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教案(IV)苏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70829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教案(IV)苏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教案(IV)苏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教案(IV)苏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教案(IV)苏科版一.教案背景概述: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它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点之一。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勾股定理,难点是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学生分析:1.考虑到三角尺学生天天在用,较为熟悉,但真正能仔细研究过三角尺的同学并不多,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能非常简单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本质。2.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为背景展开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学生手中舞动的三角尺为知识背景展开,以勾股定理在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让他们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的精神。教学目标:1 经历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合理推理能力,体现数形结合思想。2 经历用多种割、补图形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有条理地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热情。4 欣赏设计图形美。二.教案运行描述: 教学准备阶段:学生准备:正方形网格纸若干,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彩笔、直角三角尺、铅笔等。老师准备:毕达哥拉斯、赵爽、刘徽等证明勾股定理的图片以及其它有关人物历史资料等投影图片。三教学流程:(一)引入同学们,当你每天手握三角尺绘制自己的宏伟蓝图时,你是否想过:他们的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一小秘密。(板书课题: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二)实验探究1取方格纸片,在上面先设计任意格点直角三角形,再以它们的每一边分别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如图1设网格正方形的边长为1,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 ,斜边为c ,观察并计算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填写下表:图1关 系1234(讨论难点: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找法)交流后得出一般结论: (用关于a、b、c的式子表示)(三)探索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当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 、b,斜边为c时,是否一定成立?1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或正方形网格纸构造或设计合理分割(或补全)图形,去探索本结论的正确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学生所创作图形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割、补图,展示出来交流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说理:如图2(用补的方法说明)师介绍:(出示图片)毕达哥拉斯,公元前约500年左右,古西腊一位哲学家、数学家。一天,他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一进朋友家门就被朋友家的豪华的方形大理石地砖的形状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立刻找来尺子和笔又量又画,他发现以每块大理石地砖的相邻两直角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等于以这块大理石地砖的对角线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的面积。于是他回到家里立刻对他的这一发现进行了探究证明,终获成功。后来西方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发现,将这一定理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1952年,希腊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特别选用他设计的这种图形为主图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见课本52页彩图21,欣赏图片)如图3(用割的方法去探索)师介绍: (出示图片) 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并运用这个结论。早在公元前xx年左右,大禹治水时期,就曾经用过此方法测量土地的等高差,公元前1100年左右,西周的数学家商高就曾用“勾三、股四、弦五”测量土地,他们对这一结论的运用至少比古希腊人早500多年。公元200年左右,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曾构造此图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他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割、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相等关系,既严密,又直观,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他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第一个证明这一结论的数学家。我国数学家们为了纪念我国在这方面的数学成就,将这一结论命名为“勾股定理”。(点题)xx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当时选用这个图案作为会场主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见课本50页彩图,欣赏图片)如图4(构造新图形的方法去探索)师介绍:(出示图片)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证明在数学史上屡创奇迹,从毕达哥拉斯到现在,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数学爱好者对它的探究,甚至政界要人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也加入到对它的探索证明中,如图是他当年设计的证明方法。据说至今已经找到的证明方法有四百多种,且每年还会有所增加。(若有时间可以继续出示学生中有价值的图片进行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索四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勾股定理用语言叙说为: 五作业:1.继续收集、整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的探索问题并交流。2探索勾股定理的运用。教案总结分析: 1.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容是相当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它不仅突出了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还突出了数学教学中如何适时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这是勿用质疑的一个话题,因为它可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适当地介绍数学文化,比直接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不难看到,在这堂课上,老师一边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并对学生设计、语言表达进行适时鼓励和修正的同时,一边向学生适时介绍有关数学史知识,让学生感到他们能与这些历史名人想到一处而感到满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数学历史文化作为本节课堂教学的一个相当活跃的因子,始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中的积极成分,调整着师生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本节课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和谐、平衡发展。2.本节课中学生还有很多设计都不错,由于时间关系没能有机会展示,若有可能,最好再安排一节探索勾股定理活动成果展示课,让大家享受探索勾股定理成功的喜悦,并欣赏设计图形的“形”之美。3.目前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已成为现代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看着同学们一张张认真的脸,听着他们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表达,我感到很高兴。大家都深深体会到一种探索成功之快感。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做老师的你敢于“权力下放”,做好一位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去评价、去小结,让他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悦,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很乐意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更多的惊喜,享受无限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