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东城区(三)阅读画好人生的“九百个方格”一文,完成第1619题。(共8分)画好人生的“九百个方格”叶建军如果你20岁,你的人生是这样的:如果你读完大学,你的人生是这样的:在网络上,曾经有一个“A4纸上看人生”的热门帖子:以75岁的平均年龄计算,人生不过短短的900个月,用一个3030的表格来呈现,一张A4纸就足够了。如果人生每过一个月,就把一个格子涂上颜色,许多人突然发现,原来人生已过大半,时间来去匆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于是也常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时间的水井永远不会干涸。一张A4纸、900个方格,把时间量化,为人生建模,也就难怪让人产生“时间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但感慨归感慨,这张A4纸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更是一种激励,仿佛一下子让人看到了人生的进度和时间的井底,从而有了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既然人生就是这么900个方格,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慎重落笔,把每个方格都涂得精彩而饱满呢?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而手握人生时间巨笔的,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画好人生的900个方格,就是要在方寸之间用心,做好为人生谋篇布局的工作。有人说,珍惜时间的人做梦都在思考问题,浪费时间的人白天也当成晚上来消遣。在方寸之间用心,就当在心里打好人生的草稿,尽早规划好未来路径,让不同时期的目标牵引着自己充实人生的奋斗;就当在心里放个闹钟,时刻提醒自己“时间的存量已经越来越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更需加倍努力、不懈奋斗;就当在心里扬起风帆,时刻让自己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和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方不负青春韶华。春夏相交但有别,秋冬相接但不紊。900个端端正正的方格,也是一种隐喻,恰恰说明人生自有其规则和边界。涂色不能出格,行为不可逾矩。为私者,需要明辨善恶丑美,看清舍与得,坚持修心为善、正心守道、扼心制欲,不做亏心事、不谋不义财,踏踏实实走好人生每一步;为公者,更要养浩然正气,分清公与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尽心竭力持守公道、秉公办事。走远路,更要走对路,这是对人生负责,更是对时间的敬畏。有人认为,现代生活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就是将原本属于黑夜、属于休息的时间纳入人的活动时间。技术的进步、日常生活的丰富,拉长了传统意义上的白天。同样是900个月,现代人所能占有的有效活动时间,一定比古时候要长很多。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即使再长的时间也往往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人们终日忙碌,却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事实上,时间本身包含丰富的维度,而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既不是长短,也不是快慢,而是如何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更有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质量。时间是慷慨的给予者,也是伟大的孕育者,更是永恒的评判者。在每个人生命的土地上,时间终归会给那些辛勤耕耘的人以丰收,给蹉跎虚度的人以荒芜。(选自 人民日报 ,xx年9月17日)建模:为了研究某种现实或事物而建立的模型。紊:乱。16.作者的主要看法是。(限20字以内)(2分)17.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一段用现实热帖论证了本段的观点。B.第三段论述的重点:我们要在方寸之间用心,为人生做好谋篇布局。C.第四段先以春夏秋冬、方格为喻引出观点;再用为私者、为公者的行为准则作证明;最后指出这样做的意义,再次强调观点。18.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为第五段横线处补充一个合适的事实论据。(不超过60字)(2分)【材料】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被称为“两弹元勋”。1950年8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他便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1958年秋,邓稼先负责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他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邓稼先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1986年7月29日,因核辐射而患直肠癌的邓稼先逝世,终年62岁。答:19.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些同学一方面大喊时间不够用,一方面又做什么事都紧张不起来。针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他们功课太紧、平时太累,还有人认为是他们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你的看法。(2分)答:16.答案:我们要珍惜人生的每分每秒,慎重对待。 评分:2分。17.答案:A 评分:2分。18.示例:“两弹元勋”邓稼先虽然人生只有62年,但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体现了他人生的价值。 评分:共2分。针对“人生虽短但每分每秒更有价值”概述邓稼先的事迹,其中,概述其生命短暂和生命的高质量(价值)各1分。19.要点: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生不能随心所欲。只有珍惜时间、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虚度将一事无成。评分:2分,针对现象实质谈看法1分,结合最后一段内容说理由1分。海淀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共7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走出去”战略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中国企业、中国产品要“走出去”,中国的优秀文化“软力量”也要“走出去”。而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知己知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至善至美”“中和为美”的审美追求,“周而复始”“虚实相生”的哲学思考,都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从诸子典籍、服饰器物、风土民俗中提炼出的文化内涵,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底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主席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汲取智慧,每每在外交演讲中巧妙用典,“中国表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广泛传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等文化思想越来越影响着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观。只有认真发掘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中国文化才有“走出去”的底气,“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要做到“知己”,我们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展示了人类面对宇宙乾坤时的深刻思考、担当精神与共生智慧,译介到欧美后受到普遍好评,刘慈欣本人也荣膺了“雨果奖”,为世界科幻文学殿堂贡献了“中国幻想”。世界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只要在国外开独唱音乐会,一定会有三分之一的演出曲目是中国的民歌和流行歌曲。xx年5月7日,在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中,他又演唱了绒花我和我的祖国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主动传播中国声音,改变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力。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我们的中国文化。这些年,我国借助国际著名的电影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多种渠道,积极推介中国文化产品,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网页动画十三五便以轻松活泼的形式,让外国友人从一个侧面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此外,我国青年学生也以说唱、街舞、桌游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学、艺术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对外交流活动中。用别人能够听懂的方式来讲述,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才能真正做到“知彼”。 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历史机遇,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世界才会在审美感受中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22.阅读文章,说说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知己”和“知彼”。(3分) 答: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选择最适合做第段论据的一则,并说明理由。(2分) 【材料一】 美国老牌动画电影公司迪斯尼、梦工厂纷纷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出品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优秀影片,不仅为美国电影公司赢得了更多的中国票房,还因中国传统元素的注入带来的视觉与思维的多重惊喜而受到世界各地影迷的普遍欢迎,在票房与口碑上均大获全胜。 【材料二】 xx年12月18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名单颁布,中国选送的电影红海行动作为九部入围影片之一将冲击奥斯卡奖。这部军事题材的商业影片,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精神制高点,而是把镜头聚焦在当代中国海军官兵这一集体上,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 答: 24.读完文章后,结合现实,你觉得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还可以做些什么?(2分) 答: (三)22.示例:要“知己”,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要“知彼”,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中国文化(或:就要用别人能够听懂的方式来讲述,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共3分。“知己”,2分;“知彼”,1分)23.示例:选择材料二,因为材料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的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和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共2分。选择,1分;理由,1分)24.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示例二:建设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共2分。做法可行,1分;体现文化传播,1分)西城区(三)阅读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内存知己”,完成19-21题。(共7分)朗读者为什么能“海内存知己”石 羚文化读书类节目朗读者自播出以来,成为荧屏上的一股“综艺清流”。近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节目同名图书与来自俄罗斯、印度、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合作协议,推荐经典,推广阅读,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人说:6个国家,8种语言,中国文学之灯点亮了法兰克福。文学是透视中国的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秦砖汉瓦,看到时代的脚步,感受到发展的脉搏。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巴金的“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路遥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透过朗读者之口,这些跨越古今的锦绣文字,勾勒出几千年的悲欢离合、时移世易,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国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下的精髓。如果说“朗读”二字说的是文字,“者”讲的则是人。节目里,有把大半辈子献给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有白手起家闯出一片天的民营企业家,有以壁画为伴的考古学家,也有备受瞩目的话剧演员是他们,搭建出活力四射的当代中国;也是他们,让这个节目富有时代气息。随着朗读者走出国门,这些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来到台前,让外国读者不仅从文字中阅读中国,更通过与“时代的领读者”对话,感知一个立体的中国。曾有人质疑:呈现在外国人眼前的中国文物、诗词古籍、地域景观和特色美食,满足了西方观众对异质文明的好奇,美则美矣,但这些文明奇观如何激荡思想、打动灵魂呢?【甲】母爱、陪伴、遇见、礼物等,这类主题词在节目中先后出现,勾起了观众对于亲情、爱情乃至家国情的共情与思考。所以,朗读者能打动外国观众,不仅靠朗读文学、朗读人生,更靠不同文化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母题”。产生共鸣,为的是相互理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当我们试图把中国故事带到海外,在“讲故事”前学会“挑故事”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在文化鸿沟面前,用翻译经典、学术推介等方式“板着面孔说教”,会让多数人无从理解文化的差异。只有找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结点”并如实展示出来,才能更好地让外国人读懂真正的中国,进而从“讲故事”过渡成“聊思想”,从单向讲述变成互通有无。文艺复兴以来,瓷器、丝绸在欧洲带动起“东方主义”风尚,凭借想象,中国的形象被涂上了神秘的、浪漫的乃至理想的色彩;启蒙运动之后,传教士把中国经典译介成外文,由于材料有限,西方学者产生了种种文化误解。如今,技术的变革不仅打通了“天涯若比邻”的地理阻隔,也铺就了“共话今古情”的对话渠道。【乙】无论是声临其境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登陆戛纳,还是如火如荼的“网文出海”热潮,这些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交流,都为外国人提供了多样的“中国体验”。如果说科技让世界越来越小,那么有了思想文化的碰撞,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大。多样的讲述方式,承载了有质感的文化,将让“中国好声音”蜚声中外。(选自xx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9. 作者在第两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2分)答: 20. 下面这则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3分)【材料】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的制作人与德国友人分别用中、德两种语言朗诵了散文写给母亲,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关于母亲的文字,把爱与爱连在一起,也把中国与外国连在一起。放在:【 】处理由: 21. 朗读者曾请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亲历者林鸣总工程师朗读了汪国真的作品我喜欢出发,抒发了要为国家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家国情怀。请结合上文中作者的观点,说说这期节目能打动外国友人的原因。(2分)答: 19. 朗读者让外国读者不仅从文字中阅读中国,更通过与“时代的领读者”对话,感知一个立体的中国评分标准:2分。朗读者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1分,“文字”和“时代的领读者”1分。20“放在”答案:甲 “理由”示例:甲处所处的第段要论述的观点是朗读者能打动外国观众,靠的是“亲情、爱情乃至家国情”的“母题”,而这则材料表现的恰是亲情(母爱)这一“母题”把中外观众连在一起。评分标准:3分。放在甲处,1分;理由中,观点1分,材料1分。21示例一:林总工程师正是“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可使外国观众感知立体的中国,为他的家国情感动。示例二:这期节目朗诵汪国真的作品,抒发出的家国情怀能引起外国观众的共情与思考。评分标准:2分。结合上文观点1分,分析这期节目1分,意思对即可。顺义区(三)阅读古人的择友观,完成第20-22题。(共8分) 古人的择友观 石志刚古代官员仕宦生活是紧张有序、丰富多彩的。毛诗序中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择友是参与仕宦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名臣和思想家在论述如何择友方面,有着精深的见解和独特的分析。 砥砺学问钱穆在中国五伦中之朋友一伦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明代的曹端在永乐年间出任霍州学正,教学有方,“诸生服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当时,有一个叫李德的人也在霍州讲学,见到曹端后,非常佩服他,嘱咐自己的学生要好好向曹端请教学问:“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说完,李德离开了讲学的教室。曹端亦为李德的品行和学问所感佩,“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曹端与李德互相学习、礼敬,谦虚成为二人处理友谊关系的润滑剂,不仅促进了学问增长,而且还加深了友谊的厚度。【甲】宋代两大文化巨子苏轼与黄庭坚,二人交游“最密”。互相了解对方,“苏公真知鲁直者”,黄庭坚“亦心契东坡”。诗文往来,切磋诗艺,感悟人生,虽各有所悲,然托扶帮助,互相增长,寄寓深情,见出友谊真谛。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君子所望于人者,以礼相奖、以情相好已耳。”朋友之间,由于才华吸引,走到一起,就要用“礼”“情”维系好所形成的友谊。这里的“礼”是指尊重,“情”是指友谊。尊重和友情不因富贵与贫穷、职高与职低而有所不同、有所改变、有所差异,这也许是择友的时候,互相之间进行精神鼓励所值得提倡的地方。【乙】况钟在靖安县当了九年小吏。当时,在吏部担任司务的平思忠没有因为同况家穷看不起他,素与况钟有来往,并且有恩于况钟。后来,当况钟被提拔为苏州知府后,一直不忘平思忠的恩情,还经常拜访平思忠,态度非常谦逊,“数延见,执礼甚恭”,还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去服侍平思忠。而平思忠家境贫寒、廉正厚道,“未尝缘致谊有所干”,没有因为家境贫寒,过去于况钟有恩,就请求况钟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况钟没有因当年自己职位低下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没有为自己职位升迁而对平思忠改变态度;二人对友情的理解超越世俗,在精神上的互相鼓励与支持成为世人传颂的对象。及时规谏从国事来看,为国家荐才,形成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关系的更高层面的友情。这份友情可能会遭到误解,但是如若是真友,会直言相对,收获更多。围炉夜话中强调“直话”是交友之真谛:“同人聚处,须多说切直话,方见古风。” 晋武帝时名臣郄诜因富有才华、做事公正被吏部尚书崔洪推荐而任官。当时,郄诜担任总领纲纪的左丞,因事弹劾崔洪,遭到崔洪的讥讽:“我推荐了郄诜,而他回头来弹劾我,这真是自己挽弓射自己啊。”郄诜听到这句话后,举史实来澄清误会,【丙】并说,您为国家举荐我,是因为我刚直不阿,我以自己的才能被举荐,就要发挥刚直不阿的作用,都是为了国家公事,为何您说这样的话呢?崔洪听了之后非常惭愧和敬服。从郄诜的阐释中,既能看到对吏部尚书崔洪识人之明的肯定,又能看到对崔洪因个人荣辱而产生误会进行的中肯回应,把真正的友情构架在为国做事这一点上,可谓是真朋友的诤言。二人的友情在的“答”与崔洪的“服”上达成共识并进而升华。“良友时时警发砥砺”成为正确择友的初衷和目标。可见,在仕宦生活中,如果能遇到良友,那是何等的幸事。 选自学习时报xx年7月18日,有删改郄诜,qi shn 弹劾,tn h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22.请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小标题,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阐释的。(2分)标题: 阐释过程: 23.下面材料填在【甲】【乙】【丙】哪处合适?说说理由。(3分)【材料】春秋时期晋国的赵宣子任用韩厥为司马,但韩厥按军法处死了赵宣子的仆人,赵宣子却向大家说,你们可以恭贺我了,是我推荐了韩厥,他做了司马且能胜任其职。答:填在 处 理由: 24.结合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谈谈对古人择友观的看法。(3分)在论语 学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答: 22.标题:精神鼓励过程:作者引用王夫之的话来阐释“情”“礼”是对择友的重要性,并提出尊重和友情是古人朋友之间互相进行精神鼓励提倡的地方。又举了钟况与平思忠之间不以地位变化而改变的友谊,彼此互相尊重,精神上互相鼓励的事例加以论述。评分:标题1分,过程2分;共3分。23.丙处 理由:材料说的是韩厥不计赵宣子对自己的不恭,鼓励他为官公正清廉的故事,与文章丙处所论述的朋友之间直言相对,把友情建立在为国做事上,互相规谏,时时砥砺形成论述关系。评分:选对1分,理由2分(说明白即可);共3分。24.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杨伯峻版) 示例:古人强调要选择在学问上互相学习激励,精神上互相支持,并时时直言规劝的人做朋友。孔子说的选择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意思是一致的,这样的朋友可以使人上进,可以互相激励。评分:结合文章观点1分,理解论语1分,谈认识1分;共3分。燕山区(三)阅读文段,完成文后1921题。 (7分)诚 信多年前,康德曾经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而今,我们仰望苍穹,星空依然璀璨清朗,而俯察内心,崇高的道德律令却需要我们在心中再次温习和呼唤,比如诚信。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举止言谈离不开诚信,社会的昌明和繁荣也离不开诚信。诚信之于人和社会,如同盐之于各式菜肴须臾不可缺少。见多了商业欺诈、假冒伪劣、偷税逃税、欠债不还等等诚信缺失的丑行丑态,我们不能不开始重新打量诚信这个古老的道德准则。诚信是金,品质纯正而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珍藏在心灵的最高处;诚信是镜,照出灵魂运动的善恶美丑,值得我们精心擦拭保养,在污泥浊流前自警自励,不为所诱,守护灵魂,让她始终明亮光洁;诚信是树,需要施肥、剪枝、浇水、培土,直至长成正直挺拔枝繁叶茂的参天乔木,撑开如盖的大伞,给更多的人以阴凉;诚信是泉,澄澈透明,涓涓不息,荡涤污秽,滋养心田;诚信是火种,需要我们悉心守护,不但把它散播开来,成就燎原之势,而且把它薪火相传,让每一代人都能感受到她的光明和温暖。诚信也是一种力量,她让卑琐伪劣者退缩,让正直善良者强大有力。诚信无形,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无数有形之身,养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诚信永不褪色,她栖息在每一颗善良淳朴的心灵里,她播种繁衍在每一个踏实真诚的足迹里。长路以绵延不断的情怀把自己献给远方,花草以青嫩的绿意和娇艳的笑容回报自然的恩赐,诚信以卓然挺立的风姿和独树一帜的道德高度赢得众人的信任和爱戴,赢得财富和口碑。诚信是一枚古老的种子,在我们追随时代的行程里,匆忙的脚步可以忽略生活的节奏,但千万不要忘记带上这枚种子同行。发于内心,源于自觉,遵从自愿,不需要制度规章的规范约束,如同一组生命的密码一样,自然而然,终身恪守,让这枚古老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绽放风华。(作者 吴锡平 有改动)1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答: 20. 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分析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答: 2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旋律。结合本文内容,选择链接材料中的其中一条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认识。(3分)链接材料:l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l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l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l “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朱熹)。答: (三)议论文阅读7分19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举止言谈离不开诚信,社会的昌明和繁荣也离不开诚信。 评分:2分。20第一段文字引康德关于崇高道德的话引出本文要阐述的关于诚信的话题来,总领下文,引人入胜。也使文章的语言表达精炼含蓄,富于文采。 评分:2分。21. 示例:如第则。树木没有根本便不能成活,河流没有源头也会枯竭干涸。忠信的品行对于个人而言,也就和本之于木,源之于水的关系一样,不可分割。人在社会生活中,没有诚信,不能尽好自己的本分,便不能在社会上存活下去。今天,我们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做到讲诚信,做好自己,社会就会风清气正,充满正能量。 评分:3分;解释内容2分,进行关联1分。门头沟区(三)阅读学会与自己相处,完成2224题(6分)学会与自己相处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哲学家芝诺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他说:“另一个自我。”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现实中,有些人习惯于觥筹交错、熙来攘往,一旦一个人就变得快要窒息、难以忍受;一些人有时也想安静下来给自己“充充电”,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问题,但总是挡不住喧嚣与世俗的诱惑,像旋转的陀螺一般总也停不下来。长此以往,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业绩陷入“双低谷循环”。 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思考,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认识。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人民日报 ( xx年11月20日 有删改)22.本文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1分)答: 23.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分)A.第段引用有人与芝诺的对话引出学会与自己相处的内涵,并用现实中的反例让人们认识到不会与自己相处的危害。B.第段着重列举名人的事例和一些发达国家年轻人的做法论证了学会与自己相处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C.第段先论述了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又论述了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最后阐述的是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D.第段号召人们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做仰望星空的人。24.下面是论语中关于提高个人素养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阅读学会与自己相处,完成2224题(6分)答案示例:22.本文要阐述的观点是“学会与自己相处”。(1分)23.C(2分)24.(3分)示例一: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一点与本文中心论点“学会与自己相处”相符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就是学会与自己相处,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可以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思考,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所以我认为第一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示例二:我认为第二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一观点与本文中心论点“学会与自己相处”相符合。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是告诉我们: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认识。所以我认为第二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石景山区朝阳区(三)阅读耐心成就人生之美,完成29-32题。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总之,一言以蔽之,没耐心。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甲】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乙】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耐心成就意志之美。【丙】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 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29.本文的中心论点什么? 答: 30.根据文意,将下列语句填入【甲】【乙】【丙】处,恰当的一项是 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A. B. C. D.31.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过程。答: 32.下面两则材料,哪一则可以放到第段中?请说明理由。【材料一】爱迪生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没有希望了,但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材料二】古时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四岁前从没有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的爸爸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从此以后,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他不仅能够立刻完成,而且所做的诗很有文采和道理。29耐心成就人生之美。2分30B1分31答题示例:首先提出“耐心成就过程之美”的观点;接着阐述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然后引用道德经和大学里的句子证明静才能有所成就;之后举了丰子恺文中与友人出游遇雨的不同态度,证明论点。最后总结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从而证明了耐心成就过程之美。2分32答案示例:A。爱迪生的事例证明了第四段的“耐心成就成功之美”。2分房山区(三)阅读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完成20-22题。(共7分)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习近平主席在xx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所引用的一句古语。该句出自荀子儒效,完整的表述是:“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儒效属于该书的核心篇章。“儒效”,顾名思义,即指儒家之道的效用,这是古代中国君臣贤哲反复讨论的议题。荀子在该文中,竭力论证作为儒者在治国理政中的关键作用。当论及儒者所应具备的素养时,荀子明确指出,对于求知闻道而言,没有听到不如听得到,听得到不如看得到,看得到又不如心中理解,而心中理解不如亲身实践。唯其达到了亲身实践,学问才算是达致知行合一的化境。 专就此句原意而言,荀子主张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习的目标在于实践。古今所有贤达,能够做到明辨是非,言行一致,为人处世无所差错,就在于他们勇于实践,且善于将所闻所见所知所思付诸实践。因此, 甲 ,知识即使渊博也难免多有谬误; 乙 ,知道虽多亦不免由于理解不足而频生错讹; 丙 理解了却迟迟不去践行,知识就算敦厚丰富也终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一言以蔽之,一旦与亲知实行相脱离,儒者的见解虽偶有所得,然究其实质也终非真知真得,并不具备普遍意义。用这种经验去处理问题,一百次尝试恐怕一百次遭遇失败。可见在知行关系问题上,荀子强调学以致用、注重践履,甚至认为行高于知,知识要通过实践检验,此看法在先秦时期颇具特色。关于知与行这一对重要哲学范畴,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须在行的前面,行重于知,二者是并列又相互启发的关系。三百余载后,王阳明在贵州处困居厄,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他常强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其要点大致有三:知行只是一个功夫,不可分割;知行是一种辩证统一,互相实现;知行合一既是道德实践,也是政治实践。到了近代,在反思中国革命失败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行易知难”的主张。在他看来,首须破除“知易行难”的传统观念,此为革命难成之大敌;其次揭示出“行易知难”方为救国之道,总之行动就是一切,有志者事竟成。可见孙中山这一“革命哲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针对性与战斗性。 从荀子到孙中山,历代贤哲对知行问题的讨论,尽管观点不一,侧重不同,但都聚焦于一处要害:每个人大都了解自身缺点,但最大的软肋是知道却往往改正不了。为人处世之难,无非知行不能合一。虽世易时移,不过荀子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依然值得后世借鉴。对从事地方治理或部门管理的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就是要勇于任事,知行合一。例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在十八大后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求“稳”、观念上求“守”、心理上求“躲”,与之相反,还有部分党员干部盲目攀比,好大喜功,哗众取宠,一味迎合。无论是不作为,还是乱作为,虽然成因复杂,形式多样,但究其思想根源上的病因,都是干部自身没有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问题。正基于此,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担当,秉承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统筹兼顾、行胜于言的正确观念,方可既避免“坐等出事”的不作为,又克服“过犹不及”的乱作为,成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好干部。与此同时,在处理当今国际关系上,“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亦有其可取之处。当今世界,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然而,人类也正面临着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因此,各国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中国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积极主张,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选自光明日报19. 阅读全文,说说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21.第段甲、乙、丙处依次填入短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知而不行 见而不知 知而不见 A. B. C. D. 22简要说说第段是怎样阐述“荀子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依然值得后世借鉴”这一见解的?(3分)_20.答案示例: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或“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2分)21.C(2分)22.答案示例:先提出“荀子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依然值得后世借鉴”的见解,再从“对从事地方治理或部门管理的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就是要勇于任事,知行合一”和“在处理当今国际关系上,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亦有其可取之处”两方面加以阐述。(答案能明确观点、区分层次就得3分。)(3分)昌平区(三)阅读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完成第22-24题。(共6分)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传统的钻石工艺一般只能将一颗钻石切到57面,后来只有少数的工艺大师能够突破这个数字。他们不但技艺超群,而且浑身是胆,否则是没有勇气将一颗钻石推到美的巅峰的。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人生,我们理应抱着不断雕刻自我的态度,最终才能成材、成功。作为拥有青春的我们胆气最足,所以更应该勇于自我雕琢,只有这样前方才会呈现出诸多可能。如果人生仅仅做到一种可能,那么则是对生命的巨大浪费。例如切钻工匠切割钻石时,有些工匠缺乏突破挑战的勇气和态度,满足于已有的技术水平,所以多年来在自身专业领域并未取得大跨越的进步,以至于无论多么昂贵的钻石也都无法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所以,如果你是一颗钻石,就不能将自己当做一块璞玉,更不能当做一根木头,而要根据自己的特质,不断地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收获自己,这才是对人生真正负责的态度,才算没有辜负了大好青春。 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如同我们也许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天才,也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台湾年轻演员桂纶镁就是这样经营着自己的演艺事业。出道之初,对于演戏技巧并不很娴熟的她,受到过来自影迷的多方面质疑,她也一度怀疑过自己是否适合在演艺圈发展。可是桂纶镁凭借着自身的韧劲,不断向老艺术家们请教并且夜以继日的坚持练习,终于在事业上呈现出不同的切面,赢得了特立独行的赞誉。有人评论她是不能说的秘密里的氧气美女,也是线人里的黑帮阿嫂;是女人不坏里的朋克女郎,也是全球热恋里的神经质女生她一直在突破自己,挑战自己,当我们渐渐淡忘了她最初的模样时,她又挟着肩上蝶强势回归清纯校园风。我们不妨将桂纶镁看作青春奋斗者的一个榜样。她不但勇敢地打破了传统演艺路线的桎梏,而且成功地呈现了崭新的青春风采,告诉我们哪怕只做一件事情,只要敢于不断切割它,打磨它,同样会带来更多可能、更多精彩。用桂纶镁自己的话来说:“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个璀璨的切面没有展示出来,我一直知道,自己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不停挑战,不停突破自己的原因,我不想错过每一个切面的精彩。”这番话很好地诠释了钻石切割者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只有如此,做事,做人才会有做成钻石的希望。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的奥秘,也是在激励我们:下一个自己,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文章有删改)22.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一个词语是(1分)技艺超群 特立独行 挑战突破 23.阅读第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青年人应该勇于自我雕琢的”。(3分)答:24.下面是两则儒家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文章内容,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22.答案:挑战突破(1分)23. (3分)答案示例: 作者首先提出了拥有青春的人应该勇于自我雕琢,才能有诸多可能的观点;(1分)接着列举切钻工匠切割钻石的例子从反面阐述人如果只满足于现状是对生命的浪费;(1分)最后再次强调了自我雕琢的重要性。(1分)24. (2分)答案示例一: 【A】这句话表明了上天如果将重大责任落在一个人身上,一定要让他磨炼自己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增加他的才能。(1分)这句话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年轻人只有抱着不断雕刻自我、挑战突破的态度才能成材成功”相符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就是不断自我雕刻、自我突破的过程。“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成材成功的结果。(1分)所以,我认为第一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答案示例二:【B】这句话表明了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在不断打磨中提升自己。(1分)这句话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年轻人只有抱着不断雕刻自我、挑战突破的态度才能成材成功”相符合。 “磋”和“磨”就是不断自我雕刻、自我突破的过程。年轻人就应该像加工骨器和玉器一样,不断打磨自己、突破自己才能成功成材。(1分)所以,我认为第二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通州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共7分)用好优秀文化“集成块”孟志斌当古语经典进入时代篇章,总能焕发历经岁月淘沥的光芒。人们写文章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画龙点睛、洞彻事理,往往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如果把文章比作电路板,竹简丝帛上字字珠玑,连缀成文,是为阐明义理;电路板上的千百元件,串连成体,就能启动机关。在电路板中,如果说缕缕导线是写作思路,密密零件是字词句段,那么集成块则是文章中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一个小小的集成块,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整合升级,其功能往往超过一大堆零件。同理,在文章中,精妙的典故浓缩了丰富的思想,不仅能一字顶十字、一句顶十句,更使文章精理成文、秀气成采。在古代,文人著述、名士谈吐早把引经据典变成自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春秋时,列国公卿集会,通过讽诵古诗章句以示其志。此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情景更是不胜枚举。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熔铸积淀,经典名篇、金句隽语浩如烟海、灿若繁星,凝结成语言宝库中的串串珍宝,成为著文抒怀、知人论世时取之不尽的渊源。为何文章大家都乐于引用、化用古语佳句?这些蕴含着家国情怀、伦理道德、天地自然等方方面面哲思的语言,是论事析理、教化世人、解疑释难的有力武器,能增强思想深度。“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融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章句,读来朗朗上口,品之余味无穷,为文章点睛添彩;而经典为大众所共知,引经据典便于读者相互交流、产生与古圣贤灵犀相通之感,所引发的共鸣也是一种心理享受。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底气,这底气来自于对自己文化的了解。从诸子百家到经史子集,从汉赋唐诗到宋明理学,学习古人思想的“集成块”,不失为进入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条捷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做到“流水户枢”信手拈来、“泰山鸿毛”脱口而出,就要查清传统“库存”,将文化遗产熟稔于心。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先读典,才谈得上继承弘扬。如果将经典篇章、古语金句等著述放在书架上作摆设,而不装进脑子里,则只能润屋、不能润身。当然,面对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还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只有深知,才能深爱深信,才能从优秀文化的“集成块”中汲取能量、撰写无愧时代的锦绣篇章。22.第段文字告诉我们,优秀文化的“集成块”是 。(限10个字以内)(2分)23.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证明写文章讲究修辞的重要性。【乙】用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阐释用好优秀文化“集成块”的必要性。【丙】用面对古代典籍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阐释如何用好优秀文化“集成块”。24.下面是关于读书的名家言论,你认为哪一个有助于理解第段的内容?(3分)(不少于80字)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朱熹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王夫之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共7分)22.【答案示例】成语典故、名言警句(或古语经典、经典名篇、金句隽语)【2分】信息准确。【1分】基本准确。【0分】其他。23.【答案】【甲】【2分】【甲】【0分】其他。24.【答案示例】我认为第个言论有助于理解。“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就是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义”“善精义”之词就是 “集成块”,这句名言主要告诉我们如何做好优秀文化“集成块”。【3分】选出名言1分;对名言解释1分;联系段落内容1分。【2分】缺少一方面。【1分】缺少两方面。【0分】其他。平谷区(三)阅读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完成2123题。(共7分)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据说,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表示:“我尊敬这种人,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科学家不能容忍在木板最薄的地方拼命钻孔的故事,其实强调了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的理念。“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陆谷孙教授为完成一部英汉大词典,花费了近20年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是年过半百;世界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至用了一年时间来修订“go”这一常用单词的含义。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反观现实,有的人缺乏闯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