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374457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桃花源记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熟读并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2诵读法。多媒体课件、投影仪。2课时同学们,晋朝有个文学家名叫陶渊明,在他生活的年代,人民饱受战争频繁、颠沛流离之苦。于是,这位颇具正义感的文学家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又美好的地方。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他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此后,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直到六十三岁去世。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他的作品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写作风格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2关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2指导朗读: 要求: (1)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2)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第1自然段读出平缓的语气,第2自然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的语气,第3自然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4、5自然段读出感慨的语气。)3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很难翻译的句子,教师点拨,其他学生解答。问题探讨: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用文中原句回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用文中原句回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用文中原句回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用文中原句回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1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说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2据此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渴盼能有一个和平环境的愿望。桃花源记层层设疑,悬念迭生。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署姓名。接着写桃花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写桃花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点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文言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读起来也不会有多大困难。对于文言文课文,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还是首位。为了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句,我还是使用一贯的方法:多读,多思考。本课的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朗读停顿等,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以避免学生学习文言文头重脚轻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理解等方面,也都做了较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中汲取更多的营养。10小石潭记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关联法。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2课时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革新变法随之失败。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写下了小石潭记。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忧伤、凄苦的心情。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有柳河东集。1课文题解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写作背景公元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这次革新仅146天,即遭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永州历时10年,由于对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深切体验,他的思想和创作有了很大发展,写了许多优秀散文和诗歌。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均为这一时期所作。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整体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氛围(气氛、感受)。3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1重要词语的解释。水尤清冽(清冽:清凉)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依靠)日光下澈(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合抱)2一词多义。(1)以:全石以为底:用。卷石底以出:用法相当于“而”。以其境过清:因为。(2)为:全石以为底:做。为坻,为屿:成为。(3)而:潭西南而望:连接状语与谓语,连词。乃记之而去:连接两个动词,连词。隶而从者:连接两个动词,连词。(4)见:下见小潭:显现,呈现。明灭可见:看见。(5)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明灭可见:可以。(6)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7)差:参差披拂:长短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3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2)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3)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4)心乐之: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5)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6)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4重要句子的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发现下面有一个小水潭,潭水格外清凉。(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阳光直射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敏捷。(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长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被竹子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6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高兴起来。7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8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印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速度很快。9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得心情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深沉的悲哀。10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随着作者来到了小石潭边。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小石潭是什么样的呢?贬谪于此的作者,面对小石潭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深入课文。1第1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有什么作用?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发现小潭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的写法3第2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类似特写镜头的写法。4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做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澈。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逼真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描写景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5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有着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6第3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7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特征。8第4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这种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被迫害的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0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1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12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1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14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1)先声夺人:如第1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以鲜明印象。(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2自然段写潭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态写活了。1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为何让人有低沉之感?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被贬永州之后,他的忧愤之情更难以排遣,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合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基调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潭水的源流。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潭中的气氛及作者游览感受,交代同游者。1描绘景物的手法。在第1自然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2自然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这是这篇游记当中写得最精彩的部分。2善于运用比喻,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柳宗元十分善于观察各种山水的形态,抓住各种不同山水的特色,假如说山水也有个性的话,他就能够抓住山水的个性把它生动地刻画出来。如:第3自然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在潭上,向西南面望过去,看见通到潭里来的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在游动,一段亮,一段暗。小溪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望不到小溪的源头。这里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再望过去,又用了一个比喻,说溪身的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正因为比喻用得好,所以才能够很精练地刻画出事物的形象来。3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好,还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浮光掠影,只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都写到山水中去,对山水确实有深切的观察体会,确实深有所感。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境界,写出情景相生的游记来。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过多干预。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了“诵读式感悟”“亮点探究式欣赏”和“独立式仿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学习,学有所得。在这堂课中,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对学文言文有了兴趣,尤其是在相互讨论、切磋、共同探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11核舟记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过程与方法1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重点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难点理解文章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有关核舟的图片。2课时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艘小船,船上有5个人,8扇窗,船篷、船桨、炉子、水壶、书籍、画卷、念珠各一件,还刻有对联、题名和篆字图章,一共有34个字。而这艘内容如此丰富的小船,竟然是由一枚核桃雕刻而成的,你们说神奇不神奇?这就是微雕艺术。核舟记就是介绍这件工艺美术品的文章,属于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详细地记述了王叔远这位民间微雕艺术家的精湛技艺。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他好学善文,一生没做官。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官史,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入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2分小组翻译。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4教师重点讲解。1重点词语的理解。(1)径寸之木(径:直径)(2)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3)尝贻余核舟一(贻:赠)(4)八分有奇(奇:零数、余数)(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兴:起)(6)如有所语(语:说话)(7)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8)绝类弥勒(类:像)(9)矫首昂视(矫:举)(10)其船背稍夷(夷:平)(11)钩画了了(了了:清楚明白)2通假字。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3古今异义。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可能、可是)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4一词多义。奇为端可5词类活用。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用箬篷”的意思)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是“用石青”的意思;“糁”,原意是煮熟的米粒,这里作动词,是用颜料涂的意思)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是“戴着高高的帽子”的意思)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是“梳着椎形发髻”的意思)6重点句子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相互靠近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7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奇巧”一词,指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8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这堂课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件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2题目“核舟记”的“记”是不是记叙?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艺术。3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扇刻的是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l自然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的主题。4请三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苏东坡、黄鲁直以及佛印三人所处位置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他们各自的神态。图略。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头戴着高帽、长满络腮胡子的是苏东坡。佛印和尚在右边,黄鲁直在左边。苏、黄两人在一起共看一卷书画横幅,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一头,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另一头,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谈论什么似的。东坡露出了右脚,鲁直露出了左脚,身子都略微倾侧着。他们另外两只膝盖靠在一起,隐藏在画幅下边的衣褶中。佛印和尚的模样很像弥勒佛,敞开胸怀,露出两个乳头,抬头仰望上空,他那神态跟苏、黄两人不相类似。他的右腿直伸着,右臂支撑在船舷上,而他的左膝竖起,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些念珠简直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5展示核舟船尾部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舟子的动作和神情。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拉长声音喊着。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只水壶,那船夫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课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小小的一枚核桃,不仅被精雕成小船,而且舟外令人赞叹地安置了如此多的内容,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之高超,引出“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详细具体地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布局和人物情态特点(空间顺序)。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对“核舟”总结、评价。1结构精致。文章的结构是说明文中最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它以“核舟”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详有略地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述和说明。再加上准确、简练、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充分展示出这件明代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的特点,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核舟”和它的制作者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评价。2顺序独特。 文章写核舟的正面是按照“中间(船舱)船头船尾”的顺序。这样写的好处是: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核舟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先写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船尾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三位游者的,所以最后写,这样显得主次分明。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实施教学的关键。本堂课我运用自主创新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我注重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拓展。同时,我根据大纲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让学生进行整理分类,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文言语言积累的方法,为今后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12诗经二首知识与技能1积累与诗经有关的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重点1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赏析。难点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音频。2课时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个国度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来一颗遥远但又明亮的星斗诗经,一同欣赏那雍容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性。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由于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1文学知识。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2背景知识。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3诗经二首诗意散译。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鸣叫的雎鸠鸟儿,在水中的绿洲和鸣歌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美好的配偶。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捞啊,捞荇菜。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梦里美好的追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窈窕的少女难以追求,梦醒倩影仍在心头。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思悠悠,思悠悠,唉!辗转反侧睡不着。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采啊,采荇菜。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那美丽窈窕的少女,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摘啊,摘荇菜。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那美丽窈窕的少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作白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所爱的人儿,在河水的那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而且漫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摇曳起伏的芦苇密而繁,芦苇上的露珠呀,还闪着银光。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我所心爱的人儿,在水那边高高的岸上。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十里山川千里冈。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滩。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茂盛鲜明的芦苇,苍苍莽莽,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我所心爱的人儿,在那遥远的水边。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向右迂曲,道路漫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洲。关雎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比喻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章。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蒹葭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关雎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2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莱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3作为一首爱情诗,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第一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地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第二、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第四、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只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4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蒹葭教师提问: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长”“跻”“右”。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溯洄从之”“溯游从之”。4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诗经中两首描写美好爱情的诗歌,感受了主人公那种“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执着。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去探究这两首诗艺术上的风格,领略古人对美的追求。关雎1提问:本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题目取自句首。每句话都是四字。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同时多媒体显示: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翻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1)我认为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一对。(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3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来看,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蒹葭1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诗歌的感受。(1)生1:本文写得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2)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3)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4)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2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3作品文字简练,内容单纯,但给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4具体赏析诗歌的美: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承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字简约。以极精练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水中央,却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5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6和关雎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关雎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第二部分(第二、三章)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第三部分(第四、五章)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蒹葭通过对实景的描写和对想象的描述,十分曲折动人地把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关雎这首流传于春秋时期、记载在诗经中的民间爱情抒情诗,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我们读到它时仍感到那么纯真自然、清新雅丽,散发着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构思巧妙,精心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同诗经中许多民歌一样,关雎的选材也是来自那个时代的特定历史环境和人文生活,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特别是作者巧妙的构思,把世间男女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表现得生动具体,独具特色。通过雎鸠的结伴而行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对姑娘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愁苦心理到决心将美丽善良的姑娘娶过来,过上琴瑟、钟鼓般和谐幸福的生活的憧憬,短短五节,把青年男子的思念之情和复杂内心世界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二、语言形象生动,成功运用了比兴手法。古代诗论中讲诗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中诗的分类,赋、比、兴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所谓“赋”,是直叙其事;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用别的事物起兴,以引出下面正文。比、兴是构成形象思维和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成功运用比、兴就能大大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关雎里,比兴的用法就十分突出和独具特色。一开头诗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多么贴切精彩的比兴!是啊,“雎鸟”可以在水中相互嬉戏,一唱一和,人世间男女真诚相爱、互相倾慕又怎么能加以非议呢?这两者有意义上的联系,比兴的运用使情景交融,人物形象更加可爱真实,也使诗句增添了不少的艺术特色。三、形式鲜活质朴,增强作品的和谐美感。关雎同诗经中许多优秀作品一样,不仅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也很有成就和特点,对于后代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关雎在形式上是四言一句,保存了浓厚的民歌特色。语言自然明快、朴素和谐、活泼自由、不受拘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文字的运用上更是用了双声、叠韵、叠字、反复等手法。如“关关”为叠字,“窈窕”是叠韵,“参差”“辗转”是双声等。有的地方还活字活用,如分别采用“流”“采”“芼”三个不同的字,表现女子灵动、敏捷采摘荇菜的场面,使自然界的景色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更加生动、鲜活。关雎如同诗经中的许多作品一样,凸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诗经四言诗隔句用韵的形式,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和谐美。蒹葭诗经是中华民族诗歌长河中的一颗最古老、最璀璨的明珠,秦风中的蒹葭是一首怀人之作。全诗三章,意思大体相同。每章头两句写景,表明已是深秋季节。“为霜”“未晞”“未已”,暗示时间的推移,联系下文,可见诗人对“伊人”的深情;每章后六句表现访求“伊人”未遇的惆怅情绪。这首虽是抒情诗,但环境描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都很鲜明。从诗中的描述可以想见: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大地铺着一层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的芦苇林,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是可望不可即的。逆流而上吧,道路是那样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吧,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同样无法到那里。诗人只得无奈地面对流水,凝望痴想,直到太阳把晶莹的露水晒干,流露出无限的彷徨失望的情绪。这首诗三章复沓,借助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和渗透情感的叙说,画面鲜明生动、情景交融,真切地表现出怀思恋人的惆怅之情。诗经二首关雎表白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强烈心愿:君子好逑寤寐思念之苦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结婚场面:钟鼓乐之蒹葭怀念:蒹葭苍苍、伊人在水中央相思:蒹葭萋萋、伊人在水中坻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沚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由教师设问引导,以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写作(三) 学写读后感知识与技能认真理解原文,把握要领,写出自己的感受。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获取感受,在写作中具体、深化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从有益的书籍中获得启迪。重点、难点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1课时一、新课导入一篇诗文或一本著作(也包括一部影视作品),我们读过(或看过)之后,总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