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89772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曹刿论战1了解作者和左传。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一词多义】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古今异义】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目标导学四:详细解读,体会“论战”智慧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6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7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目标导学五:把握人物形象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顾及学生在译读先秦史料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于是首先注重文言现象的把握,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尤其注意理解词语古今义的差别。此外,在具体感知内容的过程中,以提问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曹刿在整个论战过程中的智慧表现,感受先民寓于战争中的智慧。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知识点未能提及,如赏析本文的语言精练特征,探究本文为“论”战为何表现为记叙文记事。诸此知识点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宜被提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