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68827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 湘教版选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考点精讲】1. 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例如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在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性和强度。2. 生态破坏: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3. 环境污染:(1)全球变暖与自然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如下图所示:(2)臭氧层耗竭与自然灾害 【典例精析】例题 (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 地壳活动加剧B. 日地距离缩短 C. 黄赤交角增大 D. 全球气候变暖(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 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 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 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 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思路导航:本题组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知识点。第(1)题,由两幅图的对比可知,2003年冰原面积比1992年明显缩小,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原大面积消融。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从海陆相互作用看,海洋作用强于陆地作用,所以海岸侵蚀加剧。 答案:(1)D(2)A 【总结提升】用联系的方法理解侵蚀区和沉积区出现的自然灾害土壤侵蚀: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考点精讲】1. 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 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灾害中的易损性不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有可能改变灾情。 根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的建筑密度加大。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量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3. 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综上所述: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说明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作用明显,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典例精析】例题 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1965年到2011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原因是什么?(3)若乙图中发生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思路导航: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及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1)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2)城市建筑规模扩大,地震易损程度高。(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4)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答案:(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2)甲乙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效应。随堂练习: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 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 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 A. B. C. D. 思路导航:在自然灾害中,人及各种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是受灾体,人之所以是最活跃的受灾体,是因为人的各种行为既能影响自身的易损性,也能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答案:B 【总结提升】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总结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 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地区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能“缩小”灾害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施 “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 2. 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通过图示说明: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思考: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举例 效果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合理利用草场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典例精析】例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从甲图到乙图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说说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 思路导航: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引起承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乙图中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2)乙 (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在洪水高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 (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 随堂练习: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 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但没有损失D. 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思路导航:地震的频率与地质结构有关,所以经济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不会很低。虽然科学技术已经进步,但我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所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还很高。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是由于政府对地震不够重视;国民的防震意识还很差,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不够,因此,地震带来的损失非常大。答案:D【总结提升】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