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70948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讲义(含解析)(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维导图成一统基础速练固根基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2)神经元的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其中轴突一般只有一条,末端则形成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3)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4)如果破坏了反射弧的某一结构(如传出神经),则反射不能发生()(5)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2填写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f.神经节。(2)分析下列有关问题:图中有3个神经元。直接刺激d,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破坏d处结构,刺激a处,肌肉不能(填“能”或“不能”)收缩,大脑能(填“能”或“不能”)产生感觉。题组练透过考点题组一反射及其类型判断1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解析:选C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食物引起味觉不属于反射,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与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2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后,下列操作不能使该反射消退的是()A灯光刺激食物B仅食物C声音刺激食物 D仅灯光刺激解析:选A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灯光刺激食物可以强化该反射,而不会使该反射消失。方法规律“三看法”判断反射类型题组二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3.用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右图为参与反射活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果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立即刺激a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B刺激b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C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能称为反射活动D脊蛙左后肢发生反射活动的唯一条件是如图所示结构的完整性解析:选B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后,立即刺激a端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但该收缩不是反射活动,而刺激b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脊蛙左后肢发生反射活动的条件除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外,还必须有适宜的刺激。4(2018海南高考)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_(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解析:(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后,存在于左后趾皮肤上的感受器缺失,则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也不会出现屈肌反射。(2)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发生要求传入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正常。(3)脊髓是脊蛙低级神经反射的神经中枢,因此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则不能出现屈肌反射。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3)不能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归纳拓展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C)的是传入神经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轴突末梢)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胞体)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考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思维导图成一统基础速练固根基1判断有关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说法的正误(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本质是相同的()(2)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合成以及与受体结合均发生在内环境中()(3)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到胞外()(4)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5)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分别属于内环境的结构、成分()2填写突触结构模式图(1)写出甲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写出乙图中A、B突触的类型:A:轴突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3据图填空(1)神经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中。(2)图示中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3)箭头处给予刺激,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有b、c、d、e,但a处不能检测到。说明兴奋在突触间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师说考点解疑难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1)过程图示:(2)兴奋产生中Na、K的运输方式:K外流、Na内流都是通过离子通道,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钠钾泵同时泵出Na和泵入K,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且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过程:(2)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其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3)神经递质的释放及去向: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比较项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信号形式(或变化)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快慢方向可以双向单向传递研透考情备高考考向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1(2018江苏高考)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解析:选C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动作电位的大小不会随着有效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是表现出全或无的特性。2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如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对Na和K的通透性(注: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分别是()ABC D解析:选B神经元细胞膜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Na大量内流,膜电位逆转为外负内正,即产生动作电位。根据题中“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可知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为图,对Na和K的通透性为图。归纳拓展正确识别膜电位变化曲线(1)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2)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3)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后,K通道关闭。(4)ef段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高Na浓度和细胞内高K浓度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考向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3(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B当兴奋传导到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递质经的转运和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D结构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解析:选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兴奋传导到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4(2015江苏高考)如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解析:选D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生物膜的分隔作用可避免其被细胞内的其他酶系破坏。神经细胞上的神经冲动属于电信号,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从图中可以看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是引起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使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该神经细胞膜外侧Na大量内流,从而导致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Cl内流会使神经细胞受到抑制,两者不能同时发生。5.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再到达突触后膜。(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解析:(1)分析图示,AC(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作用后,可在D酶的催化下分解为A和C,其中C能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吸收用来合成AC。神经递质除乙酰胆碱外,还有多巴胺、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等。(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会持续发挥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答案:(1)C能(2)胞吐突触间隙(3)兴奋归纳拓展准确理解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神经纤维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只有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活动进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2)突触的兴奋传递: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突触小泡中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释放的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组织液,由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效应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异常情况有两种:第一,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第二,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3)反射弧中的兴奋传导和传递: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考向三膜电位的测量方法6.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膜外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入膜内,此后Na通道很快就进入失活状态,同时K通道开放,膜内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向膜外扩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不能测出电位差B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C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解析:选D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电表能够测出电位差;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神经纤维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大量流入膜内,此过程中电表指针通过0电位,恢复静息状态的过程中电表指针再次通过0电位。归纳拓展膜电位的测量方法膜电位的测量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膜内外电位测量,二是兴奋传导的膜外电位测量。其测量方法如下: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膜内外电位测量: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兴奋传导的膜外电位测量: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考向四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7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解析:选Da点受刺激时,膜外由于Na内流导致其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刺激a点后,电表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8下图甲、乙是膜电位的测量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描述的是图甲的是()可以测量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可以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 BC D解析:选B灵敏电流计的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此状态下可以测得静息电位,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可以测得动作电位,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归纳拓展准确判断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若电极两处同时兴奋,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如刺激图1中的c点若电极两处先后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刺激图1中的a点和图2中的b点若两电极只有一处兴奋,则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刺激图2中的c点考向五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实验验证9(2016江苏高考)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成分含量成分含量NaCl6.5NaHCO30.2KCl0.14NaH2PO40.01CaCl20.12葡萄糖2.0任氏液成分(g/L)(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其Na/K比与体液中_的Na/K比接近。(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解析:(1)从任氏液成分表可知,任氏液中NaHCO3和NaH2PO4能维持酸碱平衡;实验中利用任氏液模拟的是蛙的细胞外液,所以任氏液的Na/K比应与细胞外液的Na/K比接近。(2)若将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提高到15%,标本的细胞将因外界溶液浓度较高而失水,细胞中自由水减少则代谢减弱,故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3)据图可知,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中只含有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坐骨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两个部分。(4)刺激坐骨神经,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会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5)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而失活。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使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则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状态;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不能引起腓肠肌收缩,导致肌肉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但是箭毒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导致肌肉松弛。答案:(1)NaHCO3、NaH2PO4细胞外液(组织液)(2)细胞失水(3)传出神经、效应器(4)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10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_;_。解析:(1)设计实验可以应用图中的已有信息进行逆向思考,即在神经纤维的哪个位置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该位置两侧都能够观察到相应的电位变化(或肌肉收缩),而另一神经纤维上没有电位变化。(2)某药物处理后,电位计有波动,说明该药物不会阻止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电位计未出现波动,说明没有兴奋传递到电位计,那么问题应该出现在电位计和之间的环节,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也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答案:(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归纳拓展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探究: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电刺激处A有反应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中处,测量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处,测量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 思维导图成一统基础速练固根基1判断有关神经系统及其功能说法的正误(1)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2)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3)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控作用()(4)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5)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2识图并连线各神经中枢的功能3连线人脑的高级功能题组练透过考点题组一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解析:选D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2.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C兴奋只能由传递至而不能由传递至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解析:选A由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可知,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而不是;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表明该过程不经过大脑皮层,是通过脊髓的非条件反射,其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和之间有突触,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由传递至而不能由传递至;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题组二人脑的高级功能3.(2018苏州模拟)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科学的是()A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S区受损,患者会患听觉性失语症DH区受损,患者会患运动性失语症解析:选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H区受损会得听觉性失语症。4(2017北京高考)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如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共同作用,使C酶的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4)图中内容从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解析:(1)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所以其跨膜运输方式为易化(协助)扩散;由图可知,Ca2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后,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3)题图中过程表示细胞内A受体运输至细胞膜。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这为图中的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本实验的目的是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实验中需要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应导入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的短肽,对照组则应导入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的短肽。实验目的是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但实验操作存在缺陷,详见答案。(4)图中内容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来研究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答案:(1)神经递质(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钙调蛋白空间结构(3)C、B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实验(4)细胞和分子归纳拓展生理现象及参与的神经中枢归纳生理或病理现象参与(损伤)神经中枢考试专心答题时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等某同学跑步时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植物人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下丘脑、脑干和脊髓功能正常高位截瘫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课堂巩固练小试身手1(2018天津高考)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不受激素影响C不存在信息传递 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解析:选A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互影响,协调发挥作用;人体神经调节的过程,本身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神经调节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处理和消灭入侵病原体要靠免疫系统。2(2018全国卷)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解析:选D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外,而Na浓度细胞内比细胞外低。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3(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析:选B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且当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才能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K的外流。4以实验动物蛙为材料,开展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要求与说明: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反射弧分析的实验及有关问题如下:为验证脊蛙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实验思路是用1%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出现屈腿,说明反射弧完整。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实验思路是_。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_、_。若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的时间比屈腿反射的长,其主要原因是_。若用5%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后,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趾尖,没有观察到屈腿,其原因是_。(2)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细胞内Na浓度均低于细胞外,K浓度均高于细胞外,但这两种细胞内的Na浓度不同,K浓度也不同。实验证明蛙下肢的一条肌肉直接与该肌肉相连的神经接触,引起该肌肉收缩,其主要原因是_。若取上述一段神经,用某种药物处理阻断了Na通道,然后刺激该神经,其动作电位将_。(3)将蛙坐骨神经纤维置于生理溶液中,测得其静息膜电位为70mV。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溶液中的K浓度,并测量膜电位变化。预测实验结果(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解析:(1)要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可测定刺激感受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到效应器出现反应(屈腿)的时间,有时间差说明不是同时发生。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通过突触传递,传递速度相对较慢,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需要时间,因此,从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存在时间差。组成反射弧的神经元数量越多,兴奋传递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根据“若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的时间比屈腿反射的长”可推测该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屈腿反射的多。提高H2SO4溶液的浓度,再恢复H2SO4溶液的浓度,不再出现屈腿现象,可推测感受器受损。(2)由“这两种细胞内的Na浓度不同,K浓度也不同”可知,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间存在电位差。用药物处理阻断了Na通道,刺激该神经时,Na通道无法打开,阻断了Na内流,因此无法产生动作电位。(3)静息状态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溶液中的K浓度,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减小,K外流减少,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减小。实验结果如答案图所示。答案:(1)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有时间差,说明不是同时发生的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组成该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屈腿反射的多感受器受损(2)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存在电位差无法产生(3)如图所示课下模拟练自我检测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处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在a处比在c处传递速度快Bc处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刺激d处,电流表指针偏转两次D兴奋在c处单向传递解析:选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因此刺激d处,b处不会兴奋,仅e会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2(2019清江中学模拟)下列生理活动在突触小体不能发生的是()A丙酮酸氧化分解B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解析:选D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神经递质释放时,发生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兴奋在通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在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3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解析:选A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4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解析:选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口服发挥作用,可通过皮下注射发挥作用;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膝跳反射;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胰腺作为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同时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5.(2019南通二模)如图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常见的一种联系方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2个突触B神经纤维兴奋是Na大量外流的结果C刺激b处后,a、c处均能检测到电位变化D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解析:选D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神经纤维兴奋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b,兴奋只能从b的右侧向下传递到c,再传递到b,而不能从b的左侧传递到a,只有c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据图可知,刺激b时,兴奋可沿着bcb的方向顺时针持续传递,同时,又不能传递到a,因此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6.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以甘氨酸为递质的突触主要分布在脊髓中,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过程中,甘氨酸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B过程表示甘氨酸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C过程表示摄取、回收甘氨酸,会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动作电位绝对值增大,从而产生中枢抑制效应解析:选A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过程表示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Cl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过程表示摄取、回收甘氨酸,由于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抑制效果减弱至消失;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不会产生动作电位。7(2019泰州中学模拟)GABA(氨基丁酸)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从而抑制神经元兴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膜BGABA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不消耗能量C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经血液循环定向运输至受体细胞DGABA作用于受体后,氯离子通道打开,导致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解析:选D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钾离子外流;GABA是一种神经递质,其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因此其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同时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会经过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扩散到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运输;GABA作用于受体后,氯离子通道打开,导致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8.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在和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C受损时,刺激仍能引起反射活动D损伤不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功能解析:选A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兴奋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受损时,刺激仍能引起发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是脊髓,为低级神经中枢,若损伤,将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功能。9.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B若B受刺激,C会兴奋;若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b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D若abbd,若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两次解析:选D由图可知,图中含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在B、C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为BC,若A、B同时受刺激,C不兴奋,则可能是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抑制了B神经元的兴奋;静息电位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如刺激c点,兴奋可以传至d点,但不能传至b点,因此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一次。10(2019苏州一模)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 B有体温调节中枢C有渴觉中枢 D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解析:选C下丘脑存在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它可以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而促进机体通过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来调节水盐平衡;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可以感受外界温度变化;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能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稳定。11.(2018苏北四市一模,多选)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表示相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为传入神经,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零B为神经中枢,可对来自传入神经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C为突触,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D刺激会引起的收缩,该过程属于反射活动解析:选ACD表示传入神经,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表示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的功能是对来自传入神经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表示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表示传出神经,刺激会引起的收缩,但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12.(2018南通考前卷,多选)如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代表传入神经元细胞体,b位于腰部脊髓中B膝跳反射是由两个神经元相互连接完成的C在反射活动中,、处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D切断后,刺激小腿抬起不属于反射解析:选AD图中a表示脊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形成的,b表示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腰部脊髓中;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膝跳反射是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的;图中表示传出神经纤维,表示传入神经纤维,在反射活动中,、处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切断(传入神经纤维)后,刺激(传出神经纤维)小腿抬起,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13(多选)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人体肥胖有关的蛋白质类激素。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已知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瘦素合成后,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B当图1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的抑制时,处的膜电位无变化C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A、B分别兴奋、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D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仍可能导致肥胖解析:选CD瘦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后,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二、非选择题14(2019淮阴、海门、四校联考)为了研究河豚毒素对神经元兴奋的产生及其在之间传递的影响,科研工作者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如下实验,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组号处理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mV)室温,0.5 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mV)未知河豚毒素(对照)7575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 min后656510 min后502515 min后400(1)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产生兴奋,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测得动作电位0.5 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的方式释放_,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此过程中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_直接引起的。(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_(填写正确选项)。a镇静剂b麻醉药c降糖药d肌肉松弛剂(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测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进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不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则说明钙离子对突触前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_(填“有”或“无”)影响,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_(填“有”或“无”)影响。解析:(1)兴奋产生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即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此过程中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因此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镇静剂、麻醉药、肌肉松弛剂等,但是不能作为降糖药。(4)根据题意分析,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进入突触小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不改变,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则说明钙离子对突触前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无影响,但是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有影响。答案:(1)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胞吐神经递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3)a、b、d(4)无有15研究者发现,Ca2通道在神经调节和肌肉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图1表示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Ca2通道内流,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图2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肌肉收缩的部分过程,当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Ach受体兼Na通道)时,产生动作电位,将兴奋传导至B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抑制图1中甲细胞膜上的Ca2通道,乙细胞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其原因是_。(2)图1中细胞乙以_方式释放5羟色胺到突触间隙,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丙对离子的通透性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3)图2中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结构)组成部分,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此时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4)已知在图2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肌肉会出现_症状。(5)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肌肉会出现_症状。解析:(1)抑制图1中甲细胞膜上的Ca2通道,Ca2不能内流,甲细胞无法释放乙酰胆碱,所以乙细胞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2)神经递质5羟色胺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丙对某些阴离子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3)神经骨骼肌接头在反射弧中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Na内流,膜外的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乙酰胆碱不能通过突触后膜进入细胞内,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4)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不断发挥作用,肌肉持续收缩。(5)因为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