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5062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3课 大众传媒的发展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课大众传媒的发展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掌握近现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理解它们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2.掌握近代影视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状况。3.掌握互联网在中国兴起的表现,理解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报刊业的发展1出现: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创办报刊。2发展(1)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等城市出现中国人办的报刊,最著名的是上海的申报,对打破当时封建思想的禁锢起了很大作用。(2)中国新兴的政治派别,重视发挥报刊舆论工具的作用。维新派: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纲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创办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宣传科学与民主,介绍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向导红旗新华日报等报刊,宣传民主革命主张,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迅速发展(1)原因:新中国成立。(2)代表性报刊: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3)作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注人民生活。4繁荣(1)原因:改革开放。(2)特点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既注意市场的需求,又注意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思维点拨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影视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其次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二、广播影视业的兴盛1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1)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2)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广播站。(3)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发展。2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1)开始的标志:1905年,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定军山。(2)发展成熟时间:20世纪20年代。表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出现许多反映抗日战争的优秀影片,如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3)飞速发展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特点:工农兵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大量搬上银屏。主要代表作品:渡江侦察记林则徐祝福大闹天宫李双双等。(4)走向辉煌原因:改革开放。代表作品:弘扬主旋律的西安事变大决战抉择等。3电视事业的发展(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是中国电视事业的开端。(2)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三、互联网的崛起1兴起: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特点:集报刊、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迅速实现。3影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 思维点拨广播影视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而互联网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归纳总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作为四大传媒的特点(1)报纸:优势权威性高,保存性强,传阅率高,适合深度背景分析,观众相对集中。(2)广播:接收介质简单,占用空间小,价格便宜,方便,可以随时接收信息;而因其只涉及声音传播,制作相对简单快捷,信息传送时效快。(3)电视:受众面广,权威性高,时效性强,不受时空限制,视听合一,动态感强。(4)网络:时效性强,参与性强,不受时空限制,可声、像、文、图多媒体传播。主题一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1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史料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时间当年创刊数中国人自办报刊总数所占百分比1895年7342.9%1896年11763.6%1897年494591.8%1898年473983%注:1898年9月21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史料解读表格数据表明18951898年中文报刊总数增加,中国人办报增加,中国人自办报刊在报刊中的比重增加。问题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有哪些?提示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刊的主体;报刊种类繁多,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内容丰富,贴近民众生活。2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作用史料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史料解读划线部分表明报刊能表达民意,开启民智,挽救民族危机。问题思考据史料,归纳概括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有哪些?提示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对当时中国政治和思想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史论总结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2)作用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成为宣传变革、革命的主要工具和利器,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商业信息的传播,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繁荣。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主题二影视和互联网的发展1影视和互联网的发展史料 图一图二 图三史料解读图一、图二、图三分别是电影、电视、互联网。问题思考史料中的三种传播媒体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提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中国;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互联网的影响史料观察下列关于互联网的漫画:史料解读左图表明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右图表明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问题思考依据史料两幅漫画说明互联网对人们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提示互联网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如网上学习。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如网上购物。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史论总结全面认识互联网的影响(1)积极影响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取各种信息,彼此之间可以进行方便的通讯和交流,互联网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2)消极影响互联网的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证,信息来源渠道不确切。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一、辨析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1相同点:两者都可以使人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2不同点:现代媒介具有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二、大众传媒的变迁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功能。2影视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总之,影视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3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1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创办的目的是()A报道重大时事B宣传政治主张C评价社会风气 D传播商业信息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来分析,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2下图是1926年10月10日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刊载的一则香烟广告。运用该材料研究下列历史主题呈现最为全面的一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A BC D答案D解析从图片中“挽回利权”和“提倡国货”可知正确;从图片上女子的服饰可知正确;从香烟广告宣传可知正确。故选D项。3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展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角度限定“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展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C项为最佳答案;A、B、D三项的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也没有紧扣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要求,故排除。4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答案D解析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影的发展,而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5有人说:“网络一半是红颜,一半是祸水!沉迷于网络,可能会改写人生!”之所以说网络是“红颜”,是因为网络()信息量很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购物,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以学习,开拓了新的学习渠道可能造成社会问题、人们的心理问题A BC D答案A解析这里的“红颜”比喻网络的积极作用,属于消极影响,属于“祸水”,故选A项。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广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近代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基础达标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处于中国近代大众传媒更新的时代,又从“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可知信息的载体是报纸。2下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答案C解析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办报是维新派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其余选项与史实明显不符。3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政治变革备受关注,与材料“其中政论性报刊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相符,故B项正确。4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答案C解析时务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报刊;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的报刊;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杂志。5孙中山的秘书戴季陶说:“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上述材料说明()A戴季陶肯定了报纸的新闻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报纸的舆论作用,没有涉及报纸的新闻功能,故A项错误;“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体现了报纸通过宣传民主自由推动社会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和对报业的控制问题,故C、D两项错误。61896年8月,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一材料最主要的价值是可以用于论证()A电影艺术开始诞生 B中国首次放映电影C国产电影快速发展 D我国有声电影诞生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1896年”“徐园”“又一村”“西洋影戏”可知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故选B。电影艺术在传入我国前早已诞生,排除A;C发生在民国时期,D出现在1931年,均与题干材料中“1896年”的时间不符。7茅盾的子夜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其中有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情节。当时吴老太爷不可能看到()A青年女子穿旗袍 B家家户户看电视C有些商人住洋房 D市民乘坐有轨电车答案B解析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故B项符合题意。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人们可以通过下列哪些传媒及时了解大会盛况()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A B C D答案A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时,报纸和广播已经在中国出现,但是中国电视台出现于1958年,中国接入互联网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选A。9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都不符合要求。102014年在上海图书展览会上发现一本汇集近千个如“达人”“杯具”“云计算”等新词的“潮词语录”,被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是()A汽车的应用 B网络的普及 C广播电视的推广 D报纸的影响答案B解析从“2014年”“潮词语录”“达人”“被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等方面分析,与此现象联系密切的应是网络的普及。能力提升11读下表:清末“新政”时期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表类别总量创办主体及数量主要刊行地区及数量报刊167(官办)12(民办)155(上海)65(东京)71杂志84(官办)9(民办)75(上海)46(东京)34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出版自由B百姓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C出版业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相关D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当时处于清朝专制统治下,不可能实现出版自由,故A项错误;报刊业的出现反映百姓精神生活出现了变化,不是根本性变化,故B项错误;报刊业的出现与近代化进程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故D项错误。12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多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人们关心中国社会出路,并希望了解世界,从世界的变化中寻找中国的出路。临时约法在1912年3月颁布,虽然有影响,但时间较短,影响不大,排除B项;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间不对,排除C项;D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13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答案C解析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A、B、D三项观点无法直接从材料得出。14(2016河池高一期末)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答案C解析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与题目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意在心留可以解忧喜上眉头,甜在心头”,不是疏远而是加深了人们的感情,故B项错误;“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可见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据材料“喜上眉头,甜在心头”可知不是“受制于”,而是受益于科技,故D项错误。15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你的粉丝”的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的是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而没有提及信息的内容,故C项与题意不符;B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中“你就是一份都市报”“你就是电视台”等从侧面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上,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解析以材料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第(2)问要围绕维新派创办报刊作答。第(3)问应注意概括指出国人自办报刊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