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哀郢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埙这种乐器,并了解哀郢的创作背景,感受这首乐曲带给我们的思想感受。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比较、欣赏、讨论、直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学准备:课件、埙、少量民族乐器(琵琶、竹笛、二胡、打击乐器)。教学过程:1、关于哀郢的创作背景。第一种说法是放逐思归说。王逸、洪兴祖持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推测此诗创作于顷襄王十八年左右(前281年),因为文中屈原说自己已被放九年,而据明代黄文焕楚辞听直认为屈原放逐是在顷襄王九年(前290年)左右。所以就是顷襄王十八年了。而据四川省科协的钱玉趾考证,约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年),汉北两城市被秦军攻占,屈原从放流九年的汉北逃归郢都,立即被逐,东迁夏浦一带后写出哀郢。第二种说法是白起破郢说。这种说法以王夫之,郭沫若为代表。认为此诗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当时秦将白起率兵击破郢都,顷襄王率残兵退守陈城(今河南淮阳)。后来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到前223的被秦灭掉。2、屈原人格对后世的影响。屈原的伟大之处,并非他那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实践行为,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进取模式,其内容包括:(1)忠君爱国。他对楚国怀有“深固难徙”的钟爱,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眷恋情绪,本国没有希望,甚至遭祸殒身,但他仍然希望存君兴国;受到疏远、流放之后,他怨君更忠君,将“俗之一改”寄希望于君之一悟,因而有恋阙思君、表白陈情的倾诉,有抨击群小、以显己美的对比。(2)独立不迁。屈原廓其无求,头脑清醒,独立于世,横而不流,他追求正直、光明,鄙视周容、佞曲,即使备受摧残,穷困茕独,谣诼攻击,无人支持,也不改弦易辙。为了美好人格、操节的保持,他牺牲了欢乐、升擢,也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更牺牲了比生命还看重的“修名”。(3)上下求索。对理想、对真理、对美政的追求,执著不懈,不屈不挠。(4)好修为常。屈原说过,“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一篇离骚,言修者凡十一,志行高洁,仍不断磨炼、提高、完善。3、认真聆听这首乐曲,感受乐器中表达的情感,想一想埙的音乐有什么特色?适合表现在何种意境?4、介绍埙的相关知识,埙是一种古代吹奏乐器,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以陶制最为普遍,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