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7.1 力教案2 教科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64119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7.1 力教案2 教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7.1 力教案2 教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7.1 力教案2 教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力”说课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一、教材分析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二、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教学目标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和施力物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体验力的作用,探索力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建立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情感和态度目标】: 经历力的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 使学生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力的概念,能指出已知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五、教学方法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课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他们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主要运用实验、活动、诱导、探究等教学方法,并贯穿使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总之,指导学生去体验。这样做,一方面符合了辩证唯物法所讲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另一方面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的体现。六、 学法指导 “力”的概念较抽象,但由于学生对“力”有了一定亲身体验,这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很有帮助,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主要指导学生 “会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根据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会通过活动或实验,自己去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在体验中学。七 、教学程序教学预设为四个环节:(一)、活动激趣引入【活动】:将一系有细绳的钩码放在举起的书上,同学们要想出尽量多的方法使钩码动起来,要求表述清楚具体,方法多而新。尽管学生还没有建立力的概念,但关于力的经验很多,经验中的力现象比较复杂,认识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导向。就是提供一个特定的情景,激励学生将研究对象锁定在钩码上,来施加或通过其他物体来施加各种各样的作用(如摩擦、拉、提、托、吸引等),来达到使钩码从静到动的目的,而这些作用,就是力。这一设计主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本课的教学中来。同时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多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激发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其二,能够引导学生从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活动、观察、交流,体验物体对钩码的的各种力的作用,对力形成初步认识,便于在下一环节的分析、归纳,得出力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力作铺垫,也为力的作用效果打好伏笔。(二) 、启思导创什么是力【我的发现】: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同学们通过对课本第二页的图片观察,分析说出图片中所描述的力,如人对车的推力,让学生思考这些力的现象的背后都涉及到哪些物体,比较这些力的作用的共性和区别,通过交流讨论,分析设问,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很常见的 “推、拉、提、压、举” 等作用,都是力;不仅仅只是人能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物体对物体也能施加力;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并引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两个概念。引导学生建立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实质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抽象、归纳的能力的过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认识。对突破难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分析】使学生分析说出前面所涉及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以得到有效的练习。为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理解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只要有力就一定有施力物和受力物,我设计了【我的擂台】这个小活动,使一组同学出题,另一组同学说出施力物和受力物。突出了本课重点。(三)、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环节还是注重从学生的经验中来【活动体验一】:假设面前是一堵“危墙”,要用力把它推倒,要求保护好自己不受伤,使学生体验身体的感觉。引发学生思考。【活动体验二】:使学生用力拍桌子,体验手的感觉。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发现人在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这个物体的力的作用。学生回顾活动一中钩码受到力的同时是否也施加了力。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使他们对力的认识直观具体而又清晰深刻。解释现象:鸡蛋碰石头最后进行启发式思维发散讲解,引导学生得出“地球吸引人” ,同时,“人也吸引地球”的结论。以此进一步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怎样来确定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与经验完全不同的新奇的观点让学生对力的理解更为深刻,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看看谁最棒:要求学生再次观察课本第二页的图片,找出与之成对的力,并分析说出该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紧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以上教学中,以大量的经验和事实为依托,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完成了对原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新构建。突出了重点,难点也得以突破。而力的作用效果一部分内容则不要求学生深入进行探究,只要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变形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为以后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好铺垫。(四)、观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第一环节中的活动,同学们知道了力能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力还能不能产生什么其他效果呢?请同学们观察视频,要求分析说明并另举一实例。分别得出力能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快到慢、由慢到快、改变运动的方向,还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等。教师最后引导聚合思维,把力的作用效果归为两种: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思考:1教室里,一同学看着窗外说:好大的风啊!他是如何看出风很大的?他能看到风吗?我们看到的是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体会力与力的效果的必然的联系性。2介绍冥王星的发现和被开除情况,鼓励学生课外查阅。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敬畏之情。3接下来为学生设立门槛:玻璃瓶受轻微挤压,会不会发生形变。这里可以让学生猜测。不管学生是猜测会还是不会,都要让他说出猜测的依据,并提醒能不能设立一个实验来证明。当然,这个实验的设计对初二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温度计结构中用细管能较大体现变化的现象的结构特点,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如果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解答这个疑惑,则可以在展示实验器材之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成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五)、赛一赛 由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提出问题,指定同学回答。这一环节是练习,在巩固和运用本课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切身体会力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保持对力现象的亲近感和好奇心,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其实在这一环节我还设计了另一种方案,鉴于以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并没有进入想象中的状态,这一方案或许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或效果不会太好,我会用图片来设置情景完成练习这一环节,将本课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作业:故事:两艘敌对的战船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通过对故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本节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感受自然科学的奇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