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给我一点水》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88306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给我一点水》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给我一点水》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给我一点水》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给我一点水教学资料 长春版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对宇宙自然、大地山川、星辰草木宗教般的敬畏和感恩情怀,是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的首要层面。在张晓风的散文世界里,我们重新认识了自然,认识了人类,也认识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她“为山作笺,为水作注,为大地系传,为群树作疏证”的作品无疑是站在朗朗的天日下,为乾坤万象作的一次次利落动人的简报。例如画晴秋天秋天林木篇杜鹃的笺注咏物篇星约等都是她为天地万物作注的诗性篇章。张晓风的许多作品里流露出为大自然造化之美所震慑的虔诚,为大自然恩赐之伟所感恩的真诚,为大自然智慧之广而溯源的热诚。故读张晓风的作品,你能倾听到诗意流淌的声音,也能感受到默然祈祷的情怀。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张晓风将世界上的一切都看做是造物主的神迹,任何物象都是有性情和灵魂的。她认为人在自然和生命面前,应持的唯一态度是敬畏虔诚和爱护珍惜。读此文便能体会到作者对“水”的爱与虔敬,能听到人类要爱水敬水的呼声。人类和水,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渊源,“玄思冥想一向和水结了不解缘,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这种渊源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佐证。无论追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还是中国的古典文学,都可以随手拈来。作者以麦尔维尔的话开篇,以文学的方式阐释了人类和“水”的关系水,具有一种魔力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前行,进入到一个个“梦境”!但“算时间是百把年前了”(白鲸出版于1851年),在百年之后,这样“干净的水”是否还在?是否还可以找寻到“凡人的梦境”呢?于是文章从百年前麦尔维尔的话一下子跨越到现实,“我只求你把我失去的还给我,哦,不,我失去的太多,我不敢求,我只求你发还给我一件东西,还给我一片干净水”,百年前这水还是凡人拥有的一个梦境,而百年后则要求“好心的神仙”“发还给我”,一个悲哀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来了我们失去了我们的干净的水,失去了属于凡人的梦境。因为失去才祈求复得,这里似乎听到了作者的一声长叹:“给我一点水”吧!因为,我失去了它。这“干净的水”,曾经带给我们怎样的梦境?来听一听作者的回答。“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洲啊!”“六朝乐府的恣肆古艳,其实是来自南国的潋滟泽光呢!”从诗经到“六朝乐府诗”,原来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通篇闪耀着水泽,水的意义在这里首先是营造了一个文学的梦境。我们的先民择水而居,才吟唱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水,是我们生命的起源,亦是我们古典诗性的缘起,是我们浪漫歌咏的源头。水,给了一个古老民族诗性的情怀,这种情怀从古老的诗经启程至今已经几个千年。如果说到古典诗歌中去重拾水的记忆是一种人类集体意识的话,这个梦境似乎过于恢宏和模糊,过于概念和遥远,于是作者转而跳到个人记忆中去,站在人生的河床上回望,目光逆流而上。她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记忆中俯首而拾的是抚顺街农田间的小水洼;玄武湖上的风吹来的南京城的千载古意;可以采摘荷叶的双连火车道边的荷田;绕家而流悠长如琴可依傍读书的圳水;三地门犷悍的山胞才有资格拥有的好水;拓荒者临水而居的大寮;大学时见到的想进去泡水的外双溪时光匆匆,一晃就是几十年。这里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以跳跃式的思维,蒙太奇的手法截取了人生成长岁月中的几个片段,犹如一幅幅山水写意,勾勒出了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组合到一起犹如一条河,潺潺地流淌出了一段成长岁月,而水与成长如影随形。水的意义在这里体现为营造了一个个生命成长的梦境。如果说水曾经滋养了一个古老民族的诗情的话,那么在这我们看到的是水所滋养出来的人生画意,有“玉色的莲子”“艳色的樱桃”“绿荷叶”“万顷金黄中的一带波光”。水流淌出的是生命的悠长和绚烂,诗意和激情!古典的醇香因水而生,成长的梦境因水而不醒。从远古的先民到现在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们,因为有了水而有了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梦啊!但是这样的水匆匆然间却不复存在了。“那溪水却日甚一日地浑浊恶臭起来”,“属于我的水渐渐变得如脓汁如毒药”,“到曾文水库去,只见垃圾如山”,“海面上一直漂着塑胶袋和可乐瓶罐”,这样的现实击碎了梦境。眼前的事实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伤心欲绝的经验”,严重的污染使这水已经到了“不堪濯足”的程度了!“能观天下之水,是造物对我的厚爱,但为什么我不能重新拥有基隆河或淡水河呢?”作者的发问与其说是发问不如说是控诉,在痛彻的疑问背后隐藏的问题是: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基隆河和淡水河呢?“如果拔去我的智慧,抽掉我的历练,磨光我辛苦一场才得到的专业知识,而溪水便能恢复它当初的清纯,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重新回复为二十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和一清见底的溪水素面相觌啊!”作者甘愿以人生的“智慧”“历练”“辛苦一场才得来的专业知识”作为代价,换回水的“清纯”,宁愿失去这些而回复为当初“一清见底的呆女孩”,这是多么勇敢而悲壮的代价!至此读者猛醒:人类是不是正因为有了不断积累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并运用这些所谓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污染了我们的“干净的水”,改变和破坏了生存环境!当我们在改变破坏这个世界的时候,失落的仅仅是一片干净的水吗?随之而去的是我们的梦境,和诗意地去寻梦享受梦境的清纯!而一切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与“清纯”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那些属于我们的美丽的梦境早就不存在了,是我们自己打碎了它。现在我们还拿什么来“为镜鉴”“为渊薮”“为诗行”呢?我们的情感和精神还到哪里去寻找归依和敬畏呢?“那样的水在哪里呢?”文章以一个问句结尾,充满悲剧式的伤感,有一种沉重的失去后无可找寻的悲哀。找寻不到的不仅是一清见底的水,还有曾经与自然互为吟唱的一清见底的我们水一样的诗情与性灵!张晓风是当代台湾散文大家,同时又是身体力行投身环保运动的第一代台湾作家,她国学底子深厚,下笔不能忘情于古典,却又总能纵身于现代,直逼现实的核心。此文揭示了水资源遭受污染的现实,疾呼保护水资源的意义,但是她抛开了生态价值上的探寻,而是文学地诗化地来谈水的意义,来谈人类水样清纯干净的生存心态的遗失和寻找,所以作者关注的实际上既是自然生态又是人文生态。做净水上的漂流者,是幸福的,但当我们找不到净水的时候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心灵呢?所以如果失去了净水我们也同时失去自己。人类“智慧”的积累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对自然大规模的破坏,最终使人类离自然越来越远,所以作者坚定地说“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弃圣绝智”,如果真能像老庄所说做到弃圣绝智返璞归真,那么人类会重返“一清见底”的清纯,会更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生命,贴近每一个成长的梦境!二、问题探究1文章开头引用麦尔维尔的话有什么作用?麦尔维尔的这段话从文章结构上来看,与下文相呼应,引出了全文要谈及的主题水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文中写道:“算时间是百把年前了。那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还知道什么叫做干净的水。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作为凡人的梦境。”这几行文字所隐含的命题是:现在,百年之后的人已经是不幸的了,已经丧失了凡人的梦境,因为水资源遭到了破坏,不再是干净的了!除此之外,细细品味这段话,它似乎在以文学的角度来阐述“水”与人的玄妙关系。“只要那个地区有水,你就算找个沉浸梦境而精神恍惚的人,叫他站着,开步走,他就会把你一路带到水边,一点也错不了”为什么人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能下意识地走到水边去呢?似乎在告诉我们:水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对人的精神意识具有一种指引,人“一向和水结了不解缘”。这样文章一开篇就奠定了写作的角度,不是生态意义上的调查和说明,而是充满文学和诗性的解说。2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诗经、“六朝乐府诗”和成长过程中的几个片段?本文最终的立足点是揭示水资源遭受污染的现实,并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寻回生命中失落的清纯与干净。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别于一般的科普类文章,没有进行水资源被污染后生态意义上的分析探究,而是从文学的角度,以散文的笔法独抒性灵,写出了自己对“水”之意义与价值、“水”与人类关系的个性化思考与表达。提到诗经和“六朝乐府诗”,作者写道:“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啊!”“六朝乐府的恣肆古艳,其实是来自南国的潋滟泽光呢!”因为先民择水而居,所以才吟咏出了与水有关的诗章。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一路走下去到“六朝乐府诗”乃至后世的许多诗歌都闪耀着水的光泽,作者仅以此来挖掘文学意义上的水具有的价值是我们古典诗性的缘起,是我们浪漫歌咏的源头。水,给了一个古老的民族诗性的情怀那么写到个人成长的片段又有何用意呢?不难发现这里作者选择的几个生活片段和水相关。抚顺街的小水洼,玄武湖,火车道边的荷塘,坠书的圳水,屏东的好水,大寮,外双溪,从小时候一直写到了上大学,可以说水伴随着作者一路成长。关于水的记忆都带着诗意色彩,犹如一幅幅水墨画般充满着田园生活的气息,有捞鱼采水草的欢悦,倾听老城千载古意剥莲子的悠然,临溪畔坠书落水的冒险,看圳水在夕阳里恬然流去的惬意,有对跨水拓荒的羡慕,要换泳衣泡水的冲动。这些既是成长的片段,又是一个个已然流去但仍然清晰的梦境。作者是以此来挖掘了生命意义上的水具有的价值是水给了我美、欢悦、悠然、惬意等等人生的体验,是水给我营造了一个绚烂的成长之梦。所以作者是以自己所爱以自己的生命在发言,我们不能失去水,失去水则失去了文学和生命的梦境。3作者对水梦境般的回忆只写到上大学时候,应该如何理解?文中这些片段式的描写,在时间上截取的是作者从小时候到上大学,这应该是人生最美的一段时光,无论生活在哪里,只要我在、水在就如梦境一般这种生活是诗意的,是简单的,是快乐的,是一清见底的。读下文“重新回复为二十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一句,可以与之相呼应,作者写此文距离上大学应该是“四分之一世纪流去”了。这些年自己增长了智慧、历练、专业知识,但是却失落了当初的简简单单和清纯,因为失落了才更加缅怀。作者写人类污染了水的同时,也在告诉读者,人类遗失了那时那样的一种清纯简单快乐的心境。4谈谈对“而匆匆然,四分之一世纪流去,而今望着溪水的不再是那常来背书的大一女生,不再是那跟男友来散步的大二女孩,所有的时间也无非是使一个坐在台下的人变成站在台上的人,然而,那溪水却日甚一日地浑浊恶臭起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但溪水如果浊到不堪濯足的程度,你又奈何呢”这句话的理解。时光匆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着变化。因此女孩子们再也不来水畔溪边寻找诗意和梦境了,时间带给人的是人生角色的转换,从“坐在台下”到“站在台上”,从观众到演员,无非如此,对于每个人这都是个顺理成章的逻辑,但是时间带给水的变化是巨大的,“日甚一日地浑浊恶臭起来”,即使你还有心随境转的心态,但是水已经浑浊到“不堪濯足的程度”,除了悲哀和无奈之外,剩下的只有悲伤。思考与讨论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1那个时代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还知道什么叫做“干净的水”。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作为凡人的梦境。2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3不学诗,无以言,不观水,无以诗。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洲啊!4我现在有书近万卷,但何处才有一条淙淙的玉带供我坠书呢?5而圳水在夏日的夕照里恬然流去,东坡只会说“好风如水”,如果他看到万顷金黄中的一带波光,他要不要说“好水如风”呢?6如果拔去我的智慧,抽掉我的历练,磨光我辛苦一场才得到的专业知识,而溪水便能恢复它当初的清纯,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重新回复为二十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和一清见底的溪水素面相觌啊!7沙漠的旅人需要一皮囊的水润喉,我需要的更多,我需要一片水,可以为镜鉴来摄我之容,可以为渊薮来酝酿诗篇,可以为歌行来传之子孙,而且像黄河、像洙泗,让我桀骜无依的心有所归依,有所臣服。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张晓风散文的一个审美要点,即品味作家文笔的诗性美特征。张晓风的散文语言凝练、秀雅、灵放,一如诗歌。1977年张晓风被台湾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的时候,曾称赞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可见张晓风运笔之功非同寻常。她能于简洁的语句中蕴藏河海一般的意境和气魄,有“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美誉。故以此题来引导学生品味其散文语言,感受诗意,同时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参考答案:1“幸运”“无愧”是理解句子的关键词语。“幸运”是针对目前人们的“不幸”而言,现在的水被污染得厉害,纯净的水不复存在再不得见,故那时的人是幸运的,能享受到水的清纯;“无愧”是以拟人的修辞来写水,因为那时的水还没有被污染,澄澈干净浩淼无尘,是能回报给热爱它的人以美丽面容的,就像个纯洁的梦,故而说水是无愧的。这句话实际上要烛照出的现实意义是:现在的水已经被污染了,人们失去了一个梦境,这是人的不幸也是水的不幸。2这是个比喻。把水比喻为“诗笺”,很浪漫很诗情地反映出作者的情思,水与古典诗歌有着极深的渊源,水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存在,在我们的民族文学中随处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古往今来也有无数的人钟爱它,化它为诗。3引用了孔子的话“不学诗,无以言”,进而仿拟出“不观水,无以诗”的语句,诗经是言之标准,而水是诗之魂。诗经第一篇关雎所咏之物所言之事便始于水泽,这里作者进行了关于水的文化溯源,是水涵润了文学的诗性。4此句要与上文进行对照理解。上文谈到往事有关于“坠书”的叙述,想那时的坠书是无关紧要的,水如“淙淙的玉带”根本不会把书弄脏,而在这“悠长如琴弦”的圳水旁读书更是别样的人生快事,胜过冒险和调皮带来的刺激与快乐。而如今家里藏书万卷,却不复得当初之玉带般的圳水了。这句话里饱含作者无限怅然的悲感,在现实中失去了那往日的梦境。5张晓风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她的文字随处有古香之气,她引东坡之“好风如水”句,然后仿拟出“好水如风”自是别样的感受和审美,加上“夏日的夕照”“万顷金黄”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浪漫与温情。这是她对水的爱和美的礼赞。6此题答案可参考整体感知部分。这是一种悲情而决然的置换。“智慧”“历练”“专业知识”都可以拿来换取水的“清纯”,足见水的清纯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实际上作者认为拿掉了人们辛苦积累来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后人更加接近生命的本真和原始的清纯,所以作者渴盼人与水共同的复归。7这句话是对水崇高的敬仰和赞颂,以歌行的方式吟唱出了对水的挚爱。作者爱水需要水,这种爱和需要不是出自于旅人润喉般肉体的饥渴,而是精神和情感上的一种需求。水“为镜鉴”“为渊薮”“为歌行”,无疑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最唯美、最性灵化的描述,在作者心中水是至高无上的,是美、文学、生命的渊源,是灵魂和情感的依靠。这样写是作者对水最诗意最文学的一种阐释,也是一种水文化的精简剖析。二、课文开头部分作者呼唤“还给我一片干净水”,结尾之处又强调“我需要一片水”,前后两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种首尾呼应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设置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更加明确文章的主旨,同时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还给我一片干净水”里的“还给”具有思考价值,能谈到“还”自然有一个前提存在,即已经失去,而且这个失去当是被掠夺;“干净水”是与浑浊的水相对而言的,这句话道出一个事实水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污染,也包含作者的呼唤和祈求让干净的水回到我们身边!这里有作者失去干净水的痛心,亦有复得一片干净水的热望,也暗含了人们要保护环境使水复清的呼吁。“我需要一片水”这里的“需要”具有思考价值,唯其“需要”才渴望得到,唯其“需要”才显出水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没有了这水,一切的需要都将化为虚无,这一句“需要”带着沉痛的悲情,也更有坚定的意味,以不容置疑的口气道出了自己的渴求。教学建议一、找到一个阅读切入点。本文是一篇散文,段落较多,内容难以把握。在阅读时找到一个切入点则易于梳理文意。例如文章开篇写道“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作为凡人的梦境”,可以抓住“梦境”一词作为阅读的切入点,如可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通读全文关于水的描写,哪些内容能给人以梦境之感?讨论后进一步探讨:梦境往往和现实相对而言,全文哪些内容是对现实的描写?这样将“梦境”与“现实”相对提出,用梦境之清纯、现实之残酷作对比,文章的内容也就比较容易把握,文意相对就清晰了。二、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初读本文可以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文章以水为话题,表达了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焦虑和对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期望。再读本文于字里行间似能感受到环保之外的一层深意,但未必能理得清说得明,遇到这样的阅读障碍最好抓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细加揣摩,于小处细处见深意。例如:“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重新回复为二十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和一清见底的溪水素面相觌啊!”“一清见底”既是说溪水,也是说人,水和人一样,人和水一样,那时都是清纯的,现在水变浑浊了,那么人呢?既然谈到回复则自然是发生了变化,可以有这样的理解,人在污染破坏水之纯净的过程中早就先将自己心灵的纯净污染掉了,人生美好的梦境已不复存在了!那么人类“弃圣绝智”、返璞归真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能做此理解的话,文章深一层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对水的保护也是对我们心灵纯净的保护,对净水的呼唤和需要,实际上也是对人回复清纯、诗意地生活的一种呼唤。三、好的文章是写作的例文。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以作为写作的范例。张晓风的这篇散文是选材于自己成长的记忆,由童年时候的小水洼到读大学时候的外双溪,一个个片段组成了一条记忆之河,涓涓流淌。这部分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共由九个段落组成,共写了和水相关的七个生活片段,有详有略。如颗颗璀璨的珍珠由一条叫做“水”的链子串起而成珍贵的记忆之链。字里行间氤氲着一种怀旧的气息,扑朔着水墨画般的生活意境。可以作为写作的例文,学习行文组织材料的技巧和详略得当的布局。此外,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卓有成就,对其的评论也多见诸报端,这篇散文充满古典的文学气息,文中多处引用了古诗词句,并且多处语句颇具古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体味其语言之美,为写作增加积累,可以结合“思考与讨论”的第一题进行。相关资料一、关于作者张晓风是台湾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笔名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父母迁台,17岁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现为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张晓风勤于笔耕,创作丰富,尤以散文饮誉海内外,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我在玉想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等十几部散文集问世,揭开了台湾当代女性散文新的一页。张晓风的著作达40余种,许多作品被一版再版,并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早在1977年,台湾评论界就推其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称赞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余光中先生更称她是“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突破了中国现代女性散文狭隘的“闺秀天地”。她是台湾获文学奖项最多的作家之一。二、关于麦尔维尔和白鲸麦尔维尔H.(18191891)是继霍桑之后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最重要代表作家。1839年在一条去美国的商船上当服务员,接触海洋生活;1841年在捕鲸船上当水手,白鲸取材于这次海上生活。以后又到一条捕鲸船当投叉手,1843年又在一艘军舰上当水手,直到1844年退伍,海上4年生活是他生涯中最重要的经历,他把它称之为“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教育,对他的创作有着决定性影响。1851年出版了白鲸,使他成为世界级作家,其作品成为经典,但这一切成就直到1924年之后才得到人们的首肯。白鲸是美国文学中公认的经典,是史诗般的小说。它气势磅礴,场面宏伟,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了美国水手向大自然进军的艰苦奋斗史实,而且表达了人类开拓不屈的精神状态。白鲸真实地再现了海上生活,歌颂了劳动人民创造人类文明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艰辛奋斗的精神,作者详尽地描写了捕鲸生活及海上航行,使这部小说成为捕鲸业的百科全书。小说时空背景为19世纪初的美国东北部。以实玛利对陆地上的生活感到厌倦,为了摆脱不可收拾的忧郁症,决心上捕鲸船当名水手。他在一家旅馆遇到了土著标枪手魁魁格,成为知交,一起上了佩阔德号捕鲸船当水手,船在海上航行多日,深藏在船长室的船长亚哈才突然在甲板上露脸,他身材高大,神情严肃,脸上有一条长长的疤痕,还支着一条由鲸鱼骨制成的假腿。他的那条腿在上次航海中被一条叫莫比狄克的白鲸咬掉了。从此,亚哈视白鲸为不可思议的邪恶的化身,发誓非报此仇不可。于是,他瞒着股东老板,带上心腹,伺机行事。一天,他把全体船员召集起来,宣布向白鲸复仇雪耻的目的,并将一枚金币钉在桅杆上作为第一个发现白鲸者的奖励。但他的疯狂举动遭到大副斯达巴克的反对。他几次劝阻甚至企图谋杀,都没有阻止亚哈复仇的决心。佩阔德号已经触及赤道了,随时会与白鲸遭遇。亚哈兴奋不已,让全船高度警戒,加紧磨砺自己的标枪,准备随时向白鲸刺去。终于,处于病狂状态的亚哈登上望岗,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像雪山一样的背峰。这头白鲸身经百战,伤疤累累,但灵活狡黠,凶猛异常。亚哈命令放下三条小舟,疯狂急赶直追,白鲸一转身便把小舟咬成两段。第二日,白鲸又崩碎一只小舟,并把亚哈假腿折断;第三日,亚哈拼全力刺向白鲸,愤怒的白鲸弃小舟,直冲向大船,临死前撞沉了佩阔德号,全体船员一刹那葬入大海,亚哈也被小舟绳索套住抛入大海。唯以实玛利一人靠着一口由棺材改做的救生桶逃命,向世人诉说白鲸的可怖故事。麦尔维尔笔下的亚哈是个撒旦式的独脚英雄。他一方面象征着人类的大无畏的探索和崇高精神,另一方面他又代表着人生竞技中的邪恶和黑暗,他是位勇敢又感情冲动的人,他自己狭隘复仇,是置大众不顾的狂者。因而,他向代表大自然的白鲸开战,显示了他两方面相悖的精神特征。自然本无善恶之分,人类若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则自然造福于人类;若把它视为对立面,非把自己恶的意志、行为强加于它,人类可能会遇到不可设想的恶果,甚至会自取灭亡。因此,如果说亚哈对白鲸的追击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过程,象征着美国人民向自然索取财富的斗争历程,这是个积极的主题。但如果把自然作为复仇对象加以摧毁,把人类恶的意志强加于自然,那么必酿成人类悲剧,亚哈的行为和命运还说明了这个真理。(选自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有改动,北京燕山出版社)三、“不学诗,无以言”的出处“不学诗,无以言”出自论语季氏,原文为: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译文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你从老师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有一次他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从他面前快步走过。父亲说:你学过诗吗?我回答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不能把话讲得动听。从那我就学诗了。另有一次,父亲又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从他面前快步走过。父亲说:你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不能在社会立足。从那我就学礼了。我听到父亲单独对我讲的就这两件。”陈亢回去非常高兴,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必须学诗的道理,知道了必须学礼的道理,又知道了道德高尚的人勉励自己的儿子的方法。”(选自论语译说,时代文艺出版社)四、“弃圣绝智”的出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译文如果说统治者之间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争权于庭、争利于市的卑鄙勾当和龌龊伎俩就是他们的所谓杰出才能和高度智慧的表现,那么彻底消灭和摈弃这些所谓的杰出才能和高度智慧就将是对人民百倍地有利有益的事情了;如果说统治者对人民所拥有的人身自由与财产自由的自然权利的剥夺以使自己获得任意地支配人民的人身自由与财产自由的无限权力就是他们所谓的仁爱与正义的表现,那么彻底消灭和摈弃这些所谓的仁爱与正义就将是使人民在统治者所造成的奴役与贫穷的状态之下已经失去了的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完全基于自然的相亲相爱的关系能够重新恢复的必要步骤了;如果说统治者公开地、有组织地杀害人民的生命、掠夺人民的财产就是他们的所谓经国技巧与济世方略的运用,那么彻底地消灭和摈弃那种所谓的经国技巧和济世方略就将是使人民的生命免于统治者的公开的、有组织的杀戮和使人民的财产免于统治者的公开的、有组织的掠夺的唯一手段和方法了。以上三个政治目的的实现只是人类文明得以重建的基础,但还不是人类文明本身,它们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社会达到真正的文明还必须满足下列附属的条件: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注重自然平凡的真理,保持自然质朴的品质,减少一己的私念,削弱个人的欲望,根绝那些无视世界的整体并与人的存在的世界本性相违背的比单纯的愚昧还更为卑劣有害的学问,达到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的无忧无虑、无私无畏的绝对价值的状态。(选自发现老子第十九章,华夏出版社)五、张晓风散文的古典意境其文风优雅、清新、真挚而富有内蕴,具有诗的节奏及意象,其开阔的视野,古典文化的底蕴与洒脱的现代意识,共同构成其散文作品的审美风范。张晓风有深厚的古诗文修养,这为她散文创作的诗性语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散文创作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扬之有豪气,栀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哈琴识读张晓风散文)她往往以唐宋时代的诗化了的历史时空来烛照身之所栖的现代社会、现代中国,是为了“在荒谬的人类社会里,重新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与现实抗争的现代意识。(楼肇明张晓风散文论)张晓风是在古典文学尤其是唐宋文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她感情的波涛里常常跳荡着李杜元白的神韵,因而她在进行散文创作时,经常将一些为人所知的历史典故或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并巧妙地融入写景抒情之中,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又深邃的意境。在穿风衣的日子中,作者写道:“曾翻阅汉高祖的白云的,曾翻阅唐玄宗的牡丹的,曾翻阅陆放翁的大散关的,那风,今天也翻阅你满额的青发,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短短的句子中,作者不露斧凿地化用了三首熟为人知的诗句,第一首即汉高祖刘邦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首诗是刘邦平黥布后,回到沛县,邀旧日好友同饮,酒酣时所作。“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句,气象雄迈,豪情洋溢,很能表达一代英豪功成意遂、威风八面的过人气概。第二首则是李白的清平调诗三首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院时所作。一个轻风拂面的春夜,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白牡丹,娇艳的名花和倾国的美人使得玄宗兴致大发,令乐师李龟年拿着金花笺去请李白谱写新乐章以助雅兴。诗中的“春风”除写自然现象外,还暗喻玄宗的宠爱和恩泽,使得花容人面倍加艳冶。第三首则是陆游书愤诗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首诗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所作。“铁马秋风大散关”是描写在宋金边界之地大散关的宋军军容壮盛、士气高昂。但宋朝最后却因为佞臣误国,失去了收复中原的良机。诗人壮志未酬,遂奋笔写下此诗,以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怀。这三首诗的活用,营造了一种古风扑面而来的氛围。置身这曾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历史见证的千古秋风里,读者也禁不住会产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既苍凉又洒脱的感受。(邓寒梅张晓风散文的诗化特征)六、自然生态和环境保育的关怀现代人被现代技术文明,被钢筋水泥的囚室与大自然隔开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被污染和世道人心的被污染都是一种被颠倒了的脚朝天、头朝下的“天人合一”。张晓风曾为保护台湾自然生态环境热肝热肠地奔走呼号过,而在她笔下,在这背景下,陡地增加了一层更为焦虑、更为彻底的极端姿态。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相关对应性,“人与自然”进行互相阐释的必要性,在她那儿已经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地步,她干脆说,人在自然面前必须“无我”。(楼肇明张晓风散文论)随着全球工商文明的高度发展,当人类正在享受经济繁荣所带来的舒适便利的时候,相对地,周遭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逐渐在恶化当中,全世界是这样,台湾也是如此。80年代初期,国内不少的学者专家开始重视到这个问题,并在报章杂志上不断地报导呼吁,才逐渐引起国人关心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问题。同时在文学界,部分作家也透过文学作品,积极表达他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保育的关切,张晓风即是其中之一位,且也确实激发了不少人对这方面问题的重视。年过四十岁后的张晓风,在惊觉人生没有多少的情感和时间可以挥霍的同时,她变得更专注地爱脚跟下的这片土地,更虔诚地维护头顶的那片青天,她说:生平不识一张牌,却生就了大赌徒的性格,押下去的那份筹码其数值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是余生的岁岁年年,赌的是什么?是在我垂睫大去之际能看到较清澈的河流,较新鲜的空气,较青翠的森林,较能繁息生养的野生生命输赢何如?谁知道呢?但身经如此一番大博,为人也就不枉了。(再生缘情怀)她的散文里有关这方面的描写,大致在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其他万物的生命,爱护珍惜生存的环境大地、河川、空气,避免物资的过度浪费使用等等。例如在鸟巢蕨,什么时候该丢?里,当花店小姐认为那已枯萎的鸟巢蕨该丢了之时,她决定赌气要好好养它。在关于玫瑰救活了十二条命里,当某家公司因开张时买来当发财树的马拉巴栗,后来因关门大吉把树给拔了,弃掷在防火巷里时,张晓风竟偕同她先生用着脚踏车拖回来,二十五棵最后救回了十二棵,她说:“我的喜悦和救火员一样难以描述。种树的工作因为雇请了园丁,倒也花了一些钱,而发财树其实很便宜,去花市买新树不见得更贵。但我要救的是命,不是经济价值。园丁是个老兵,我后来因而跟他成为很知心的朋友。”至于说到生存环境的维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张晓风是个非常有环保概念,且深懂惜物之情的人。她说许多从政的人,老爱把“爱台湾”挂在嘴上,但对她而言,最具体爱台湾的方法就是“节省能源”“少造垃圾”“避免污染”。例如在奖金六元里,她写自己带着盒子去买小菜,店老板却因她的环保概念,就将一共二百零六元的那六元少收了。虽是小数目,作者却兴奋莫名,因为她把它当做一笔小小的环保奖金了。她说:“在垃圾罪孽里面最容易自我克制的其实就是塑料袋。记得幼小的时候,跟大人上市场,拎的是蒲草编的菜篮。买豆腐买猪肉,自有翠绿的芋叶来包装,而芋头叶是可以回得去的,可以回归泥土母亲的元胎中去。”对于空气的污染,在那件事里,针对烟害,她说无论是二手或一手她都恨,她恨它和癌症结盟,“它不断夺去我们深爱的好友,多少孩子因此成孤儿,无数爱情因之而终板裂弦,任你绝世才华,到时也只能沉埋黄土。博大邃深的知识一时如泼的美酒,再也不能供人倾盏。至于不慎而烧掉的旅馆或森林则是悲惨之外的荒谬。”还有面对那五颜六色的工厂污水一一流向浅碧的溪流;昔日圆山桥下河水流碧的日子,今日却是浑如毒汤的基隆河。她是不免要扼腕叹息的,并且大叹以前没有专家,却也没有“专家也解决不了的问题”(玉想游园惊梦)。而现在,她说“如果还有愿可许,我们这些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曾一度热衷于经济开发,而付出太大代价的一代”,也只是“愿一切恢复原状”,“愿一切如初:愿鸢飞,愿鱼跃,愿肺叶能呼吸一口干净空气,愿人和人之间祥和无争。让一切失去的重新回来,让生命遂成其为生命应有的尊严。”张晓风总是站在时代的前端,不吝以她浓厚的悲悯之心,落实地关怀这块她成长居住的土地,以文学作品触及社会现实诸般问题,用文字发挥它一定的功能和意义,这样的表现其实是一般女性作家难以企及的。(蓝培甄张晓风抒情散文研究,有删改)七、张晓风散文创作历程台湾地区的女作家张晓风散文、戏剧、小说三栖,尤以散文成就为文坛瞩目,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本文将侧重研究和分析张晓风散文创作的独创性,即她诗性思维的性质和特点。我想,这对于沟通海峡两岸的文学交流,对于推动正在方兴未艾的大陆散文创作,特别是对两岸的女性散文创作,都是不无裨益的。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在这里,亦秀亦豪、腕挟风雷是一个高度凝练传神的概括,“腕挟风雷”是对“亦秀亦豪”之“豪”所作的补充和说明。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指出:“一个人,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是个纯粹的女人,那将是天大的不幸。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是个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一男女双性气质的组合理论极富启示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国作家来说,中国民族历来就偏向于柔弱的阴性思维,一部中国古典散文史,韩海苏潮以外,满眼芳草萋萋的阴柔之美。在回溯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历程之前,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诚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串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它们如同扇形展开的平原那样,渐次展开其旖旎的,且愈往后愈显宏阔的山光水色;它们是一个渐次展开,时有回溯,不断递进和不断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在思想艺术境界上不断涤滤和调整,不断加深和拓宽其“视界融合”的过程。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故且打一个以偏概全的俗套比喻,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淼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唯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在我看来,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善到圆融浑成的过程,但却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