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民族团结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96443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民族团结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民族团结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民族团结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第一课时【考点解读】一、民族概况1我国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1文化在民族的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1)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2)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全部文明成果,是这个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3青少年怎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2)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4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1)对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2)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5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6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表现形式?(1)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2)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7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是民族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历史继续蔓延的推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一种民族精神。(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3)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困难、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当堂巩固】一、判断题1在我国,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经济不发达,故被称为少数民族。(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 )3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是要坚决抵制外来文化。 ( )二、单项选择题1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A畜牧业的出现 铁器的使用 文字的出现 农业的产生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 共产主义3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 )大杂居 小聚居 既分散又集中 相互交错居住 A 4在一个民族中,当代人的许多情感特征都可以从民族文化中找到历史根源。古往今来, 无数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和寻常百姓,都拥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在于 ( ) 只有文化上的认同,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抵制外来文化的传入可以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A 5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为创意原型,既寓意美满幸福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为“你、我、他”的人类社会;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这说明( )A世界文化已经没有任何差异B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C中华文化能够吐故纳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D中华文化可以取代世界文化三、分析说明题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xx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xx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xx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洪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灾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请回答:运用思想品德中的相关只是,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