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6837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节群落的结构目标导读1.通过对教材P71问题探讨中池塘群落的分析,能够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结合教材P7273的资料分析和生活实例,理解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3.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重难点击1.群落的种间关系。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式一如图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草原上生活着各种生物,如草本植物、小灌木、昆虫类、小型鸟类、啮齿类、蛇类、植食性动物类、肉食性动物类,还有进行腐生生活的细菌等等。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如何?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何?生物群落有什么样的空间结构呢?方式二在一片农田中,既有作物、杂草等植物,也有昆虫、鸟、鼠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有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种群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种群通过种间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在一个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一、群落及其物种组成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态位和群落的范围与边界等。3群落的物种组成阅读教材P72相关信息,可知:(1)意义: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上述差别的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越低。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问题探究1一个动物园里圈养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属于一个群落吗?答案不属于。因为它们没有生物学上的联系。2试比较种群和群落比较项目种群群落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各种群间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组成单位生物个体(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生物种群(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研究对象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区域的所有种群研究范围种内关系种间关系主要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关系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依靠种间关系使各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体。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3.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为什么不适合使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答案(1)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物种数目的。(2)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4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应该如何改进?答案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1判断正误:(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2)微山湖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3)在一定时间,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种群形成群落()(4)群落一般都是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5)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主要研究性别比例、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等问题()答案(1)(2)(3)(4)(5)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依靠种间关系使各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体。群落包括该地域的所有生物,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包括该地域的所有微生物。性别比例是种群层次上研究的问题。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是不同的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答案A解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生物物种数目是不同的,丰富度也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丰富度越多的群落,物种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其结构越复杂。3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答案A解析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对比4个选项,A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两个条件。一题多变(1)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是_的。(2)不同地域内的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是_的。(3)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中小动物_。答案(1)不同(2)不同(3)较多二、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问题探究1阅读并分析教材P7273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单独培养的结果曲线可看出:单独培养时二者均能正常增殖。(2)观察混合培养结果曲线图思考:起初阶段(第4天以前)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其原因是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随后(第416天期间)二者的数量变化特点是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其原因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争夺的结果。最后(第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其原因是: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争夺食物。(3)上述混合培养实验中两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4)两个竞争关系的物种,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生存一方被淘汰吗?答案不一定。竞争的结果可能有三种:常表现为相互抑制;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占劣势;一方占优势,另一方灭亡。2阅读并分析教材P73资料2,并回答下列问题:(1)猞猁与雪兔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前者为捕食者,后者为被捕食者。(2)从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每次波动都是雪兔先增加达到波峰,猞猁后增加达到波峰;并且雪兔的个体数量要比猞猁的个体数量多。所以雪兔为被捕食者,猞猁为捕食者。(3)成年的鲈鱼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会以本种的幼鱼作为食物,这属于捕食吗?为什么?答案不属于捕食。因为捕食发生在两个不同物种之间,而鲈鱼的成鱼和幼鱼是同一物种,故属于种内斗争。3菟丝子依靠缠绕在豆科植物茎上,吸取有机养分生活。由此推理可知:菟丝子获利,大豆受害,宿主一般不会死亡。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寄生关系。4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D解析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故A项错误;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B项错误;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C项错误;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故D项正确。题后归纳比较各种种间关系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特点捕食“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一般有二:一是a取代b;二是a、b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相互抑制寄生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受害;宿主b不可能全部死亡互利共生“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5.下图中的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_;B._;C._;D._。(2)造成现象是由于_。(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答案(1)(2)竞争过程中,一种生物最终因缺乏食物、空间而全部死亡(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宿主生活解析(1)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两者互助互利、难以分开,数量曲线波动近似平行,对应曲线为;大、小草履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混养在一起后,小草履虫繁殖速率超过大草履虫,具有明显优势,最终大草履虫在竞争中消亡,对应曲线为;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其数量变化曲线的特点是捕食者数量受被捕食者限制,即兔曲线波动变化在前(b),狐曲线波动变化在后(a),表现为此消彼长,对应曲线为;细菌与噬菌体为寄生关系,寄生的结果是噬菌体大量增殖,而细菌大量死亡,造成细菌总体数量下降,对应曲线为。(2)造成现象是由于竞争导致一种生物最终因缺乏食物、空间而全部死亡。(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一题多变(1)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答案(1)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2)方法链接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若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零,或者是题干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重叠的范围。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类型比较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含义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原因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O2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表现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导致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大多数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2.界定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与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强调的是某一区域中某群落的空间结构,高山植物从山底到山顶,其温度差异明显,分别分布着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等不同群落,应属群落间的分布状况而不是某一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事实上,上述每一个群落,应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垂直结构,如图所示。问题探究1玉米地中有的玉米高,有的玉米矮,这种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吗?为什么?答案不属于。因为所有玉米是一个种群而不是群落,所以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2请判断分析“森林群落中只存在垂直结构,而草原群落中只存在水平结构”是否正确?答案不正确。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森林群落也有水平结构,如在森林中,林下阴暗的地方有一些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组合,而在林下较明亮的地方是另外一些植物种类形成的组合。草原群落中同样也存在垂直结构,也常明显的分为地下层、草底层和草本层。5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解析a处山坡植物的分布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引起的,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处森林植物的分布主要与光照有关;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此种结构为垂直结构;c处海洋动物的分层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有关,此种结构为垂直结构。一题多变a处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海拔(m)1 0001 0002 0002 0002 5002 5003 0003 0003 5003 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只与光照有关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答案D解析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没有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答案A解析群落是同一地域中所有的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是由许多个种群组成的。2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C温度、湿度 D光照、食物答案D3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C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D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答案A解析有较强的活动能力的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样方法;身体微小的动物,也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4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答案B解析田鼠与杂草之间是捕食关系;豌豆和杂草的生长都需要光、无机盐、水分及二氧化碳等,因此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豌豆与其根中的根瘤菌之间为共生关系;细菌与其细胞内的噬菌体之间为寄生关系。5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A互利共生 B寄生C捕食 D腐生(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_。答案(1)BC(2)多(3)变大。原因是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解析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40分钟课时作业学考达标1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A群落所在的大小 B群落的垂直结构C群落的物种组成 D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下表的群落中,以数字15代表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群落ABCD物种1304000物种220002物种3020358物种4302125物种500512答案D解析D群落物种种类最多,丰富度最大。3“大鱼吃小鱼”这句话包含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A捕食 B竞争C种内竞争 D捕食或种内斗争答案D解析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称为捕食,如果大鱼和小鱼是同一种鱼则为种内斗争,反之则为捕食关系。4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温度 B阳光C水分 D矿物质答案C解析同一纬度的光照相同,但植被却差别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的不同。5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如图所示)。第四种鸟丁与乙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若丁从X点处进入该环境后,乙种鸟最可能是()A与丁种鸟和睦相处B移到本树的上层或下层,与甲种鸟或丙种鸟共同生活C还在原处生活,但食性会发生变化D与丁种鸟发生竞争答案D解析群落内的各种群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它们分别获得了不同的生态位,如此题中不同的鸟在树上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了垂直(或水平)结构。若从X处进入的丁鸟与乙鸟的生活高度相同,食性相似,则两鸟间必然要发生竞争,以争夺有限的生活资源,至于竞争结果则有多种可能。6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解析树林中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草坪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个群落中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如:土壤中的蚯蚓、草上的蜘蛛等。高考提能7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关系B图乙所示的两种生物之间的消长离不开它们的斗争C图丙所示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争夺食物D猞猁和雪兔的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答案B解析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图乙所示的捕食关系也是物种间的斗争;图丙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其竞争的不仅是食物还有空间等;猞猁和雪兔的变化应为图乙所示的捕食关系。8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A甲、乙均增加 B乙强甲弱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答案C解析柱形图中甲乙46时,甲就已经表现较强竞争力,结合后两图即可判断。9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敌害与鳄鱼之间属于捕食关系B鳄鱼与小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C鳄鱼与小鸟之间属于种间互助关系D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由“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可判断,敌害可能是鳄鱼的天敌,二者具有捕食关系;小虫生长在鳄鱼的口腔内,二者可能属于寄生关系;小鸟吃寄生在鳄鱼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通知鳄鱼敌害来临,属于种间互助;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所以只有D项错误。10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11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答案(1)较强微小(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3)竞争捕食解析(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甲螨和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线虫与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12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_关系。(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的数量变化情况。(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答案(1)捕食竞争(2)枯草杆菌双小核草履虫(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争资源(4)大草履虫(捕食者)数量增多解析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图中三条曲线根据放入的时间先后判断:A为枯草杆菌,C是大草履虫,B是双小核草履虫。曲线C在cd段下降是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的加入,竞争压力大,大草履虫处于劣势,数量下降,而曲线A在ab段下降是由于此期间大草履虫增多。13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通常利用如图所示的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_的多少。(2)进行这类物种丰富度的探究时,_(填“能”或“不能”)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采集和调查。(3)装置中土样中的动物会自动远离热光源,穿过筛网的网孔,向下移动,掉入土壤动物收集瓶中。据此推测土壤动物具有_、_、_的生活习性。(4)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不能再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为保护生态环境,应_。答案(1)物种数目(2)不能(3)避光趋湿避高温(4)放回原地真题体验14(2013海南,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D解析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捕食者数量增加,甲、丙种群存活率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情况。随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说明获得的生存资源包括食物或生存空间有可能增多。故题中选项不合理的为D项。15(2014新课标,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16(2015浙江,5改编)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灌木群落不存在空间结构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B解析沙漠上的一个灌木群落在生长进程中的分布型的改变会导致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A正确;灌木群落存在空间结构,B错误;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C正确;幼小和小灌木集群分布主要是因种子落在母株附近,D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