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阅读专题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84213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阅读专题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阅读专题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阅读专题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议论文阅读专题读书学习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4分)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张 贺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 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有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看这些视频版的“缩写本”聊备谈资,更有人连电影、电视剧都要用3分钟看完。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 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限制节目时长或字数,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处是用户上传的内容因为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 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 今天的快餐文化与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图片都不能比拟的。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转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如果仅仅用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朽。 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阅读选文,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2分)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3.作者认为碎片化阅读有哪些弊端?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2分)4.面对碎片化阅读,我们应该保持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分)5.结合选文思考并回答:怎样才能避免碎片化阅读。(4分)1.(2分)文章先通过社会现象引出关于碎片化阅读的论题,再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快餐文化的危害性,最后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2.(3分)对比论证。用今天的快餐文化和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今天的快餐文化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使论证更具说服力。3.(2分)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几条梗概;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碎片化的内容;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缺少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说明:意思答对即可。)【解析】首先分析题干可知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进而明确答题范围是在文章第段;然后细读这几段,抓住关键句子“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碎片化反客为主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概括作答即可。4.(3分)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说明:意思答对即可。)【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注意在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等关键处进行提炼概括。文章在分析快餐文化的危害性的基础上,于第段指出面对碎片化阅读我们应该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的正确态度。5.(4分)阅读作品的具体内容;提高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要深刻化;用碎片化的时间观看整体化的内容;多阅读文字,少观看视频。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4分)读书亦养生张海法 经常读书可以延年益寿,这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最终活到73岁,爱读书,显然是他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爱国诗人陆游,常靠读书怡情,他的切身体会是“病中书卷作良医”。清代沈复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日本长寿专家从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最长寿的是哲学家,其次是艺术家、科学家等。二十世纪以来的四百名欧美名人,读书人的寿命居首,平均寿命79岁。 读书可以养心。心为人体之君,养生贵在养心。书要读进去,必须心先静。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知己在促膝谈心,心情格外愉悦,一切忧愁烦恼都抛之九霄云外。同时,开卷有益,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你徜徉其间,与大师对话,与博览同行,可以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滋润灵魂,充实生活,使人生快乐。 读书可以养颜。每个人都希望青春常在,每个人都盼望美颜常留。时下美容养颜之术可谓五花八门,有食养者,有药养者,有运动养者,还有涂涂抹抹养者,不一而足。其实读书自可养颜。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一个勤于读书看报、勤于思考和实践的人,通常情况下,他会脱离狭隘和肤浅,从而变得内涵丰富、视野开阔、心胸宽广;他会热爱生活,富有情趣,不畏艰难,乐观进取。 读书可以祛病。古人认为书是一种特殊的药。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把读书比作一帖药,善读书可以消除愚昧,使人聪明。其实读书不仅是药,而且是一帖良药,具有解郁作用和宣泄效果,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甚至起到治病疗疾的作用。一生与书为伴、以书祛病健身的中外名人不胜枚举。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穷居乡间,常靠读书怡情。他的切身体会是:“读书有味身忘老”。现在有些国家在医院专门开设图书馆,推崇“书籍疗法”,道理就在这里。 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亦养生。 打开书本吧! 在我看来,读书不仅是一种优雅的休闲方式,是一种高贵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养生之道。在经典与大师的指引下,让我们这些世俗之人快乐地阅读,真实地生活,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展现出一片常美常新的风景。 (选自中华魂,有删改)1.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2.如果用下面的事例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2分)清末经学大师俞樾,晚年远离官场,专心治学,他曾自撰一联:“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读书养心,使他寿至86岁。3.文章第段最后一句话说“道理就在这里”,作者对“这里”的具体理解是什么? 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2分)4.作者认为“读书可以养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5.“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我们的精神伴侣,请你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与书之间的故事。(4分)1.(3分)道理(引用)论证,引用沈复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读书可以延年益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2分)放在第段最合适。因为这一事例可以论证(支撑)“读书可以养心”这一分论点。3.(2分)作者对“这里”的具体理解是:读书具有解郁作用和宣泄效果,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甚至起到治病疗疾的作用。(意对即可。)【解析】首先分析题干可知此题考查对文段具体内容的理解,此类问题可以在句子所在的前一句或前一段寻求答案,此题可结合前面的句子“其实读书不仅是药,而且是一帖良药,具有解郁作用和宣泄效果,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甚至起到治病疗疾的作用”得出作者对“这里”的具体理解。4.(3分)读书可以养心;读书可以养颜;读书可以祛病。(说明:意思答对即可。)【解析】细读文章内容,明确答题范围在文章第段,这三段都按照先提出观点再进行论证的方式行文,主要从读书可以养心、养颜、祛病等角度具体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回答时抓住这些文段的首句即可。5.(4分)示例:匡衡出生于农家,生活很贫困,上不起学,读不起书,只好向别人借书看,某天晚上,他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是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突然他发现墙壁的缝隙中透出丝丝光亮,匡衡便心生一计,用凿子把那小缝挖成一个小洞,利用微弱的光来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头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4分)读书要懂得“取”和“舍”易中天 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读书也一样。读书当然不等于娶妻嫁人,非得“从一而终”,一辈子厮守不可。换一种书或一类书来读,也不像离婚改行那么困难。但这决不等于说读什么书是无所谓的。即便书不等于偶,至少也近于友吧?读什么书,也就是交什么人。古人云:“不知其人而视其友”。依我看,也不妨说“不知其人而视其书”。如果书架上多为有思想有品位有分量的著作,自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相反,如果书架上都是没思想、没份量的书,不是说他人品一定不好,至少其品位就很可疑。 人总是愿意有些品位的。提高修养和品位,也是不少人读书的目的和动机之一。如果读来读去,品位没提高,反倒弄得俗气了,岂非南其辕而北其辙? 。 那么,自己来选又如何?也很困难。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读过书的,他怎么知道该挑哪类书、哪种书、哪本书?要想学会选择,而且选得不离谱,除非他读过很多。 其实答案也就在这里: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读书也不例外。因此,初读书时,最好什么书都读,就像结婚之前先广交朋友,然后再从容选择一样。不要才见了一个,便忙不迭地“定了终身”。树木后面是森林。一叶障目尚且不可,如果那“叶”还是败叶,岂不更糟? 书读得多了,就有了选择。这倒不是说从此就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了。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待得太久也会腻味的。”其实岂止是会腻味,只怕还会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大非所宜。所谓“有了选择”,只不过是有了品位;所谓“有了品位”,也不是说从此只读“雅”的,不读“俗”的,而是说有了判断力和鉴赏力,知道好歹了。 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读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这就要博览群书。而且那“博览群书”的“博”,还不仅是数量的“多”,更是品种的“杂”。所以,终身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是不妥的(哪怕这些书确实品位高雅)。它虽然能造成品位的纯正,却也难免趣味的褊狭。 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读经典名著,虽然没准会读成个“书呆子”,却肯定不会读成个“二皮脸”。此外,年轻人多读点古书,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跃,读点古书,并无碍其创新,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读些新书,就能保证“生命之树常青”。 或许有人要问,如果我读了一辈子书,觉得读什么都好,并没有什么“最”喜欢或“最”合适的,又将如何呢?当真这样,我就要说,你作了最好的选择。你想,一个人,一生中时时处处有朋友,岂非幸福? (有删改)1.本文第段有什么作用?(2分)2.请在选文第段画横线处补充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使上下文表述连贯。(3分)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读书”和“选书”之间的关系。(2分)4.第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分)5.如果用下面的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请简述理由。(4分) 朱光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1.(2分)提出本文的论题;引用俗语、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引用古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2.(3分)这就要有所选择。选择也不易。谁来选,怎么选,都是问题3.(2分)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书读得多了,就有了品味,有了选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终身不能只选择一种书或一类书来读。4.(3分)比喻论证。将初读书时,要广泛阅读比作结婚之前广交朋友,将没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快速地选择一种书来读比作忙不迭地“定了终身”,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要选书必须要多读书,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这一分论点。5.(4分)第段。朱光潜先生的话论证的是第段中的“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读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的观点。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4分) 阅读的关键在“读”张为民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堪称丰富多彩。有的新媒体还借鉴国外经验搞起了“丢书大作战”和“图书快闪”,也吸引了不少眼球。最近上海徐汇区把电话亭改造成“悦读亭”,市民可以在这些红色电话亭中参与一些小型图书漂流活动或是通过悦读亭里的图书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数量的多寡、质量的好坏、参与者的多少,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说到底,阅读要靠读者自己认真读书。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一些读者热衷于参加阅读活动,热衷于参与图书漂流和图书接力,但没读几天又放回原处,_。借助于电子书的大数据,一些网络书店如今可以实时看到读者的阅读状态,结果发现至少1/3的读者在购买了电子书后没有看完。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近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对自己阅读状况感到满意的国民不到2%。这说明,人们在“读”字上下功夫不够。下一步全民阅读要走向深入,就必须在实效上下功夫。需要加大图书馆和书店的建设力度,读者去图书馆借阅、去书店买书。阅读习惯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在求知欲旺盛而时间充裕的青少年时代狠抓阅读习惯,可以事半功倍。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时,应有针对性地向重点群体倾斜。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是老老实实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阅读活动的目的是点燃读者心中渴望读书的火焰,只有当读者心中的那团火燃烧起来了,书香社会才能真的到来。(选自人民日报)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3.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2分)4.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段画线处再补充一个事例。(3分)5.请你就如何调动全民阅读积极性提几条可行性建议。(4分)1.(2分)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2.(3分)比喻论证。将“阅读活动本身”比作“事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证明了阅读活动并不能带给读者很多收获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论证更加鲜明生动。3.(2分)一些读者热衷于参加与读书有关的活动,但真正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解析】解答此题要先通读全文,根据首段“当前全民阅读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以及第段作者的观点论述: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可以概括出针对的是读者追逐各地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但真正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的现象。4.(3分)示例:热衷于参加名人讲座和图书签售,但书买回去后到底认真看过没有就不得而知了。5.(4分)示例:加大力度宣传阅读的好处,针对不同的人群创建不同的阅读方式,针对不同的人群需要推荐阅读不同的书籍。智慧人生五、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4分)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林 峰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瞬间,能够在不经意间击中心扉。比如近期,一则“为生命接力、与时间赛跑”的消息刷屏,沿路车辆纷纷为疾驰的救护车让行;一个骑着摩托的年轻小伙,挡在车流前护卫陌生老人安全走过马路;一名地铁执勤的文明劝导员,将鞋子借给急着赶路的乘客后坚守岗位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又是什么,赋予这些情境打动人心的力量?答案就来自“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朴素观念。的确,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知生活的温度,传递人生的暖意。 爱,从来都是一个难以准确形容的概念,却从不影响人们用一生去感受和追求。望着襁褓里的婴孩,父母嘘寒问暖是爱,为之计深远也是爱;看着奋笔疾书的学生,老师恨铁不成钢是爱,耳提面命也是爱;搀着垂垂老矣的老人,直言不讳是爱,善意谎言也是爱无论爱的方式如何,都是一种直达心底的情感、一股充满感召的力量、一个终生受益的能力。 可以说,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 内敛的爱,往往悄无声息、细若微尘。意志消沉时,父母的一句鼓励就能驱散阴霾;单调枯燥时,恋人的一个眼神就能心动不已;误解争执时,陌生人的一个笑容就能握手言和。 其实,爱一直在我们身边。只要心中有爱,何处不是春意盎然?摒弃浮躁,洗尽铅华,用爱去对待生命的每一次际遇,生活也将报之以歌,世界也将报之以爱。 奔放的爱,亦可气吞山河、惊天动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没有大小之分,爱己、爱家、爱国都同样伟岸。犹记得,南海仲裁闹剧举国上下众志成城;莫敢忘,汶川十年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胸怀大志,心有大爱,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投身时代洪流,方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 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需要理解和尊重,更需要自控和坚持。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获得。那些爱的纵容、爱的泛滥,容易染上“空心病”“狂躁症”;那种爱的缺失、爱的空洞,极易导致“冷面人”“旁观者”。可见,唯有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言:“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在稀松寻常处滋润爱的雨露,在家国情怀中汲取爱的力量,青年们就能将自己成长为理想的模样,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 (选自人民网观点频道,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3分)3.文章中提到了哪两种爱?各有什么表现形式?请结合语段简要概括。(分)4.作者对“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写出两点即可)(2分)5.读了本文后,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看待“心中有爱”的。(4分)1.(2分)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2.(3分)先提出本段的观点:奔放的爱,亦可气吞山河;接着引用名言分析论证观点,然后运用具体事例论证中国人民对祖国和民族的爱;最后总结指出心中有大爱方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3.(3分)文章中分别提到了内敛的爱和奔放的爱。内敛的爱悄无声息、细若微尘;奔放的爱气吞山河、惊天动地。(意对即可。)【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写出文章中提到的两种爱及表现形式;其次阅读全文锁定第段,第段“内敛的爱,往往悄无声息、细若微尘”和第段“奔放的爱,亦可气吞山河、惊天动地”直接点明了“内敛和奔放”这两种爱和它们的表现形式,最后摘取关键词句进行作答即可。4.(2分)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知生活的温度,传递人生的暖意;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只有心中有爱,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成长为理想的模样,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说明:意思答对即可。)【解析】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明确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论证“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句话的。首先第段,作者通过列举生活中诸多感动的瞬间论证了“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知生活的温度,传递人生的暖意”的分论点;其次第段集中论证了“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的分论点;接下来第段阐释了“只有心中有爱,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的分论点;最后第段表达了“爱可以使自己成长为理想的模样,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的分论点。 这些分论点佐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 5.(4分)示例:爱心带给我们的,是平静与从容;爱心带给世间的,是和平与安宁;爱心带给生命的,是欣喜与希望心中有一份对亲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时间一切美好的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人人都能感受到希望的存在,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4分)在坚守中变通徐璐 老子曰“上善若水”,我认为,水“几于道”的重要原因是它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坚守,也有随形于物的变通。 人亦如此。当人心中既有珞珞如石般至死不渝的坚守,又有适时而动、随情而变的通达时,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画出人生完美的圆。刘墉先生曾这样描述过他的理想人生:“需要有一双很冷的眼,一颗很热的心和一双很勤的手。”有人是用冷眼去面对黑暗现实或是不公待遇的,就像鲁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他的“冷对”并非面对恶势力的妥协与胆怯,他的“冷对”是一种变通,是为了那张“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信条的更好坚守。可见坚守与变通并非对立或者排斥的。一味坚守而不知变通,便会四处碰壁,难于前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变通”地接受现实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内心的坚守,我们只是换了种方式,为坚守默默积蓄力量。 我们心中所坚守的信念、目标、原则,构成了一个人的“脊梁”,使我们成为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而我们心中“柔软的部分”不至于使我们成为“刚而无智”之人。 灵活处理人生万事,以图形作喻,刚强坚定之人均可看做“三角形”,固然稳定,却多了些许棱角,滚动起来寸步难行不若在其外表套上一个圆,便可顺利前行。如韩信一般,虽有铮铮铁骨,却懂得变通,愿承受胯下之辱,方保全性命;如勾践一般,虽矢志复国,却懂得变通,暂屈于吴,为吴人臣,后得以回国。 卧薪尝胆,终一雪国耻,复兴越国。 古今英雄,无不深谙,只有将坚守与变通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如水一般,一边坚守滴至石穿的信念,一边随形于物,灵活变通。 人柔弱中“和”的一面,即为变通的一面,多因情义而起,随形势而动,是对“坚硬”气概的补充和美化,人坚硬的一面,即为坚守的一面,多如屈子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柔弱”的精神前提。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撑起了人的精神,使人有尊严地挺立,而“柔弱”的东西使人能够灵活处置一切事务。 。屈子、项王,他们正是少了份变通,固执地坚守,才有了千年的遗憾。相反,坚守士大夫气节的司马迁,在辱经宫刑后,没有固执坚守所谓“气节”,而是灵活地坚定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刚正不阿的关云长正是由于心中柔软报恩之情的呼唤,于华容道义释曹操他们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原则中多了一层圆润,更懂得在坚守中变通。 我们需要有对余心所善九死不悔的坚毅刚强,也需有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成熟圆润而不刺眼的光芒。 (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2.请分析本文第段的论证思路。(分)3.请在选文第段的横线上补充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使上下文表述连贯。(3分)4.本文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分)5.请结合文章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变通”的认识。(2分)材料一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材料二 变通革弊,与时宜之。 晋书阮籍列传1.(2分)在坚守中懂得变通。(一个人只有在坚守中变通,才是真正的成熟。)2.(3分)首先以图形作喻,提出“要灵活处理人生万事”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列举韩信、勾践的事例证明“只有将坚守与变通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的观点;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一边坚守,一边变通,才能成就大事。3.(3分)世间事物毕竟瞬息万变,人若只固执地坚守,不懂得变通,是一种可悲4.(4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屈子、项王和司马迁、关云长的事例并加以比较,具体有力而又突出强调了“在坚守中变通” 的重要性。5.(2分)示例:世间事物瞬息万变,人若只固执地坚守,不懂得变通,就不能适应社会。 只有懂得在坚守中变通,才是真正的成熟。 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4分)无用的价值刘云燕如果让人在“有用”和“无用”之间做一选择,人们会毫不迟疑地选择“有用”。是啊,在这个纷繁的社会里,“有用”显得多么重要。有名望,有财富;而相对于“无用”的东西,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可是“无用”就真的“无用”吗?前几日,去逛一家和田玉店。在众多雕工精美的玉器之中,我却一眼看上了一款“无字牌”,人称“平安无事牌”。玉是标准的和田羊脂玉,摸在手中,润得仿佛一块油脂,润润滑滑的。我不禁可惜地说道:“这么一块好玉,如若雕上个图案,更会价值连城了。”卖玉的女孩儿却微微地笑了,说:“越是好玉,完美无瑕,雕者越吝啬下刀。只想保留它最美的一面。”我迟疑着点点头。女孩继续说:“平安无事牌寓意平平安安,万事如意。佛家有云:无即是有。也就是说,什么都没有也意味着什么都有。它用一种素表示雅致的美,书写着人们心中美丽的希望。”我顿觉如醍醐灌顶,无与有原来如此辩证。我一直喜欢阅读。那一天,随手翻到了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这世上看似无用的,恰是大用。他用诙谐的语言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日本有一个名画家,画一幅立轴,定价大洋六十元,画中只是疏朗朗地描三粒豆。有一个商人看见了,惊叹道:一粒豆值大洋二十元!?”于是人们问:“画画有什么用?”丰子恺先生回答:“画画是无用的,可是无用便是大用。”的确,诸如扇子,直接扇风就罢了,画上漂亮的花朵,也不会多一丝凉风。人们坐在古镇小巷里涂抹一个下午,只画出些许屋檐小院,有什么用吗?不过是欣赏其美罢了。乍看上去的确无用。可是,正是这些美丽的图画,让我们对生活平添一丝美好和快乐。否则,世界将变得多么无趣啊!我的一个朋友,平日里是个让人敬仰的金领,工作特别忙。可是每每到了周末,她都会回到乡下父母家,享受自然的乐趣。闲暇时分,她会画画、写字、做手工,日子过得极小女人。我们都笑她生活和工作反差强烈。甚至好奇地问她:“假日里你做的那些小手工,是打算卖吗?能卖几个钱?”朋友就呵呵地笑着说:“每次做手工,我的心都特别宁静。经过宁静的休息,我就可以重新生龙活虎地投入到工作中。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是最有用的。那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其实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朋友的一番话,让我开始思索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又是无用的。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真的是没有价值吗?静心自问,我们旅行的时光,读书的时光,甚至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许都是没有用的。可是,它们却像小溪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可以用柔软的心灵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有人说:“我们之于有用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无用,有时候也是一种极有价值的美呢。 (选自思维与智慧)1.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2.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3.文章第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4.文章最后为什么说“我们之于有用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享乐”。(4分)5.文章末尾说“无用,有时候也是一种极有价值的美呢”,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请说说理由。(3分)1.(2分)开篇用“有用”“无用”的选择引出本文的主要论题,从人们的切身实际出发,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尾句反问修辞的运用,更是增强了语气,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2分)无用,也是一种极有价值的美(或:无用也是一种有用)。3.(3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买玉、丰子恺的文章、朋友闲暇时做手工等例子,充分确凿地论证了“无用,也是一种极有价值的美”,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4.(4分)“无即是有”,什么都没有也意味着什么都有。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书写着人们心中美丽的希望。无用的东西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平添一丝美好和快乐。看似无用的东西像小溪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可以用柔软的心灵去感知这个世界。5.(3分)示例:我赞同这一观点。我们往往习惯性地仅从表面去判定一件事物对我们是否有用,却忘记去探求事物最本质的价值。殊不知,有些外表美丽充满诱惑的东西可能成为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相反,那些看似无用且被你不屑与忽略的事物反而可能在你坠入悬崖之时,有力地拽住你,还你一方风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人格修养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4分)在心底装几块“压舱石”尹立成最近看到一则故事,颇受启发。有位船长,在一次返航途中遭遇风暴。眼看轮船就要被风浪吞没,他果断下令打开空货轮的舱门,让海水灌注船舱的1/3空间。出乎很多船员意料,货轮竟渐渐恢复了平稳。增加重量能保证一定的吃水深度,从而提高航行的稳定性。压舱的这一道理,同样也适用于人生。正所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一个人如果没什么压力,每天都做一些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工作,那么就会处于相对漂浮的状态:看似过得快乐、没有烦恼,实则限制了个人发展与成长的可能性。“只长岁数,不长心智”,便是无压环境带来的后果。因此,让承压成为一种习惯,使自己保持一定的压力感,有助于增强精神硬度,提升个人能力。在里约奥运会半决赛艰难战胜荷兰队后,女排主教练郎平坦言,“我们真是一分一分地顶,咬着牙地顶,杀出一条血路来”。面对外界的质疑与不屑,面对对战世界顶级强队的巨大压力,如果没有“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然目光坚定”的倔强,没有“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努力去赢”的执著,中国女排就不可能再次登上奥运之巅。可见,和压力对抗的过程,往往也是在进一步激发个人潜能、形塑坚强内心。压力本身孕育着变化,每个人都有机会从中找到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方法。拥抱压力,是形成自信的重要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和压力正面纠缠。事实上,学会和压力愉快相处,也是应当具备的生活学问。心理学家认为,压力其实是内心冲突和相伴而生的强烈情绪体验,虽然无法改变,但可以调节、转移、释放。换句话说,压力本身无害,只要驾驭得当,完全可以借力得力,为继续前进蓄积能量。既敢于直面压力,又善于巧妙化解压力,以灵活、乐观的心态对待一切,就能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很多时候,经历痛苦的收获,并非来自压力或创伤事件本身,而是“来自困境唤醒的力量,来自化艰难为意义的人类自然本能”。从这个角度来看,体验压力不仅仅是生命必须承受的困扰,更是赋予生活更多价值和意义的重要环节。有位作家自幼失明、失聪。然而,生理缺陷并没有阻碍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而激发了她誓与命运抗争的动力,促使她坚持用爱心拥抱世界,于黑暗中不断寻找光明。“松弛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在挑战中磨砺,在逆境中成长,那么命运的给予,总会超出你的想象。有学者统计发现,经历中等水平苦难的人,抑郁风险最低,健康问题最少,生活满意度最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只要应对有度,困难能够增强韧性,压力可以激发成长。人生在世,如同船行江海;在心底适当装填几块“压舱石”,人生之舟才能满载星辉、行稳致远。 (选自人民日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下面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摘录出来的,把它放入哪一段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原来,没有负重的“空船”最危险。3.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4.说说第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5.通读全文后,请谈谈我们该如何跟压力相处。(4分)1.(2分)压力有助于增强精神硬度,提升个人能力。2.(3分)第段开头。文章第段讲让海水灌注船舱,使将被风浪吞没的船舱恢复平稳。接着第段具体讲述了其中的道理,后面还举例论证无压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本句正是对这一例子所体现的道理的总结,对文章段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所以放在第段开头最为合适。3.(3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举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艰难战胜荷兰队的例子,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压力有助于增强精神硬度,提升个人能力”这一中心论点。4.(2分)运用比喻,把“人生在世”比作“船行江海”,把“压力”比作“压舱石”,把“人生的成功”比作“满载星辉”,把“困难能够增强韧性,压力可以激发成长”的道理表达的生动形象,使文章结尾充满抒情性,令人回味无穷。5.(4分)示例:直面压力,勇敢与之对抗;学会和压力愉快相处,巧妙化压力为动力;要认识到体验压力不仅仅是生命必须承受的困扰,更是赋予生活更多价值和意义的重要环节。九、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4分)尽善尽美 最近,我在某机关中看见悬示的格言,很有感触。那格言是:“我在此一切都求尽善尽美。”“尽善尽美”,这真值得做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格言!假使每个人都能践行这格言,而决意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尽至善之努力,以求至美之结果,人类幸福,真不知要增进多少啊! 人类的历史,就充满了因苟且与不小心而造成的种种悲剧。不久以前,奥斯丁有一个镇完全被淹没,损失了许多生命,就是堤岸的工程筑者苟且而不忠实,不能履行原定计划造成的。工作不谨慎,不认真,处处可以造成悲惨的结局。假使人们工作时都能尽心尽力,求其彻底,则人们的枉死数目便可能大大减少。 做事苟且贪懒,这种习惯一朝养成,还会使人的品格大受影响。他将在一切事上不忠实起来。凡是轻视自己工作的人,就是轻视自己品格的人。在你的手中,每做出一件苟且而劣等的工作,都足以损害你的效率、你的办事能力、你的人格。苟且而劣等的工作,对于你的自尊心与最高理想,是一种侮辱。它是足以拖陷着你不得向上的仇敌。 事无大小,总要竭尽心力,求其完美,这是成功者的一种标记。凡是事业有成的青年,都是那些做事不肯安于“尚可”或“近似”,而是必求尽善尽美的青年。为人类创立新标准、新理想,而撑着进步之旗帜的,也就是这一类人! 既然苟且贪懒的危害如此之重,而追求尽善尽美的意义如此之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在日常职务上,忠实地执行那些寻常的、微小的工作,能使我们渐渐地走上高等地位。 然而,多数青年都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念念不忘的是找到高的位置、大的机会,以使自己有“用武”之地。他们会对自己说:“我现在这枯燥机械的工作,平凡渺小的职务,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事业有成的青年,却能在简单的职务中、卑微的位置上,看出并创造不寻常的机遇来。在做事时,只要你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更敏捷,更精确,更可靠,更为花样翻新、随机应变些,你自然能引起上级的注意,而使你步步上升了。 凡成大事者,必有一种“彻底”的精神。他们做事常常不惮精详、秋毫必察。英国作家狄更斯非至预备充分时,不在公众前读他的作品。在未曾当众宣读以前,他要每天把那篇选定的文字诵习一遍,这样的诵习要经过六个月之久。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写作时,常常反复思索,不断修改,有时花费一星期的功夫,只写成一页稿纸。假使我们做事,都有尽善尽美的习惯,则我们的生命,一定能变得更为完满快乐;而天下拥有美满生活的人,将大大地超过只拥有残缺生活的人了。 达到最高处!攀登最高峰!从事任何事业,做任何工作,我们都应抱这样的态度。 (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请结合全文,从正反两个方面概括做事应“尽善尽美”的原因。(分)3.请简要分析第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分) 它是足以拖陷着你不得向上的仇敌。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5.请在第段狄更斯、巴尔扎克事例之后,再补写一个类似的事实论据。(3分)1.(2分)从事任何事业,做任何工作,都应该尽善尽美。2.(4分)工作不谨慎,不认真,会造成悲惨的结局;影响人的品格,使人不能向上,获得成功。做事尽善尽美,就会减少悲剧,提升人的品格。(使人获得成功推动社会进步让生命变得更为完美快乐。)3.(2分)足以,加强语气(表示强调),表现了苟且贪懒妨碍人向上的严重程度,突出其危害之大。(或:足以,表现苟且贪懒严重妨碍人向上发展,突出其危害的严重性。)4.(3分)文章第段用生活现象引出论点:做事要尽善尽美,然后第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做事应追求尽善尽美的原因,第段再分析如何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论点。5.(3分)示例一: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之中埋头创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出了巨著红楼梦。 示例二:闻一多先生锲而不舍地钻研中国古代典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经历了数年才写出了唐诗杂论。 十、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4分)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马祖云1930年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下的一名参谋未经核实,误将电令会师之地沁阳写成泌阳,导致贻误战机而落败。此战被后人戏称为“败在一撇上”。多写“一撇”,是战败的表象;缺失“认真”,方为失利的实质。何谓认真?它是一种专注、一种投入、一种坚韧,乃为可贵的精神品质,彰显对职守的忠诚、做事的严谨、追求的执着。播种认真,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信念;播种信念,收获辉煌。正如一谚语所示:“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认真之要,在对“毫厘”的极致严格上。事物的质变,往往缘于毫厘的差别和缺失,一丝一毫牵动全盘,认真与否关乎成败。非凡,每每孕育于丝毫的较真之中,无论做好一项工作,还是成就一番大业,皆要有精细、精准、精深的全程投入。上个世纪60年代,邓稼先在领军对我国首颗原子弹设计进行理论计算时,发现一关键资料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技术指标有细微之别。于是,这些科研精英们,操作着那时的手摇计算器,耗费了数百公斤资料纸,最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证明了完全可以忽略苏方提及的冲击波波峰值,万无一失地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正是这种极其认真的精神品格,成就了昔日的“两弹一星”、当今的“蛟龙”“天河”等科技明星。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认真,彰显的是笨功夫、长功夫、真功夫,乃为至拙的内在修炼。有了这种修炼,滴水可穿石,铁棒可磨针,铁树可开花。马克思潜心研究40年,终成科学巨著资本论;李时珍耗费心血二十七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成医药经典本草纲目;钱穆倾尽一生心力,砥砺“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的拙功,终成1700万言的国学著述。古今中外、千行百业的事实可鉴:做事、治学、成大器的真谛在于,“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认真之难,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上。成功的过程是坚守认真的寂寞远征,不是一事功,而是事事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其间不会躁动、不曾走神,也永远不忘初心、不言放弃。1977年至今,多少科研奇迹层出不穷、多少名流人物闪烁更迭,但那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空间探测器,依然飞驰在太阳系外的轨道上。漫漫40年,这个航天科研团队的成员,从青春到暮年,一直在关注着那么遥远的距离、那么浩渺的太空、那么难测的结果。沉潜事业的认真,多么需要远离红尘熙攘、摈弃功利躁动、抵御炫眼诱惑。否则,何以到达“诗与远方”?然而,一举成名、一鸣惊人的“速成”心态,使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殊不知,一旦履职分心、做事粗心,厄运便不远了。君不见,一块脱落的塑料泡沫未引起监控发射者的关注,导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悲惨失事;一个粗心的农林工未灭烟蒂,引起一场森林大火因失于一物之细,而失去天下之大;因疏于一事之微,而导致一场悲剧,这是警世教训。“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选自人民日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如果用下面的名言作为选文的道理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2分)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潘3.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认真”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3分)4.第段主要采取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5.请结合自己的个人实际,简要说说如何才能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4分)1.(2分)干事创业得认真之“道”,必能事举功成。(答出“认真对干事创业有巨大作用”之意,得2分。)2.(2分)名言放在第段最合适。因为这句名言可以论证(支撑)“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这一分论点。3.(3分)认真之要,在对“毫厘”的极致严格上;认真之贵,在对事业的“至拙”专注上;认真之难,在对成功的默默守望上。4.(3分)举例论证,列举了邓稼先带领科研精英精密演算,确保无“毫厘”之差,完成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认真之要,在于对毫厘的极致严格上”这一分论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继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5.(4分)示例:将“认真”渗透到自己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用“态度是否认真”考量自己。如工作学习时,就算遇到很简单的问题也要用认真的态度对待,确保简单的问题不会因粗心而出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