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5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83705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5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5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5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白杨礼赞教案15 苏教版(一)教学目的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中心意思。2认识象征这一艺术手法,了解它与比喻的区别。3学习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领会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的作用,学会朗读。(二)课时安排:二课时(三)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1) 字音(2) 在笔记本上解释下列词语:礼赞、黄绿错综、锤炼、主宰、垠、倦怠、 力争上游、倔强、婆娑、不折不挠、鄙视2 自读基础知识及运用“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板书课题、作者一 导入白杨礼赞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先生写的抒情散文力作。(作者简介: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人。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怀念延安生活、歌颂党的英雄儿女的姐妹篇】。)大家都预习课文了吗?我想问问大家:课题中的“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题解: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再请同学们看一看第2页的书下注释,从注释中你可以了解到那些信息?(文章出处、写作时间、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歌颂延安的抗日军民)既然作者写此文是热烈歌颂抗日根据地的军民,那为什么题目是“白杨礼赞”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二朗读全文教师范读第1、4、6、9小节(把作者热情礼赞白杨的句子、语段的感情读出来,以感染学生),学生散读、齐读第2、5、7小节,指名朗读第8小节。三正音四课文分析1 全文有哪些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请同学们再迅速将课文默读一遍,用笔在书上划出来。(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明确第1、4、6、8、9小节2 在这五个直接抒发赞美感情的小节中,有一个词组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哪一个词组?(“不平凡” )对白杨树“不平凡”的赞美贯穿全文始终,所以我们可以给这个词组一个特定的称谓(学生回答)线索。明确“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这篇抒情散文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若学生一时不能领会课文第2小节对西北高原的描写与白杨树的联系,可先从直接写白杨树的语段入手进行阅读,先抓住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进行分析,在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之后,再回过头去研究文章开始的内容进行补充【以“课文第2、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与写白杨树有什么关系?”过渡】 )明确三个方面: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1) 生长环境不平凡A 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是望不到边的黄土高原(西北平原)。B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的?写出了其什么特点?明确色彩黄绿错综(鲜艳),空间无边无垠(辽阔),地形坦荡如砥(平坦)C 在描写黄土高原景色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起伏变化?明确先是感到高原的“雄壮”、“伟大”,既而感到“倦怠”、“单调”,甚至“恹恹欲睡”。D 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明确a为描写白杨树渲染环境,用这样一幅壮丽、雄伟、辽阔的画面烘托白杨树挺拔、参天、傲然耸立的不平凡形象。(用高原给人的“雄壮”、“伟大”的感觉正衬) b连一株白杨树都足以趋赶高原的单调带给人的“倦怠”、“恹恹欲睡”的情绪,令人振奋得惊叫起来,充分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用高原给人的“倦怠”、“单调”的感觉反衬,欲扬先抑) c点明地点,暗示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中心意思作了有力的铺垫。 d通过对“黄绿”二字的阐释,歌颂了大自然力量和人类力量的伟大,并且通过赞叹人类战胜自然的劳动成果,表明“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见同一时期、同一主旨的风景谈),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与文章赞美根据地军民的主旨相吻合。(2) 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表里)A 作者用哪个词语总写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特点?(“力争上游” )明确“力争上游”,不仅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也揭示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B 分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干、枝、叶、皮)C 在描写这些部分时,那些语句体现了“力争上游”的总特点?明确“笔直”、“绝无旁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没有斜生的”、“更不到垂”D 作者在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基础上,联系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抽象出了白杨树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倔强挺立”、“不折不挠”。4 作者用“虽却”、“哪怕却”两个转折复句,将恶劣的环境和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作对照,突出它在恶势力面前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这一小节的描写虽然没有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但是我们通过作者由表及里的刻画,通过作者赋予白杨树的性格特征,已不难领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想通过赞美不平凡的白杨树来赞美人。这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究竟白杨树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分析。五布置作业1 抄词、注音,背诵词解。2 体会文中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将下列分析补充完整。(1)“扑入你眼帘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是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运用了_(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土高原的_(色)和_(形)。(2)“扑”一字用于写静态的黄土高原,是坐在“奔驰”的车中的独特感受,化_(静)为_(动),一方面表现了_(汽车速度之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_(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3)“涌起来的感想”说明感想来得_(多)且_(快),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第二课时教学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认识象征这一艺术手法,领会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的作用。一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三个方面领略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三方面的描写也为下文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打下了基础。那么,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让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二课文分析1 作者是怎样看待白杨树美不美的问题的?明确作者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对白杨树进行了全面的评价、热情的歌颂,(是对前几部分描写的总结)。这七个词语其实也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所以,作者接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将树和人联系起来,逐层加深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 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明确一个从正面肯定反问,启发读者思考人与白杨的联系,激发读者共鸣;三个从否定角度反问,以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象征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层联想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3 第8小节同样也是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第7小节是否重复?能否删去?明确第7小节虽然由树写到人,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但是作者只是引导读者自己去品味。而第8小节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两个“相似”突现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特别是“尤其”一句进一步概括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歌颂了不屈的民族精神,深化了上文四个反问句的意思。4 文章就到第8小节已是完整的了,结尾为何还要提到“贵族化”的楠木?明确用“贵族化”的楠木与“极普通”的白杨树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通过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但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美的楠木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另一方面引出赞美楠木的“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明对他们的鄙弃,深化了主题。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深化中心。三分段A(一)1 点明礼赞的原因“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第一段作用:内容上,交代感情线索“不平凡” ;结构上,总领全文。)(二)24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角度显示白杨树的“不平凡”。(三)5、6 具体描写白杨树枝干笔直,努力向上,倔强挺立的形象。(四)7、8 赞扬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象征了根据地的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五)9 否定“贵族化的楠木”,又一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B(一)1 点明礼赞的原因“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二)27 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揭示象征意义。(三)8、9 概括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主旨。四主题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五写作特色1 结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特点)“形散”:起笔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但紧接着没有说明理由,而是写了高原景色。写高原景色,又是一波三折,先有雄壮伟大之感,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的味儿,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神不散”: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由赞颂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到赞颂白杨自身的“形美”,进而赞颂白杨内在的“神美”,由表及里,由物及人,尽显了白杨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1、4、6、8、9五个抒情议论段,互相呼应,将全文内容串联起来,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从修辞角度看,这也是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自然地形成了抒情层次,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强烈)。2 写法特点象征手法(托物言志)(1)象征的含义(象征体、象征义)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有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象征体、象征义象征的心理基础是象征联想。作者往往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把两种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其中一种事物为象征体,表达出与另一事物有关的某种意思,也就是象征义。(2)文中的白杨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象征体白杨与本体根据地抗日军民的相似点:A文中所写的白杨生长于“黄土高原”,祖国的“北方”。革命圣地延安位于黄土高原。礼赞黄土高原的白杨,实际上就是歌颂“北方的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B白杨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不被人重视”,但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磨折不了,压迫不倒”,这和根据地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一致的。(3)本文为何不直接赞颂根据地军民,而要运用象征手法?本文写于“皖南事变”之后的重庆,要想在国民党统治区冲破反动当局的“审查”,写文歌颂西北根据地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军民,就不能不采取某种隐晦手法。并且,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4)象征与比喻的区别A 象征是一种写作手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就语言而言的,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B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是从本质特征上考虑。C 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就称为象征手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标志。D 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六写作训练(小作)写作时运用象征手法,首先要选择最能寄托意义的事物,还要对象征体作具体细致的描写,并作恰当、深刻的议论点明象征意义。请参照本文的写法,仿写课桌赞。七布置作业1完成书后练习一1。(“实在”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表强调语气,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表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真诚而发自内心的。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为什么说“也许”?(“也许”表示某种可能,说话留有余地,意味着人们并非一定认为白杨 树不美,话中已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树之美的肯定。)3 比较下列句子中 “不平凡”与“普通”的关系。(1)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2)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3)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极普通”指白杨树不择地势生长,为数甚多,并不“名贵”;“不平凡”指白杨树外形和气质上的不平凡。前两句“极普通”和“不平凡”构成转折关系,是现象到实质的转折,都是以现象的“极普通”来衬托本质的“不平凡”,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预作伏笔。最后一句“极普通”和“不平凡”不构成转折关系,而是统一的,因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原因就在于它“极普通”,并有“极强的生命力”,从而进一步说明了“普通”的 北方抗日军民就是“不平凡”的人民。)4 背诵课文第7小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