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能力要求解读.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378638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能力要求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能力要求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能力要求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学科高考能力要求最近几年,历史高考命题的新动向,就是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纵观近年来的高考更可判定:“能力型高考”已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作为高考命题依据2015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历史部分),就有关高考考查的知识、能力及层次要求等问题,明确提出了四大块12项能力要求。这不仅为高考命题提供了权威依据,也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深入研究、理解这十二项能力要求,将是攻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考”的高考的关键。,考核目标与要求解读(一),寻找对策,1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4)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5)理解历史事实,分析结论(6)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7)客观叙述历史事物。(8)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9)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10)运用论证、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11)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12)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基础能力,迁移能力,核心能力,最高能力,1.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1、(无锡调研卷)如右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A认识到世界格局的变化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D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B,获取和解读材料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国际产主义运动,A,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图画、符号等。,对于回答具体问题是有效的;对于联系所学的基础知识是有效的;对于论证说明观点是有效的。,弄清题目要求,读懂材料,仔细筛选材料,捕捉有效信息。(1)通晓全部材料,注意细节(正文、出处、标点符号、注解、层次等)(2)抓住关键字、词、句(圈圈划划)(3)重视材料间关联,抓住中心问题,要穷尽材料中的有效内容,不能用一两条有效内容去代替其他内容,那样只会导致说明不清、论证不周。,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信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图表,2、右图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示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D中国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B,A,获取和解读材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康有为等改良派于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9月,在康、梁的帮助下,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强学会的活动与中外纪闻的发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也引起顽固势力的忌恨和惶恐,后党官僚荣禄、刚毅等人群起反对慈禧太后亦严责光绪帝下诏查封强学会和中外纪闻,将文廷式驱逐回籍。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4分)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4分),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4、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能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历史事实)5、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历史现象),A,C,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6、(扬州市调研卷)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成分占有较大比重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历史结论)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A.B.C.D.,B,7、(山东文综29第(1)小题)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间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半。汉冶萍公司(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分),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推究其原因,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的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推究其目的,8、(山东文综,1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D,9、(2007年江苏高考)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推究其实质,C,10、(上海卷)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推究其实质,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D,11、图六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获取和解读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其特征,B,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推究其影响12、(江苏历史24选做题B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2分),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2.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了解历史事实,分析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何谓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要求我们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我们的思维速度与品质,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知识:主干知识(历史事实、人物、文明成果等)、知识体系(由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特征构成)考核要求:(1)判断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2、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1、(南通调研卷)左传记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材料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作用B.宗法制的作用C.郡县制的作用D.君主专制的作用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解释2、(广东单科,8)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B,D,调动和运用知识了解历史事实,4、(南通调研卷)不结盟运动兴起最初出发点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独立C.推动世界局势向多极化发展D.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5、(南通调研卷)英国数学家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写到:“近代力学体系的全部发展过程刚好占了两个世纪。它从伽利略开始,到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止。伽利略跨出了第一步,找到了正确的思维道路。”“伽利略跨出了第一步”是指()A.建立注重实验和数学化的研究方法B.指出了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的错误C.指出了外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D.认为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物质独立存在,B,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社会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全球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近代化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史观,理解与认识,史学范式,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结论6、(2005年江苏卷)1952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至此确定()A生产资料公有制B人民公社制C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1952年1956年),生产资料公有制(1956年今),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人民公社制(1958年),C,封建土地所(战国1952年),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结论,7、(02上海历史33)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KuangHsuhadreadtheworksofCnengKuangYing”。问题出在KuangHsu帝是谁。问题:(1)请写出Kuang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2分)“光绪”。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文明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社会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全球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近代化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史观,理解与认识,史学范式,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观点,8、(2007广东卷27第(2)小题)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9、(2008山东文综29第(2)小题)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问: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分),经济上: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思想上:明朝之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10、(08山东)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6分),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11、(04上海历史35)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问题:(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中心: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几个重要阶段:1、开辟新航路以后2、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3、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5、两极格局结束以后,要素“欧洲说”要点“世界说”要点,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联系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工业革命后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加强经济一体化促进欧洲经济不断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第三世界兴起与经济差异,两极格局结束以后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经济改革和区域经济合作,12、(上海卷)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D,13、四川卷12年15题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该题运用第一手资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意在考查考生结合材料并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考生必须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即“中国恐受其累”和“康熙晚年”这个时间信息,且能结合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历史大背景进行解读,方能选出正确答案。,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观点,14、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中共进一步成熟,表现在A.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B.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C.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D.反“围剿”失利后,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开始长征,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C,15.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B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C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D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对象:历史事物和人物本身,历史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对事物和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等方法:叙述、概括、解释、认识、评价等考核要求:(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3、描述和阐释事物,3、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要求考生能够针对试题的要求,用历史学科术语准确描述历史事物产生的环境、历史事物构成的因素、历史事物的内部关系、历史事物的沿革状况等,例1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6分),3、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例2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6分),【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三条6分),3、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历史事物的特征就是一种历史事物区别于其他历史事物的成分。哪些成分具有区别意义呢?(1)历史事物形成的特定因素,这种特定因素一定导致事物内部的某种特定关系,而这种特定关系一定反映事物的特点。(2)与历史事物作用于社会或社会作用于历史事物有关的直接现象。(3)历史事物自身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现象。,3、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通常,对历史事物现象及特征的表述和解释不宜严格地分开,因为有些现象其实就是特征的某种表现,而有些特征性的描述往往就是其主要现象,这要视试题的要求而定,但就能力要求而言,表述现象和描述特征应该予以分别说明。,3、描述和阐释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例3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与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之间存在很大不同。(1)指出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分别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什么阶段?(2)两种殖民扩张的主要掠夺方式有何不同?,殖民主义有多种构成要素,主要掠夺方式既是反映殖民主义表征的现象之一,也是能够对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后英国殖民扩张加以区别的特征。,3、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什么是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分析:(1)确定理论的出发点,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实践证明,这一理论具有科学的学术基础和实践基础,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它的真谛,而非教条式地套用。(2)历史事物影响社会运行的特点和这一特点发展的轨迹。(3)历史事物自身关系的互动和这种互动的节奏。(4)历史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根据和这种根据的变化。,3、描述和阐释事物,(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例4(2014全国卷)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3、描述和阐释事物,(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例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问题:指历史事物(人物)、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等历史问题。考核要求(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4、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4、论证和探讨问题,例1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答案】(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4、论证和探讨问题,例2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4、论证和探讨问题,例3材料一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摘自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6分),【答案】(1)表现: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晓市、草市(或: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或:都市商业繁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6分,每点两分,答任意三点即可),(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4、论证和探讨问题,例4材料二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6分),答案: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开辟)起了重要作用。(举例及作用各1分,共6分),(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4、论证和探讨问题,例5(15年龙岩质检)“贸易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同时更依存于国家主权。”依据上述材料,试以鸦片战争前后、新中国建立前后两个时期中国外贸管理权的变化趋势证明之。(6分),答案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主权受到侵害,(1分)中国外贸管理自主权从完全拥有到逐渐被破坏;(2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完全独立,(1分)中国外贸管理自主权归于人民手中。(2分),(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4、论证和探讨问题,例6材料1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1)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2分)试分别从全球史观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6分),答案: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2分)全球视角: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3分)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3分),(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4、论证和探讨问题,例7有专家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2l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1)近30年,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的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6分)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4分),答案:节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6分)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顺应世界潮流,抓住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