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 鲁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84200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同步检测 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选择题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的是()A. B.C. D.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解析水土流失会造成地表侵蚀,故为地表侵蚀;地表遭到侵蚀,会导致沟谷纵横,地表起伏大,故为地表起伏大;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为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答案1.D2.B读下图,完成34题3.关于该地区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植被覆盖率高B.河网密布,以水稻种植业为主C.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D.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水电4.从图中信息看,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网信息及“渭河”“秦岭”“西安”等地理事物可判断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是该区域的特征,黄土高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拦泥蓄水。第4题,据图中的“抽水井”信息可知,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水源。答案3.C4.C(2016南京模拟)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56题。降雨量mm降雨强度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径流量/L泥沙量/kg33弱1110.115541.31534.71541814很强290.532739.4710.82122519强280.31131.2510.4520.65.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6.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A. B. C. D.解析第5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同降水强度下,流失泥沙量由小到大是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第6题,结合图示表格中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可知,自然恢复植被(荒草地)的生态效益优于单一树种针叶林;开垦坡耕地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好,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不一定优于退耕还草的生态效益,即B项正确。答案5.D6.B读图,回答78题。7.两地区共同存在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酸雨危害C.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 D.土壤盐碱化8.三个地区土壤侵蚀严重,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有()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酸雨危害严重A. B. C. D.解析第7题,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位于内蒙古高原,两地都位于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劲,土壤遭受风蚀作用严重;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第8题,三个地区都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三地区都是人口密集区,过度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加重了土壤侵蚀。答案7.C8.C(2013江苏地理)读下图,回答910题。9.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A.拦沙蓄水 B.发电灌溉C.防洪抗旱 D.调节气候10.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下,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甲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解析根据经纬度、海拔判断,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第9题,图示堤坝修建在沟谷地区,主要作用是拦沙蓄水。第10题,甲处是塬地,要平整土地;乙处是陡坡,要封坡育林育草;丙处是缓坡,可修筑梯田;丁处是沟谷,要打坝建库。答案9.A10.D二、综合题11.(2015上海地理,3133,18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千米或几十千米。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第(2)题,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第(3)题,有利可以从对黄土地貌的改善分析,不利可以从对土质的影响分析。答案(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材料二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下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和平面排列示意图()。(1)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2)材料一中甲地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4)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需要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再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可知,该地处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目前该区域的开发还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第(3)题,需要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水土流失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赞成与否皆可。若赞成,则结合鱼鳞坑的图示可知,能拦截地表径流,有利于治理水土流失:若不赞成,则根据示意图中的引水沟可判断,鱼鳞坑会对地表造成破坏。答案(1)地表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多暴雨等。(2)煤炭、稀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承东启西,位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国家政策支持。(3)使地表崎岖;土壤肥力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4)赞成。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或不赞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建设鱼鳞坑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