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65733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2、 过程与方法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教学难点】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教学重点】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虚构的成份,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的真实面目又如何呢?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使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竞相回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二、授课与活动(课件显示标题: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1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导致爆发农民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曹操(155220年),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兖、徐等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的力量更强大了。先后占有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在汉运将终之际,他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终于演变成一场大战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 (1)引导: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相关内容,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2)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描述说说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答案: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在军事上战术得当;袁绍不善于用人,骄傲轻敌。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南下途中,在赤壁地区遭到孙刘联军的阻击,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二)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的背景。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两个军阀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他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自己。请一位同学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三赴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苦苦相求下,诸葛亮决定出山辅刘,并且帮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内施新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北进中原,则统一大业可成。刘备非常佩服,拜为军师。此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 2赤壁之战。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曹军南下,人数众多,刘备感到抵挡不住,急忙南逃。诸葛亮建议联孙抗曹,双方组成了约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与曹军对峙。 (2)提问: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主要采用了什么战术打败曹操?(火攻) (3)引导:赤壁之战主要在长江上作战,在水上作战,用火攻怎能奏效?曹操把所有小船用铁索连接起来,上面铺上木板。船被火烧着后,一时很难分开,因此损失很大。 (4)引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冬天我国常刮西北风,而大战的晚上恰好刮东风,这是怎么回事?答案一:可能是偶然因素,因为在冬天,我国境内也不是每天都绝对刮西北风的。答案二:诸葛亮会观察天象,提前就知道某一时间将会有东风刮起,故把决战时间放在了那天晚上。答案三:三国演义中说是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的。关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我们前面讲过,大的战争或战役,它打的是军力、人心、士气、经济、政治等,绝不是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或战役的胜败的。拿赤壁之战来说,诸葛亮抵柴桑(今江西九江)向孙权陈述联合破曹时,就帮助孙权分析了曹操的不利因素:曹军虽众不习水战;刘琮新降,军心不服;远离后方,补给困难;长途行军,士卒疲弊;胜兵压境,骄傲轻敌;水土不服,已染疾疫等。除此之外,曹操还有一大弱点,即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活动,曹操有后顾之忧。对孙刘一方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不是偶然的,孙刘不占“天时”,但占“地利”,尤其还占“人和”,还有就是战术正确。下面我们来看赤壁之战的最大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领四川。引导: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曹、孙、刘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势态?三方面的力量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请大家看课本上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从中找出洛阳、成都、建业三地,并了解魏、蜀、吴三国的疆域大小。过渡: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2三国经济的发展。强调:大家在看书时,注意掌握下面三点:(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3)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什么作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曹操雄才大略,为实现全国统一作了长期准备,但赤壁之战后,他不得不退回北方。孙权和刘备也是一代豪杰,他们都想由自己来实现统一,但都力量不足。因此,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状态。这三个国家为了保卫自己并企图实现统一,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所以,三国的出现比起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来说,是无秩序中的有秩序,是大混乱时期的暂时稳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安定的愿望的。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是最后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步骤,代表了统一的趋势,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三、布置作业思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四、课堂小结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主要知识的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为方便记忆,我们用一、二、三、四来总结本课知识。一种局面:三国鼎立二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个政权:三国名称和都城四个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通过层层设问,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思考回答中火的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通过出示材料,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合作探讨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 曹操 二、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 孙刘联军 三、三国鼎立 魏220年/蜀 221年 - 吴222年【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思维,联系现实,引发对现实的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之处:七年级学生理解、分析、探究能力有限,注意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再教设计:降低探究问题难度,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