文明传播四方,对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命题规律:(1)从题型看,多为选择题,科举制方面有可能命制非选择题。(2)从内容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曲辕犁、火药、书画艺术等属于考查的重点,尤其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多个省份曾多次考查,复习时要尤为注意。(3)从形式看,原始材料、图片、表格的运用较多,多以此创设新情境。(4)从难易度看,本单元没有太多难点,考查内容也相对简单。备考建议:本单元内容相对琐碎,注意归纳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基本线索和内容,紧扣“成熟”这一特征,把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命题探究五年高考考点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1.(2017课标,26,4分)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2.(2017课标,25,4分)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3.(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4.(2016课标,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5.(2015四川文综,2,4分)“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C6.(2015广东文综,13,4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7.(2013江苏单科,3,3分)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8.(2014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9.(2014安徽文综,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等次论述第一等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教师用书专用10.(2016北京文综,13,4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答案B11.(2015北京文综,13,4分)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12.(2014北京文综,15,4分)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答案C13.(2013福建文综,17,4分)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答案C14.(2013安徽文综,37,6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答案(1)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等。考点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1.(2017课标,26,4分)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2.(2016江苏单科,3,3分)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3.(2016海南单科,6,2分)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4.(2015江苏单科,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B5.(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6.(2014江苏单科,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A7.(2013课标,25,4分)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答案D教师用书专用8.(2015浙江文综,16,4分)“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A9.(2014广东文综,13,4分)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C10.(2013福建文综,15,4分)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A.B.C.D.答案B11.(2013浙江文综,16,4分)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答案C12.(2013重庆文综,2,4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D13.(2013安徽文综,12,4分)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考点三“三教合一”及科技文化1.(2017北京文综,14,4分)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答案C2.(2016课标,24,4分)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答案B3.(2016课标,26,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4.(2014课标,25,4分)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5.(2014江苏单科,3,3分)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6.(2014天津文综,2,4分)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A教师用书专用7.(2015重庆文综,2,4分)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答案C8.(2014大纲全国,13,4分)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答案C9.(2013重庆文综,3,4分)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答案C10.(2013四川文综,1,4分)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中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答案D三年模拟A组20162018年模拟基础题组(满分75分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四,4)贞观时,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同时,魏徵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A.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B.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C.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形象D.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答案C2.(2018湖北黄石调研,4)中国古代正史中有“选举志”,通典中有“选举典”,通志中有“选举略”,文献通考中有“选举考”。这些文献中记载的“选举”功能的实现,在唐以后是通过()A.竞选B.推荐C.考试D.提拔答案C3.(2018江苏南京学情调研,3)旧唐书穆宗本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答案A4.(2018河南八市二测,4)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5.(2018河南八市二测,5)古代关于租佃关系的认识,有三种:一种认识是为富不仁,把地主的富列入不仁之列;另一种认识是各得其所;而更多人认定的则是地主对佃户行仁义,养活了租佃者。据此可知()A.第一种认识更符合实际B.对租佃关系的认知呈多样性C.第三种认识更符合事实D.三种认识均不正确答案B6.(2018山西太原期中,10)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这表明唐代()A.商税成为主要税收B.城市经济日趋没落C.坊市界限已被打破D.农村市场发展繁荣答案D7.(2017湖南衡阳一联,24)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这说明唐朝()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统治者以孝道治天下答案D8.(2017江苏扬州期中,3)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答案D9.(2017广东湛江调研,25)隋书食货志记载:“(南朝)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南朝()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B.商品交易出现钱货杂用C.经济区域分工明显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发达答案B10.(2017山东临沂期中,3)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交通主干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11.(2017河北唐山二模,27)“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A.社会习俗B.区域经济C.边疆治理D.丝绸之路答案D12.(2017北京海淀期中,11)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A.思想一统B.佛道主导C.三教并存D.儒学式微答案C13.(2016安徽合肥二检,26)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答案C14.(2016山西太原二模,24)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税率”。这反映了唐朝()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答案C15.(2016河南洛阳二模,25)魏晋时期,一种被称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A16.(2016安徽江淮十校一联,5)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11分)17.(2018北京海淀期中,33)(节选)历史上的任官制度和官僚机构的变化反映并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材料二唐朝三省制度若给予充分的运作,尤其门下省封驳权的发挥,对皇权的确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制衡作用。但玄宗即位后,仍沿续武则天以来的政策,侧重中书省权责,开元十一年(723年),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相对有利于皇权的运作。摘编自高明士等著隋唐五代史(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对三省制的改变及原因。明朝三省和六部机构的存废沿革状况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答案(2)改变:设置“中书门下”,削弱了门下省的审核职权。原因:削弱三省体制对皇权的制约,加强皇权。明朝存废沿革:裁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说明:君主专制强化。18.(2017山西五校三联,25)(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地区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与汉朝民族政策的差异。(6分)答案(1)差异:汉朝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朝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监管。B组20162018年模拟提升题组(满分90分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2018河南中原名校三测,9)虽然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但漫长的求学、应试过程要耗费大量的钱财,需要稳固可靠的经济支持。因此,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的学子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据此可知,科举制保障了()A.人才选拔经济基础的平等性 B.政治决策的民主性C.人才录用技术操作的科学性D.选官制度在政治上的可靠性答案D2.(2018安徽皖南八校一联,3)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后来便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B.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C.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D.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答案D3.(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期中,25)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这说明唐朝时期()A.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B.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C.民生问题被长时间忽视D.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答案B4.(2018山西太原期中,9)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答案B5.(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3)唐代独异志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B.粮食产量已满足社会需求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答案D6.(2018河南安阳一调,3)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旧唐书文苑传(115位)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新唐书文艺传(76位)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答案C7.(2017山东临沂期中,4)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但是房玄龄、魏征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这反映了()A.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B.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C.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D.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答案C8.(2017河南八市二检,3)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了()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士人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答案A9.(2017安徽合肥二模,25)唐律疏议规定: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依该国法律处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这表明唐律疏议()A.坚持传统夷夏观念B.维护了国家司法主权C.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D.奠定了封建国家立法原则答案B10.(2017河南郑州二模,25)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答案D11.(2017山东泰安期中,2)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B.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C.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B12.(2017河南豫北名校联考,26)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敕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由此可以推断唐朝()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B.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D.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答案B13.(2017广东汕头质测,25)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答案C14.(2016广东广州一模,25)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作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A.专制皇权弱化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地方吏治废弛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答案D15.(2016东北三校二模,25)魏略西戎传载:“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在老子化胡经中叙述了老子西出函谷关,经西域至天竺,化身为佛,教化胡人,因此产生佛教。“老子化胡说”客观上()A.表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B.证明了佛教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C.有利于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D.顺应了三教合流的社会发展趋势答案C16.(2016湖北武汉四调,25)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因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于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B.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C.中医临床遵循辨证施治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6分)17.(2018江苏无锡期中,21)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1167.73.8590%隋唐124(北方)328(南方)1450.926.42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评价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7分)(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6分)答案(1)趋势:粮食亩产水平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下降。(2)表现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西方: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原因: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3)结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是其补充)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工商业的发展则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18.(2017广东湛江调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分析图1、图2,提取一项有关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9分)答案信息: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说明唐朝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们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统治力量,促使唐朝全面发展,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下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促进美国迅速崛起,最终发展为世界超级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