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67708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3、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4、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2、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体会替代的研究方法。3、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沟通、提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对虚像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学生:平面镜、玻璃板、直尺、直角三角板、蜡烛、火柴、大头针、方格纸、白纸、凸面镜、凹面镜。【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欣赏刘全利、刘全和表演的照镜子片断。教师指着一位同学,问大家:“我们俩能不能表演这个小品?”生回答:“不能,你们俩长得不一样。”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镜子表面都是平的,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在镜子里的物体叫做像。要表演好这个小品,除了两人要长得一样外,还需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其它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板书课题:平面镜成像。投影: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会“等效替代法”研究问题,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3、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二、平面镜成像特点1、在活动中感悟虚像。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平面镜来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并将你在镜中看到的像想办法呈现出来。学生观察、思考,并进行尝试。很多学生用手直接找平面镜中的像,还有的想用白纸来呈现平面镜中的像,都失败了。就在学生茫然的时候,教师及时对学生作出了指导: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不能用光屏承接的。2、在活动中提出合理的猜想。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你对自己平面镜中的像的观察及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本身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提出你的合理才想。学生思考交流。师:每个小组用一句话说出你们的猜想,注意听清别人的发言,后面的回答不能重复,最后进行补充。生1: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一样的。生2: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生3: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大小不相等,像远小近大。生4: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生5: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是对称的。生6:平面镜成的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要去验证的猜想。3、设计实验。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怎样研究我们的这些猜想呢?首要的是先要确定像的位置。开动脑筋,发挥集体智慧,你有些什么办法?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师:下面每一小组派一同学发言,主题是你用什么方法确定了像的位置。一组:(将他的一个手指放在镜后某一位置)像在这儿。师:请同组的另一位同学也用这个方法找一下像的位置。另一同学给大家演示时,却找了另一个位置。这时很多同学在摇头。教师指出:那是你的感觉,不准确。二组:我们组的方法是首先在平面镜前后各放一把直尺,并且直尺与平面镜垂直。然后在镜前的直尺上10cm处放一物体,发现镜中的像也刚好在直尺的10cm处。说明像和物到镜子的距离相等。这是很多同学都认同了二组的观点。但也有学生提出:我们看到的镜中的直尺是镜前直尺的像,并非放在镜后的直尺。那么镜中的直尺与镜前的直尺长度相等吗?师:确定像的位置成为我们探究活动的基础和关键。我给你们提个醒,只有平面镜能成像吗?你能用你们实验桌上的一块镀膜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等物品,确定点燃的蜡烛的像的位置吗?教师说到这里,停顿了几秒钟后,已经不断地有学生开始观察那块镀膜玻璃板了。还有的学生已经尝试着用玻璃板去找像的位置了。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生:我们发现,玻璃板也能象平面镜一样成像,且玻璃板是半透明的,放在它背后的物体可以看到。因此,我们可以把蜡烛甲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再拿另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乙直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其位置,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甲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蜡烛甲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位置。师:你很了不起,因为你很准确的找到了像的位置。4、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提醒学生明确:实验中应收集哪些信息或数据?怎样获得?每一步都应明确目的,要观察什么?或要记录什么?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在课本中的表格中,如认为表格中的项目不全,可自己添加。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帮助答疑解困。5、交流评估。小组实验后,老师请不同小组展示小组的研究方法及得到的结论,学生交流。一组:我们本来认为近大远小,可是我们发现A蜡烛放在玻璃板前不同远近的地方,B蜡烛总可以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始终是一样大的。师:对一组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你有什么想法?生1:他们小组织研究了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物大小的关系,我觉得还应再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所以他们的实验是不完善的。生2:尽管他们的实验过程还需进一步完善,但他们把A蜡烛放在不同的地方,多次进行实验探究,值得我们小组学习。生3:我认为在他们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再稍微改进一下,增加“分别用直尺量出像和物到玻璃板(平面镜)”这一步骤,就很好了。二组:我们用了两支蜡烛,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镀膜玻璃前的格子纸上,用另一支蜡烛B移动使它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一样大。然后数A和B到镜前的格子数一样,说明距离相等。师:对二组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多数同学都赞同二组的实验方法。三组:我们用的是白纸,前面放一颗大头针A,当另一颗大头针B与A的像完全重合时,在纸上扎一个小孔,把两个小孔用线连接,发现两个小孔的连线垂直于玻璃板。再用直角三角板量度两小孔到玻璃板的距离分别为11.5cm和11.4cm。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能是测量过程中存在实验误差。我们考虑到误差的原因,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像距等于物距。师:对三组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生:既然实验会出现误差,那我们在得出结论时,我们到底怎样才能知道这个结论是准确还是不准确的呢?师:非常好!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既然实验过程中会存在实验误差,所以我们就不能仅凭一次实验得出结论,每一组探究过程中都要多次实验,同时我们在全班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就说明这个结论不是偶然的,是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师:我们一起总结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生:等大、等距,连线垂直。板书:等大、等距,连线垂直。师:前面的同学说左右相反是因为参照物不同的一种不准确的说法,师:你还有什么疑惑及新问题?生: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那为什么我们离平面镜近时觉得像大,而离平面镜远时觉得像小呢?师:我们看到平面镜中的像近大远小是因为视角的不同。师:出示视角图,等高的物体当离人眼远近不同时,所夹得视角不同,近时视角大,所以我们觉得它大,反之则认为它小。三、虚像1、交流互助,深入理解。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那究竟这个像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阅读课文“虚像”部分,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含义。结合图示,同桌相互讲一讲,说一说。班内展示,思考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平面镜后面没有实际的光线。人感觉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子后面某一点射出的,实际上是根据人的直觉:光线都是沿直线传播,人感觉镜子后面的那个发光点就是物体的的像,因为镜后不是实际光线汇合而成的,所以是虚像。2、欣赏应用。(1)播放生活中的一些画面,在轻松柔和的声乐中,感受平面镜成像的对称美。(2)小游戏:模拟平面镜中的像。让学生同桌配合,做一些简单的人体侧躯运动。一人代表物,另一人代表镜中的像。四、凸面镜和凹面镜师:请同学们自学“凸面镜和凹面镜”,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和有什么应用。五、梳理整合,迁移提高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用你喜欢的图示方法表示出来。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画图。2、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取长补短,知识框架得到修正、完善。 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教学反思】1、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用了一些时间。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的,正是这个环节舍得花时间,才有了后面探究环节的层层深入,相扣相连,才有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探究。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虚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在课上,我设计了“将你在镜中看到的像想办法呈现出来”这一活动,通过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形成对于虚像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实验设计及对其中替代这种研究方法埋下了伏笔。3、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我又问同学除了刚才的实验结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猜想。此时学生普遍提不出问题,表现为思维短路。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很多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包办代替,他只是一名听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