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专题 第14课 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 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91035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专题 第14课 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 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专题 第14课 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 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专题 第14课 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讲义 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1了解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对凸显凡高的绘画风格和抒写人物内心情感所起的作用。2理解合理的想象在传记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传主性格所起的作用。3通过传记作品的阅读,了解凡高的艺术,思考其悲壮的人生对我们的启示。第14课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欧文斯通(19031989),美国传记作家。生于加利福尼亚,像他的同乡杰克伦敦一样,斯通的童年生活十分艰难,读完中学后仍打工。读完大学之后,获南加州大学经济学硕士,后去印第安纳大学任教。他一生写了二十五部传记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凡高传对生活的渴求。他还为杰克伦敦、米开朗琪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写过传。本文节选自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一书。通过对凡高在“博里纳日”“巴黎”“阿尔”以及“奥弗”的生活、创作的描写,表现了传主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和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以及在孤独中自杀的悲惨结局,浸润着作者对一代画家的深情。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恍惚(hung h)烟囱(cn)萦绕(yng) 屋檐(yn)内疚(ji) 癫痫(din xin)虐待(n) 胚胎(pi)笑柄(bng) 撰写(zhun) 眩目(xun) 烘烤(hng) 闪烁(shu) 田畦(q)炙人(zh) 飞扬跋扈(b h)掮着(qin) 乖戾(gui l)摈弃(bn) 蹒跚(pn shn)搭讪(shn) 摹本(m)荏苒(rn rn) 溽热(r)鞭挞(t) 咆哮(po xio)(二)多音字1因词而异转和降弄挨调2一言辨异在一个澄(chng)明透亮的瓶子里,装着澄(dng)清了的泥水。灯光一摇晃(hung),晃(hung)了我的眼。二、写准字形三、近义辨析(1)徘徊徜徉填一填我国公车改革已徘徊20年,曾一度搁浅。他徜徉在花市中,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辨一辨二者表现的心态不同。“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多用于心里难以下决定,或者焦急。“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用于很愉悦或者说心里很轻松。(2)搜集收集填一填21名领导干部近期全部下到基层蹲点,走访居民,搜集群众反响强烈的具体困难。花市结束后,志愿者们将收集来的4车鲜花送至多家敬老院。辨一辨“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收集”,使聚集在一起。区别是“收”和“搜”。“收”是东西放在眼前,人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能得到;而“搜”中包含了一个比较辛苦的搜索过程。四、成语释义1词语理解(1)游手好闲:指人游荡成性,不好劳动。(2)自力更生:指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3)误入歧途: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4)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放,不受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5)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6)有条不紊: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7)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2辨析正误王部长讲话常常是有条不紊,有一次给一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做报告,高谈阔论,妙语连珠。辨析:“高谈阔论”是贬义词,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一、阅读P151P153 “博里纳日”部分,回答问题。1本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叙写的?参考答案:时间顺序。由“夏季渐逝,秋季渐临”“他就这样混过了不知不觉渐入冬季的日子”等可以看出。2在“博里纳日”,凡高空虚苦闷,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参考答案:(1)拮据的生活;(2)苦闷中对生活的思考;(3)矿工引发他的创作灵感。3选段的第一段表现了凡高怎样的精神世界?请找出最能表现这种精神状态的一句外貌描写,加以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凡高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落寞、空虚的精神世界。“但是他的双眼,只是装着死尸的棺材上的两个玻璃洞。”通过对凡高外貌的细节刻画,突出了双眼的空洞、无神,表现出此时凡高由于无法找到生活意义而产生的茫然、空虚,没有灵魂,如行尸走肉一般。4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他已经失去了上帝,也已经失去了自己”?参考答案:凡高最初充满朝气与热望,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希望将自己的职业植根于宣传上帝的美好职业。然而在博里纳日的所见所闻让他意识到上帝无法温暖与拯救苦难的矿工,自己的美好愿望破灭,无所事事。既失去了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也丧失了自己的生活意义。5该部分结尾处凡高无意中寻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然而他所见的景象并不优美,“一个年老的矿工走出大门,黑帽盖到双眼,两肩高耸,双手插在袋里,骨头突出的膝盖一抖一动”。你认为是什么吸引了凡高,使他画下了这一场景?参考答案:画家的见闻使他对矿工原本就有着深切的同情,同时老矿工高耸的双肩、沉重的步子与穿过黑色的田野的小小身影,蕴涵了一种原始的、没有爆发的力量,一种真实的生命力,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新的意义。二、阅读P169P170“奥弗”部分,回答问题。6作者对凡高的最后一幕的描写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这一节是全书的总结,也是凡高一生的总结,作者只是对凡高一生中所经历的人和事进行了简略的回顾,笔调冷静,但浸润着深情,将凡高一生的酸甜苦辣,爱情、亲情、友情,对艰难人生的感慨,对艺术理想的向往,仅归结于“他要告别了”,人物自杀前复杂的精神世界、疯狂的行为与作者极为冷静、理性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奥弗是凡高的最后一站,作者对凡高生活的最后一幕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8试赏析本部分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他倒下,脸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亲的子宫里”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本句总体上是一个比喻句,把“死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生生不息的土地”比喻成“回到母亲的子宫里”,表明凡高死在他所爱的、给他创造带来无穷力量源泉的土地实际上是找到了归宿,找到了让他躲避躁动狂乱痛苦的天堂。1“巴黎”部分作者所虚构的对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提示:(1)将所了解到的凡高在书信中的内容外化;(2)便于读者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3)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高更的机智、凡高的孤独、塞尚的豪爽。2阅读“阿尔”一节,结合凡高的绘画风格,体会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提示:(1)揭示了凡高绘画风格的形成与阿尔的风土人情间的紧密关系;(2)将对凡高风景画的欣赏感受融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景物有了鲜明的主观情感和审美体验。1清晰的结构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醒目而又层次分明。四个小标题均为法国地名,共同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生活状况和艺术创作特点。2鲜亮的景物描写文中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所写景物色彩大部分是暖色调,如柠檬黄、贝壳红、淡紫、土黄等。它们给了凡高绚烂而狂躁的内心,又契合这位艺术家的绘画风格。3生动的对话描写作者驰骋想象的野马,设想了凡高与他朋友的对话,表达生动而又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高更的机智、凡高的孤独、塞尚的豪爽。素材1凡高以疯狂的热情来作画,当地的人们都称他为“疯子”。为了作画,他“痴”到了惊人的程度,他常常饿肚子,连最简单的通心粉也吃不上,他对吃的不再多想了,有啥吃啥。但一旦画起画来,他就忘掉了一切。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物质与精神”“谈痴”等相关的作文中。素材2凡高说:“谁在爱,谁就在活着;谁活着,谁就要工作;谁工作,谁就有面包。”但是凡高常常没有自己的面包,尽管他在努力地爱,努力地工作。他常常给弟弟泰奥写信要钱,“今天早上收到你的钱的时候,我实际上已有差不多一周时间一个钱也没有了;现在我手头有几件事情必须完成。如果你能再寄10个法郎给我,这个星期就可以平安度过;如果不行,将会导致令人不愉快的损失。不过请不要生我的气;这是好几样东西合起来的费用,全都是绝对必需而又无法省去的”。他也经常穿着弟弟或父亲穿过的不合身的旧衣服,“假如你的衣柜里有你已经不穿、但又适合我穿的外衣和裤子,我会十分高兴的”。 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逆境与成功”等相关的作文中。素材3凡高的发现凡高是一个浸透了爱的人,他说,“热爱许多事物是有好处的,唯此才有真正的力量。谁爱得多,谁就做得多,成就得也多。以爱心做事,事情就做得好”。他向往在狄更斯所说的“令人愉快的黄昏”里,两三个思想情趣一致,并有绘画同好的人聚在一起,各自拿出得意的旧作和新作。他的书信里经常写的是对自己居室周围的美的发现,“从我的房间窗口看工场,景致简直动人极了:但见一条小路两旁白杨林立,苗条的树干上纤细的枝条姿态优雅地指向傍晚灰暗的天空,用作仓库的旧建筑物倒映在水中,水面之平静,一如以赛亚书中提到的古老的池塘水。仓库临近水边的那面墙长满绿苔,饱经风雨剥蚀。更靠近水的地方,有个小花园,围绕花园的栏杆旁是一簇簇玫瑰花丛。工场里到处可见工人的黑色身影”。 作为画家,他感到每时每刻都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他发现自己能够较好地和穷人或者所谓的普通人相处,他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他所理解而且想表达的环境中,是恰当而公平的。他大量地画素描,研究注意比例和透视法。但是,他叔叔用“你要自食其力”一类的话来开始和他聊天时,他不假思索地马上回答说:“自食其力,你这是什么意思?挣面包,或享有面包。不该享有自己的面包,或者说,不配享有它,那肯定是一种羞耻的事,因为每个诚实的人都该享有自己的面包,但遗憾的是他虽该享有,却不能挣到面包。这是一种不幸。”还是有人同情他的。因为没有钱,他告诉模特儿不用来了,可是这个贫穷的妇人还是来了,“可我不是来给你摆姿势作画的,我只是来看看你中午有没有东西吃。”她给他带来了一盘蚕豆和马铃薯。这令他感动。在他看来,“要懂得毫无怨言的忍耐,因为这是唯一现实的方法,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法宝。”应用角度:(1)要善于发现周围的美;(2)苦难是一笔财富。一、作品向日葵简介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凡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象。二、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1888年凡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凡高病情反复,两个艺术家却是不断地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凡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凡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凡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泻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凡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凡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三、夜晚的咖啡馆凡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拒绝平庸我久久凝视那一幅麦田里的乌鸦,压抑的色调,深邃的意境,以及脑中吃过的一声枪响那是凡高最后留给世界的警世格言,他说:“拒绝平庸!”这个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离世前就是这样一个暴死而突兀的手势。举枪,是他对自我意识完整的成功捍卫;举枪,是他对平庸生活的勇敢否定;举枪,是他无可奈何地用所谓消极的方式作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积极反抗!这个生活在阿里小镇的红头发荷兰男人是一向与别人不一样的。他不被富商的金钱诱惑去画自己不想画的,他不听别人的劝说改变风格而总是一意孤行,他不随大流和别的画家一样创作贵族、富人需要的表现奢侈生活的平庸画作。他拒绝平庸!也许凡高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最独特的。他仿佛是龙身上的一片逆鳞,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在甚嚣尘上、糜烂之气泛滥的欧洲,他是清凉的风。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印象画风。不同于莫奈的温和宁静,不同于塞尚的写实平稳、凡高更以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发挥自己无与伦比的创作激情。他彷徨过。画作因为格格不入时代的洪流而一幅也卖不出去。没有其他技能的凡高难以生存。幸而有弟弟提奥,他的无私奉献与支持始终支撑着凡高努力与这个平庸的画界做斗争。拒绝平庸需要足够的勇气。也许有人挣扎过拒绝平庸,却最终被流言或因内心不够强大而屈服于平庸。这时候,坚守住内心高地而带来的强大魅力熠熠闪光。凡高的向日葵色彩明丽,我想到武侠小说中的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杨过,他拒绝成为像郭靖那样“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宁愿在人间帮扶百姓,除暴安良,内心中也是有强大的力量。拒绝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说出“拒绝平庸”,因为拒绝就表明你决定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色彩。凡高做到了,他挥动画笔带来一幅幅令人惊艳的画。我领略过紫鸢尾的风采,这种形态奇特的花是法国国花,原本是优雅高贵的,而凡高却画出山间一丛鸢尾的凋零枯败、拥挤、杂乱,是繁盛之后的意兴阑珊,别有一种妖冶的美。拒绝平庸带给我们多少摄人心魄的震撼。当凡高死后画作在200年后公开,世界为之惊艳。真正好的作品不会因为一时的世人无法接受而永被湮没,而真正与平庸斗争的战士却已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立于历史的另一边,颔首微笑。诗人北岛喝出:“告诉你吧,我不相信!”拒绝成见,拒绝既定规则,拒绝那最默默无闻的路人:平庸。让每一颗星在夜空闪出最亮的光泽,让拒绝平庸的光芒似太阳普照真理人间。【赏析】作者以凡高的三幅画作为行文线索展开,以麦田里的乌鸦论证要拒绝平庸,以向日葵论证拒绝平庸要有极大的勇气,以紫鸢尾论证拒绝平庸要有一定的才情,这样层层推进,构思严谨。作者阅读面广,涉猎丰富。文中所运用的不但有绘画方面的素材,还有北岛的诗歌回答,金庸的武侠小说等,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语基落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部作品已经被炒得甚嚣尘上的时候,再来谈论就难免有些狗尾续貂的尴尬。B整理得有条不紊的房间很快就会被贝多芬弄得凌乱不堪。C李白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飞扬跋扈,充满理想色彩。D柳敬亭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便不再开口了。解析:选DA项,“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用在此处有误。B项,“有条不紊”,常形容做事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乱。用在此处不恰当。C项,“飞扬跋扈”,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此处应用“神采飞扬”。D项,“冷若冰霜”,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态度很严肃,使人不易接近。使用正确。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烧透他的红头发,把他体内的巴黎的寒冷、城市生活在他灵魂中填塞的疲惫、沮丧和饱食,统统吸了出来。B烈日慢慢地从头顶上把他的头发烧落下来。C由于乡野色彩的绚烂刺眼,使文森特举手在惊讶的眼睛上搭个凉棚。D对他来说,时间不是以日历跳动的页数来计算的,就是以流出的图画来计算的。解析:选AB项,语序不当,“从头顶上”应在“头发”后;C项,缺少主语,去掉“由于”或“使”;D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就是”应改为“而是”。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句是()A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心澄如镜,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谦逊的心态。C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D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解析:选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思是说,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诗句表达了绝不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与句中老一辈离开岗位情境不合。此处可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君子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确意见不排斥他人的正确意见,能以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为标准,同时吸取他人意见中符合标准的正确意见。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即入心。君子不固持自己的异议,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就不违于心、不逆于耳,_,不斤斤萦怀于心,如此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A能不予计较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B能分辨出他人的意见中不正确的看法而不予计较C能从他人不正确的意见中分辨出看法而不予计较D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而不予计较解析:选D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横线处的意思:(1)理解他人意见中的不正确的看法;(2)不计较他人的这种不正确看法。横线前一句“不固持自己的异议,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就不违于心、不逆于耳”对应的是“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横线后一句“不斤斤萦怀于心,如此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对应的是“不予计较”。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判断,应该选D。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尼采伟大的漂泊者周国平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词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改动)相关链接: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尼采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B阅读完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从此,叔本华的阴郁色彩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C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后,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从此过上了漂泊的生涯,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D受叔本华的哲学和瓦格纳的音乐的影响,尼采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解析:选D“瓦格纳的音乐的影响”与文意不符,文中指出虽然二人结识,但后来决裂。由“相关链接”也可知,该项不正确。6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解析:选CDA项,不能说是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性格形成主要还是个人原因,文中交代幼年家人早逝就让他变得孤僻敏感。B项,强加因果,尼采“结束十年教授生涯”与悲剧的诞生“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正统学界”表述不准,应为“正统语言学界”。E项,本文并没有全面详实地叙述尼采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详实”也欠准确。7作者称尼采为“伟大的漂泊者”,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尼采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_答案: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具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作很多,如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地位影响方面: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和观念进行反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语言表达8以“凡高”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取材于凡高写给他弟弟泰奥的三卷本书信等,尽管材料是真实的,但“对话不得不重加想象”。答:_答案:凡高写给他弟弟泰奥的三卷本书信等是欧文斯通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一书的主要材料来源,尽管材料是真实的,但“对话不得不重加想象”。9下面是某同学学习渴望生活后所写的札记中的几句话,其中存在着语病和不连贯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修改。凡高这个炽热的灵魂,将生活的坚冰融化成艺术的火炬。在和煦的阳光下享受着金色的麦浪,清澈的小溪,灿烂的向日葵,百鸟的啼啭。通过饱含生命激情的创作,使生活的痛苦得到了解脱。他就是阿尔不朽的太阳!(1)不连贯的句子是_,改为_(2)有语病的句子是_,改为_答案:(1)不连贯的句子是,将“百鸟的啼啭”改为“啼啭的百鸟”。(2)有语病的句子是,缺少主语,将“通过”或“使”删去。10下面是电影凡高传中的一段对白,阅读后思考:如果你写有关凡高的传记,这则材料能否使用?说明你的理由。童年凡高:“要呆多长时间?”预言家:“大概三年吧。”童年凡高:“然后呢?”预言家:“你会去巴黎、英格兰,在那里卖画,你还会恋爱,遭到拒绝,丢掉工作后,在一个煤矿当传教士,被解雇,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和一个妓女结合,画了800幅画,在普罗旺斯变疯,在医院住上一年,37岁时自杀。”童年凡高:“我的画能卖出去吗?”预言家:“一幅!”答:_答案:不能使用。这是一则带有预言色彩的虚构材料,放在虚构的文学作品如小说、影视作品中比较合适,放在传记中不合适。传记在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展开想象,但是不能用过于文学化的手法,混淆生活的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写作背景即作者写作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等,主要指促使作者写作的因素。作者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那么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因此,这对于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有很大帮助。创作意图又称创作意向,指作家在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某种意念或动机。它是鼓励作家进入创作过程的内在力量,也是引发创作冲动、创作灵感、艺术构思的主观因素。创作意图受作家生活经验、立场观点、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等多种条件的支配和制约。创作意图是内隐的,但是有外在表征予以表现。它可以指向主题,可以指向人物,也可以指向情节材料安排,还可以指向题目安排等。破解创作意图,是深层阅读和探究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试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黄侃先生二三事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的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 (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惟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思路点拨作者的选材和表达特点都是为了表现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我的答案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说明那个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也有不少相似之处)。_类题通法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为考点之一,在每年的考题中都有涉及,特别是对写作意图的考查。具体解答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紧扣文本。不管是写作背景还是写作意图的考查,都依据于文本,文本是我们答题的第一手资料。写作背景考查较少,如要考查,它会在文章中提到。写作意图考查较多,在文本中都有流露。2多角度考虑。写作背景可以指向社会环境,可以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当时的心理状态。写作意图指向主题,可以指向人物,也可以指向情节材料安排等。总之,在我们看到题目时,要多方面地考虑答题的方向,保证答题的全面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