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版)必修1讲义: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89159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版)必修1讲义: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版)必修1讲义: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版)必修1讲义: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浙江专版)必修1讲义: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大气圈(图中A所示)、岩石圈(图中B所示)、水圈(图中C所示)、土壤圈、生物圈(图中D所示)、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2表现(1)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4)实例:河流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积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抬高河床土壤盐渍化。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2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3生物与土壤(1)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2)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温馨提示概括法记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2)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情景导入先思考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也是“蝴蝶效应”的最初来源。该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蝴蝶效应”同时也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种表现?提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核心要点掌握好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1整体性的含义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图所示:2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案例: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整体性(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案例: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13题。1如图所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整体性C区域性 D单一性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会相互制约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D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解析:1.B2.C3.B第1题,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体现了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土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归纳如下表: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影响的表现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的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物理性状: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粗;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化学组成: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气候直接或间接影响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间接影响: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生物最活跃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的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地形稳定因素,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海拔: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原因及措施分析影响原因措施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示法记忆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应用体验不可少 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1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1.A2.C第1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2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3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表示绿色植物的_作用,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和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3)简答成土母质、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以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光合矿物质(2) 气温降水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较多(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核心要点掌握好 1以示意图来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2要素间相互影响的描述描述角度描述语言气候位置、地形、洋流等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洋流影响气温和降水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河流、海洋、冰川对地貌造成影响;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也影响地貌水文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气候影响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汛期、水能等;地形影响河流的含沙量、水能等;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和水量变化;土壤主要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植被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发育的植被不同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_要素,_要素,_要素,_要素,_要素。(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的关系。(3)如果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河流:_;动物:_;地下水:_;土壤:_。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是地形,是生物,是大气,是水文,是土壤。第(2)题,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3)题,处植被若大量破坏会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下水位降低;使动物栖息地破坏,物种减少。答案:(1)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2)相互联系、相互影响(3)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栖息地遭破坏,物种减少水位降低肥力下降一、选择题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12题。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BC D2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A BC D解析:1.B2.C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密切相关。第2题,由图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不断的运动和转化。右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4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5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土壤厚度最大的是(均位于库区)()A甲B乙C丙D丁解析:3.B4.C5.A第3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4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5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67题。6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7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6.B7.B第6题,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第7题,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读图,回答89题。8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是()A动物绿色植物O2CO2B动物绿色植物CO2O2C绿色植物动物CO2O2D绿色植物动物O2CO29此图可以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BC D解析:8.A9.D第8题,关键是和,根据图示可以生成泥炭、煤等可判断是绿色植物。第9题,碳循环本身就说明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1011题。10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11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同一性解析:10.C11.A第10题,云量和降水量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裸地和森林截然不同,从漫画来看,植被的破坏影响最明显。第11题,植被与云量和降水关系密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综合题12如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解析: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形成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属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从土质、植被、降水等方面分析。答案:(1)整体性生物(植被)(2)CABD(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13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解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从成土母质的角度分析,该地位于河流的下游的平原地区,河流携带大量冲积物,土层深厚。从气候角度来分析,该区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从生物角度来看,该区域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归还物较多,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答案: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