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名师教案2 人教版.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3366105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名师教案2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名师教案2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名师教案2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名师教案2 人教版课程标准1、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2、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教学要求1. 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2. 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3. 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结构分析第五单元描述了人类社会经历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的历程后进入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本单元分别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世界开始形成一体和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农业文明走向解体、人类新时代的到来。在此基础上,指出明清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叙述了1416世纪西欧工商业兴起的历程。手工工场的出现,是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开始;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阶级。“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首先概述了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然后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并进一步指出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还着重指出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以说明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教材还运用一些图片,再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手工工场的生产情景。“商人的地位变了”从商人的经营地位、政治地位以及贵族经济地位等方面,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及阶级关系。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两个新的阶层:经营手工工场的商人与手工工场工人,改变了两个旧的阶层:贵族与农民。本课反映了两种观点,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师不要直接对学生灌输这些观点,而应该在教学工商业兴起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教学评价建议本课应侧重评价学生能否从整体上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能否根据具体资料说出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能否说出工商业兴起后出现的新阶层及其他们产生的意义。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景,进行历史性的判断。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教学2课时。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课课题。例如:“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前两个历史阶段,是哪两个阶段?”(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到14世纪,首先从西欧开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时代。)导入新课。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1欧洲的手工作坊从生产场地、劳动力数量以及生产程序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图51,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并总结出作坊的生产特点,以对作坊有个比较大致的认识。(作坊规模小、产量小;组织形式以家庭为主,有时收一两个学徒。)简介作坊主(师傅)、学徒和帮工。2欧洲手工工场的形成补充说明欧洲手工工场形成的背景。(1415世纪的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农产品剩余增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为适应这种需要,在14世纪的意大利最早出现了手工工场。)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图52,描述工人的生产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比图51与图52,讨论作坊与工场的不同。(场地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不同、生产的人数大不相同。从两幅图潜藏的信息反映出:手工作坊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师傅即作坊主;而手工工场的工人是人身独立的,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作坊主进行全过程生产,手工工场主基本不参加生产劳动。手工工场生产的效率高、产品质量好。)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场工人是被雇佣者,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关系完全不同于农耕时代的作坊主与学徒、帮工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完成P9,作业3。在欧洲手工工场形成的同时,在中国江南地区的一些城市也出现了手工工场。3中国手工工场的出现结合课文中的图53与文字说明,描述景德镇瓷器生产的特点。(生产工人多、每一道工序分工具体、工作场地比较大等。)指出:中国手工工场的出现,说明明清(前期)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发展趋势。4手工工场出现的作用学生读“阅读卡”与课文中活动设计中的材料并提出问题:“通过这些材料可以看出,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英国呢绒的产量,促使英国海外贸易发展到全球。)简介东印度公司。商人的地位变了学生阅读教材,指出:“手工工场出现以后,不仅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还促使社会的阶级、阶级结构等发生了变化。” 问题:“哪些阶层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出现了哪些新的阶层?”(商人、贵族和农民发生了变化。其中商人的变化: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经商改变为双重身份,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经济实力超过王公贵族;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担任英国伦敦市长。贵族的变化:开始走向没落;一些贵族开始经营工商业。农民的变化: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手工工场的工人。这些变化促进了新的阶层的产生,即早期资产阶级与早期工人阶级。)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探讨商人地位变化时,以莎士比亚著名小说威尼斯商人导入。让学生了解到,书中对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图55以及“富格尔写给国王的信”进一步把握: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结合伊丽莎白一世的措施,理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活动这一时期商人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地位显赫。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活动伊丽莎白女王重视工商业的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活动通过民谣,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实力强大,他们的财富主要都是由工人创造的;而雇佣工人则遭到商人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不堪。这种强烈的反差为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奠定了基础。参考资料作坊中的帮工和学徒中世纪的欧洲,作坊主(师傅)、帮工、学徒是手工业行会制度下的三个等级。学徒进入作坊学艺,一般要向师傅先交一笔费用,从师期间没有报酬,由师傅提供衣食住宿。学徒除从事手工业劳动外,还要在作坊主家里帮做家务。几年后,学徒经过考核可以升为帮工。帮工有一定的报酬,经过几年的劳动,有一定的积蓄,技术也达到一定的水平,经过考核可以独立开业,成为作坊主。一个作坊里的学徒和帮工的人数以及训练要求,都由行会规定。伊丽莎白女王都铎王朝(14851603年)最后一位统治者。1558年,伊丽莎白继位,1603年去世,都铎王朝结束。在她当政的45年时期,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因此,伊丽莎白一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她在位的时代又被称做英国的“黄金时代”。在伊丽莎白一世当政时期,出现了许多伟人,如著名的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这一成就中当然也包含着伊丽莎白女王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重商主义1618世纪欧洲盛行的一种经济学说和经济政策。它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以便损害和削弱对手的实力,增强本国的实力。15世纪初,正当文艺复兴运动进入初期发展阶段之时,重商主义兴起。到了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落,重商主义也逐渐开始崩溃。从时间上看,重商主义可以说与文艺复兴运动同步。同一时期产生两种社会思想人文主义和重商主义,其中有其深刻的根源,即当时社会上追求商品生产更快发展,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这是重商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重商主义的产生和更深层次的背景,则是在追求商业资本增加、追求货币积累这股强大潮流冲击下,所引起的西欧经济形式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变化,旧式贵族变成了真正的商人,它正反映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变化。重商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重商主义的内容主要包括:(1)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这个国家如果没有贵金属矿藏,就要通过贸易来取得。(2)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因此,伊丽莎白一世不仅采取许多有利于贸易发展的措施,同时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516世纪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与早期不同的是,认为国家应该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不过他们要求,在对外贸易中谨守的原则是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总额,其目的仍是要保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