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二轮复习经典.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363628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二轮复习经典.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二轮复习经典.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二轮复习经典.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新课改调研,提纲,解读考试说明,了解学生困惑,把握命题特点,一、高考考试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学习的目的,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历史学习的目标,“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只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展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高中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获取、解读、整理三个层次组成,根据试题提供的要求,审题,解读考试要求(四项十二点能力目标),2012年考试说明的解读,(二)、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实,作出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对已有知识(知识库)提取、加工、运用三个层次,基本的史学方法: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运用一定的史观材料的充分性,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基本线索、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等等。,思考,(三)、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的活动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基本方法包括叙述、概括、解释、评价等,具体对象包括历史事物和人物本身,历史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对历史事物和人物的认识、评价等,历史事物: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等,表述,(四)、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问题: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问题,论证,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史引领,二、命题特点,严格遵循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坚持能力立意,命题导向正确,思路清晰,特色鲜明,稳中有进。,试题难度不大、试题不脱离课程标准、题型稳定、灵活。,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注重立足于教材,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及知识内在联系的综合考查,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对考生学习潜能的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命题材料新颖,具有时代特色,渗透科学和人文精神,1以“文明史”为思路文明史观思路梳理(1)纵向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2)横向、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专制到民主。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里的演进。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理性化,三、明确命题导向,2以“现代化”为主线,现代化史观思路梳理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3以“全球化”为理念全球化史观思路梳理: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4以“新课程”为渗透“研究性学习”试题、探究型试题、开放型试题。5以“正向化”为导向主要运用正向材料,正向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学生的困惑,学生如是说:(一)课堂上:1、上课思考热情不高,依赖老师对知识的梳理。2、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还不是很熟悉。3、感觉历史知识非常零碎、乱,希望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讲解。,(二)平时训练:、做练习题时喜欢看着课本做。、喜欢做选择题,不愿做问答题。,(三)正规考试:、细小知识点不会,特别对时间很头痛。、语言表达不到位,知识点知道,就是用不出来。、考试时间紧,答题抓不住重点,写了很多但得分很少。、有些材料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四)自主复习:、没有固定时间读背,甚至于抽不出读背时间,因为忙于书面作业。、什么都要看,什么都看不进。、平时做题效率低,磨磨蹭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现状:记忆性知识:支离破碎理解性知识:一知半解表述性知识:辞不达意逻辑性知识:杂乱无章,五、更新观念迎接新高考高中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我们改变落后的观念。只有改变旧的观念,才能经得起新高考的检验。1、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较突出地体现了史学观念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等。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新课程高考的基础”。唯物史观建国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是依照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唯物史观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要关注以下几个现代化史观的观点。,现代化定义:18世纪后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个世界性的全球发展阶段进程。从广义来看,我们可以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进而引发了全球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等系列领域的深刻变化。而从狭义来看,则可以理解为第三世界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的,但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现代史观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无非是经历了三次大的跃进工具制作和火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而同一生产力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生产关系。例如农业生产力可能导致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也有可能导致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奴隶制因素、又包括封建制因素的生产关系。同样,工业生产力可能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有可能导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导致既包括社会主义因素,又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生产关系。中国1978年以后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就是同时包含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因素,而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其实也是承认在工业化的生产力水平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可以在一个国家里并存。,非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过去我们对非经济因素的评价,仅局限于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但现代史观认为,事情绝非如此简单。亲缘关系、宗教观念、政治权力等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时是非常致命的。,文明史观下面简要归纳文明史观对新课程教学的影响。文明史观认为历史研究中可以独立说明问题的基本范畴或单位是文明。在旧课程中,我们的教学体系是以五个社会形态的变化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而文明史观有更多样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文明形态,可以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根据地域特点,可以分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根据宗教特点,可以分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国儒家文明等。文明史观强调的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时,就不可能一一照顾到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变迁线索,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体的时间和地域来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即以更广阔的视野,突破国别史、朝代史的界限,才能更好地挖掘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我们把“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为一个专题,其立足点就是把它视为人类近代政治文明的一个进步。在讲述这一制度文明时,涉及英、美、法、德等多个国家,正是这些国家几百年的发展才显示出代议制的特征。,文明史观认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都属于文明的不同剖面,但它们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未存在教条化的谁决定谁的的问题。例如,建国后毛泽东极其强硬的对外政策成为了新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不是单纯由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所能够解释得通的,这需要从毛泽东的个人性格和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文明史观认为应该在历史中寻找对今天仍然起作用的东西。中学历史课程存在的理由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社会,而非进行历史专业教育。例如,我们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完整的古希腊罗马的内容,只强调当中的民主精神和法律精神,因为这是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而且这些精神产品至今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文明史观强调历史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历史的影响。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历史最激动人心的一面倒不是英雄们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传奇故事,而是老百姓的桌上餐、身上服如何静悄悄地改革。例如,隋唐的均田制不只是一项国家政策,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农民有多少田可耕;哥伦布到达美洲不只是他个人的伟业,还影响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文明史观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的综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与各学科联姻成为了大趋势。,全球史观全球史观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全球史观对我们教学和命题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例题(2007年全国文综二)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D)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全球历史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科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它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即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所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今天,人类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播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的确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也是人类所面临的巨大课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全球史观的兴起是为了解释这全新的历史现象而产生的。,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在二轮专题复习中要重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如2007年文综全国卷中第40题对玉米在世界的传播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考查,体现了从物质文明考查全球史观的视角。2008年文综全国卷37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体现了从政治文明交往的角度考查全球史观。宁夏文综卷第35题、海南卷第11题和12题、江苏卷第14题考查了全球史观的知识;,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例如,我们讲郑和下西洋的盛举时,强调明朝国力强盛,而全球史观学者却认为当时印度洋上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海上霸权真空阿拉伯人势力衰落,土耳其人忙于中东事务,欧洲基督教徒尚未称霸,这才给了郑和下西洋千载难逢的机遇。,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4)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5)生态史观,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6)革命史观,2、用新的复习观念贯穿复习过程新课程改革向我们传递了许多新的观念,如“新课程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从新高考命题特点来看,倡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全面、牢固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掌握基础、提高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基于高中新课程的高考历史复习在观念上也关注以下几个个方面。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以“教师为本”的复习课,实际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我认为,高三历史教学要牢固确立“学生为本”、“学生是复习备考的主体”的备考观。面对新高考,历史教学必须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变到“这堂课学生能提高多少”上来;从关注“这道题我布置学生做了没有”转变到“这道题学生能从中悟出多少”上来,使历史复习备考实现从勤奋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以“学生为本”要求我们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应放在导读、导学、导练、导评上。导读,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本上圈、划、注、摘、做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提纲、提炼学习要点等,在做导读设计时可多通过一些提示性设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导学,强调的是教师的释疑解惑,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导练,强调的是教师对训练试题选择的把握和监控,试题应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忌沦为题海战术。导评,关注的是试卷讲评课,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不断提高。,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以本为本”曾长期左右着我们的教、学、考。在“一本教科书”下,死教、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共有四种版本,其史实鳞选、图片择取、观点运用、切入角度、语言陈述等有较大的不同,课程改革推动着高考命题必须超越教材命题。超越教材命题,为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应以课标为依据,以人教版教材为平台,着力整合各种资源,剔除其中远离课标的知识点,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从而搭建一个适合全体学生展开高效历史复习的新舞台。另外,审慎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一般说来,必修内容可以体现在选修部分的命题中,必须适当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我认为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注意整合下列三类资源:资源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资源2: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13,选修3;资源3:2010年和2011年新课程省份高考历史试卷,从“注重强度”到“注重效率”实践证明,单靠延长学生滞留学校的时间、加班加点、加大学生学习强度,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科学备考、注重实效才是取胜之道。如何提高效率?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教材的研究,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二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讲得必要、讲得明白、讲得精彩,“多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三是要加强学生考试技能的培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为此,要求学生做到:其一、要严格按照答题纸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作答,特别是不要超出答题区域;要对应好答案与设问的顺序,以防颠倒错位。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其二,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用史实说话,避免文学化语言。,从“浮于表面”到“细节落实”有的学生,平时说起历史,好像什么都知道,可是考试成绩却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平时学习历史喜欢夸夸其谈,浮于表面,学习不踏实、不落实,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所以,经不起历史考验。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上课不落实0;布置作业不检查0;100-199=0;抓住不落实的内容追究不落实的学生落实。细节决定成败。在此,着重谈谈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最基础的东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础的东西最具有迁移力。历史复习如何落实基础知识?一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去落实,对教材中的考点内容既要理解更要准确记忆;二是通过迁移去落实,借助图片资料、文献资料去深化,通过不断变换学习材料,使学生既有新鲜感,又能提高效率;三是通过训练去落实,围绕着考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答,从而检验学习效果;四是通过联系去落实,即通过联系帮助学生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考点内容予以纵横联系,使学生理清了头绪,减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记忆。,从“闭目塞听”到“关注热点”以往,我们经常以“不变应万变”、“以本为本”的态度对待各种热点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照样能指导学生参加高考。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态度显然是不对的。热点问题是历史命题不可回避的兴奋点,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它能充分体现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寻找热点要注意把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具地说,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就某一热点问题,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怎样规范答题,切忌泛泛而谈、过于空洞抽象。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并设计成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热点问题除了我们平常所讲的“社会热点”,还应包括“学科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结合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当今世界各个方面。关注“学科热点”,要结合学术研究动态、课程改革动态、高考试题研究等方面。关注“学科热点”时要注意:一是学术动态要与历史教学实际适当联系;二是课改动态要与教育法规相结合;三是试题研究要与新课程改革省份高考试题特点相结合。,文科综合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2008年全国文综卷考查的热点问题包括三类:一是时政热点,“藏独”暴乱和民族团结问题是2008年的时事热点,如果直接出题感觉过于直白,全国卷第39题从土尓扈特部回归祖国入手,把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和民族团结都作为考查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漠西蒙古回归祖国的事实,说明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的历史责任。二是周年大事,今年全国卷有两道题涉及周年大事,如选择题第18题考新中国成立问题,明年是建国60周年,所以考查了开国大典这个知识点。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虽然没有直接考改革开放,但却从选官制度的改革这个角度,考查改革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三是长效热点,历史备考每年都会关注长效热点,如近代化、科技发展观、民主进程、统一国家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这些热点在今年考题中也有所反映。,历史教学成绩的好坏,最主要的还是靠课堂教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夯实基础,练好内功。,目标是抓六点:瞄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把准教、学、考的结合点,克服失误点,提高得分点,找准学生自信的激发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六个“基本到位”:1、课堂教学管理基本到位:2、梳理书本知识基本到位:3、分析教材内容基本到位: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本到位:5、掌握解题策略基本到位:6、抓培优转差基本到位:,1、课堂教学管理基本到位:,一是用激情感染学生。二是用诙谐的语言调动学生。三是用眼睛观察学生。,2、梳理书本知识基本到位:,第一:回归学科指导意见,明确“三维目标”,克服“盲人摸象”症状。第二:回归高考说明,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克服“主次不分”症状。第三:回归课本,落实基础知识,克服“舍本求末”症状。第四:回归高考真题,熟悉高考试题特征,克服“恐高症”。第五:回归错题,反思错因,拨乱反正,克服“一错再错”。,3、分析教材内容基本到位:,第一、基本内容题目化。第二、重点内容细致化和前瞻化。第三、难点内容简单化。第四、新旧知识联系经常化。,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本到位:,一是提高学生当堂记忆基础知识的效率;二是提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三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听写、爬黑板,限时练习等是常用的方法。,5、掌握解题策略基本到位:,一是细心审题二是规范答题三是迁移知识四是掌握技巧,6、抓培优转差基本到位,转化差生:第一:平时关心一点第二:过程耐心一点第三:方法灵活一点第四:措施强化一点,培养优生:一、研究高考动态、信息和能力要求,做到辅导的计划性、针对性。二、方法、思维、心理、应试能力的辅导重于知识的辅导。,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四化”复习,通史化复习,将三本必修教材所有内容按古代中国、近现代中国、古代世界、近现代世界模块重新整合。以时段为单元,每单元按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外交五大板块组合进行复习。,七、主要做法,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要做法,“四化”复习,通史化复习,第一讲中华文的的起源先秦文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第二讲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第三讲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族关系)第四讲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文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第五讲中华文明的彷徨明清文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第六讲民国前期的近代化转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思想、阶级关系)第七讲民国后期的近代化历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经济)第八讲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949-1976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第九讲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第十讲古希腊、罗马文明(政治、经济)第十一讲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第十二讲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第十三讲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第十四讲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要做法,“四化”复习,专题化复习,将三本必修教材的专题模块进行有机整合,整合原则:比较性原则、热点化原则、史观化原则、内在联系性原则、小专题原则。,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要做法,“四化”复习,专题化复习,古希腊民主政治(奠基、确立、黄金时代),专题一: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罗马法(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商业,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物质文明与民生问题,农业,手工业,经济政策、思想与民生,专题三: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创立、形成改造新发展活跃),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要做法,“四化”复习,专题化复习,专题四:中国的民主化历程,(反侵略求民主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层面: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专题五: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器物层面:洋务运动、民资的春夏秋冬,思想层面: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专题七:社会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的历程及曲折,专题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苏联模式,中国模式,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马主、毛思、邓理、三代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要做法,“四化”复习,专题化复习,专题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雏形初步形成最终形成)发展(世界经济集团化、全球化),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专题十:20世纪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问题与对策,专题十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专题九: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复兴成熟)和近代四大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要做法,“四化”复习,专题化复习,专题十二: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专题十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要做法,“四化”复习,阶段化复习和解题实效化模拟,阶段化复习,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分期和不同发展特征分期,中外同时期历史组合,以阶段特征统领,每阶段分经济、政治、思想、科技、国际关系、中国六个板块整合三本必修教材,拉线布点,分类归纳。,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要做法,“四化”复习,阶段化复习和解题实效化模拟,阶段化复习,例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时期(14.15世纪18世纪中期)经济:资本的原始积累(商业资本、早期殖民扩张与争夺,资本主义萌芽到工场手工业)政治: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确立)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重商主义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经典力学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与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中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主流思想活跃;闭关锁国;传统科技总结,西学东渐。,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要做法,“四化”复习,阶段化复习和解题实效化模拟,阶段化复习,例工业革命后的中国和世界经济:工业革命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深度和广度发展(英国1832年改革,美国两党制形成发展,法国共和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如德日君主立宪制)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科技:经典力学出现危机、进化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向西方学习与抗争(地主阶级抵抗派、农民阶级),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主要做法,“四化”复习,阶段化复习和解题实效化模拟,解题实效化模拟,1.具备三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2.讲求强化训练的实效性。,3.引导学生规范答题。,4.围绕一些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准备材料。,5.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特点该复习方法的特点:一是比较灵活,根据课标和考纲,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各轮次学习和复习有了明显区别,从技术上避免了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历史基础较好的学生,教材经过重新整合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提高。采用该复习法,特别要注意一个难题,即如何重新整合教材?要进一步打通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将散见于必修教材各专题、各课中的同一朝代或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给予纵横联系,形成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专题;每一单元下设以下内容:建立时序、阶段特征、知识结构、同步训练。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备课量,也对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要紧扣教材,查缺补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联系和复习。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谢谢您耐心的倾听,史观引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了解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整体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史观引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了解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史观引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了解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备考策略,考纲比较,主要做法,史观引领,热点问题,应对策略,主要热点问题,1、巴西首位女总统迪尔玛就职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3、胡锦涛会见英国首相卡梅伦4、联合国首次审议美国人权状况5、青岛海湾大桥和宜万铁路6、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会议7、重庆上海试点房产税8、伦敦奥组委观摩青奥会继续关注青少年文化教育9、乌克兰议会通过不结盟立场决议案放弃加入北约10、做好旗帜文章引领思想潮流11、周年现象,第三部分考点预测,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风俗与此有密切联系。它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都有积极影响。2、着眼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古代制度的创新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史就是讲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如何对政治制度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中共十七大“大部制”体制改革,被普遍认为将是政府改革的一个新起点,新突破口,它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预测政治制度创新和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将是2009年高考的考查重点。,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1、古代农业发展对今天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古代因地制宜地兴修了多种形式的农田水利工程,推动了社会发展。今天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基础设施,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2、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古代手工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高超的冶金技术,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这些辉煌成就其实我们应立足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国力,振兴中华。3、“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国古代虽有“无商不奸”的说法,但没有商业,国民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束缚的结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落后生产关系即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阻碍。5、封建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对今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启示。正确分析以农立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其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反思中国古代统治者重农为什么反而伤农。从命题趋势看,2009年高考有可能将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和相关制度政策与当今比较火的热点“三农”问题,粮食问题相结合进行综合命题。,专题三、古代中国思想和科技文化1、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思想界的变动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而社会思想的发展又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诸子百家思想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3、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都成功地把儒家学说和西方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的典型,这为我们今天正确对待儒家思想提供了借鉴。许多儒家思想家的名言警句,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对新时代“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有着重要价值。4、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势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人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如何区分这种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是一个很好的命题视角。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和文学作品时,应注意发掘其精神内涵,以发挥其在启迪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古代文学、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认识当今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以及地理环境先联系,希腊民主政体的确立就是希腊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能孤立地分析历史现象,要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综合分析。2、对于希腊民主制的认识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贡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最终达到这一基本认识:民主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3、对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可与罗马有共和向帝制转变相联系,与罗马帝国的扩张向联系,理解罗马法是为了维系庞大帝国统治的需要。罗马法中的买卖、借贷、债权、合同契约遗产继承以及伤害赔偿的规定,在日益重视私有财产和人权的今天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4、比较是启发历史思维的钥匙,学习中要注意比较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特色;比较希腊民主制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比较古代希腊民主制与当今民主制(含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联系与区别。依据高考命题“时代性”的原则,政治制度建设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大事。从古今民主政治联系的角度看,本专题在2009年高考中会有一定的体现。预测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创新与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有较强的借鉴作用的,将有可能成为2009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五、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1、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及文艺复兴运动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2、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宣传自由、平等,主张三权分立、人民民主,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理性做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智慧大门。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民主、自由、法制思想对当前我国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启示。3、由于本部分内容有新增加知识,在高考中更容易被关注,因此在2009年的复习中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全神贯注。注意观点的把握和比较,注意纵横联系的灵活性。如以民主政治和人文思想的发展及其关系分析问题,把启蒙运动与中国民主思想萌芽进行比较,结合图文资料联系当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等重大时政热点分析问题等,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角度。,专题六、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值得关注。2、航海家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的精神,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为探险提供了精神动力。学习探险家们勇于开拓进取、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对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3、工业革命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体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说明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成果应用与生产对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启示。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认识,仍有较大的命题空间。5、从专题内综合考查的角度看,应注意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殖民扩张的阶段性特点与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发展程度的关系;从命题角度来看,2009年高考有可能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一脉相承这一角度入手,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延续,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坚持改革开发,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高考可能会结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历程,考查学生对世界市场的认识。,专题七、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各国代议制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原因,与古代、现代史及中国等相联系,通过比较,认识近代欧美代议制的特点、进步性与局限性。2、结合各国的历史及其宪法的制定情况,探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下的不同政治体制模式,如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共和制等,用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把握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之间、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3、从西方和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探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持续发展和繁荣的作用。4、本部分内容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命题的重点区域,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史和不同区域的表现,都需要有清晰的了解,且越来越有现实意义,因此必须重视。随着新课标考试的逐渐成熟,在命题形式上会不断的推陈出新,新情境、新材料、新设问、新角度会不断呈现,在内容上可能倾向于国家间的比较,历史发展演变的比较。还可以结合现实问题,从时政热点切入进行灵活考查。如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法制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的振兴对当前我国统一及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专题八、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1、本专题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贯穿其中的主线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曲折发展历程。复习时应首先把握这条,提纲挈领,掌握各发展阶段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通过对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成败原因,分析经验教训,理解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2、用思辨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对斯大林模式一分为二地认识。通过分析中国与苏联所走的道路,就可以得出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政治和经济建设的认识,体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3、新考纲下角度与传统的思维角度有所不同,更侧重以史为鉴,所以应注意结合中国当前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思考这段历史,如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维护了农民利益,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今天我们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为减轻农民负担而取消农业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专题九、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本专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区域。因为内容的充实性和地位而决定题型比较全面。从近年呈现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在列强侵略中重点考查一些大的事件及影响,对近代中国的民主的民主革命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重大革命活动上。尤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内容为重中之重。2、本专题的主线是以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的巨变为重心,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掌握天平天国、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异同,从而发现民主革命的规律和趋势。3、在将来的高考中务必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重视,这是由国情和政治决定的,因为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园地和素材。因此在复习中,首先要引起足够的思想重视,然后更需要灵活的策略,如何考,考哪些等都是每时每刻要思考的问题。命题中“侵略”与“探索”两大主题可分可合,而题型还是以选择题为主,但和其他内容进行联系综合而形成大的题目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进行能力方面和思想情感的检测会得到加强,新情景、新材料、新设问、新视角等会精彩纷呈,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只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和最基本的知识,一切便迎刃而解。还要注意从现实问题入手,如国民党大陆之行、国共关系缓和对台湾政局影响重大,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成功经验等都大有文章可做。,专题十、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1、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凭借低关税等特权,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日益消弱。今天中国加入WTO后,降低关说是必然的,是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因此中国要寻找应对措施,趋利避害,积极迎接挑战。2、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从根本上说,首先是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然后是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着社会生活领域的结果。近代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正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是东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但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出现明显的区域差别。近代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衣食住行作为社会主义的载体,展现着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图片资料丰富,命题形式更加活泼贴近生活。4、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深刻影响人们社会生活,对今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启示。5、中国近代化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往往把热点问题和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回避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折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命题背景下,近代化就成了命题者比较容易选择的主题了。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不断出现,这符合新课标、新课改、新高考的理念。,专题十一、近现代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要紧扣“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主题。近代中国思想革新的速度极快,各种思想在相互批判与取代的同时,也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时应注意时代性和阶级性,切忌片面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既是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2、注意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1)从发展的阶段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主要呈现出向西方学习的特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教材所述为限),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路线和政策。(2)思想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近代化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就是质的飞跃。(3)思想的发展具有层次性,各阶级思想的具体实践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3、整体认识:2009年高考对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考查形式将出现以问题为中心,选择题专题系列化,主观题情景化的趋势。,专题十二、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联系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把握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是中国社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2、本专题的知识点与当今社会热点联系性较强,易于创设新情景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近几年高考一直比较注重对本专题的考查。备考要引起重视,甚至已考过的知识点,要变换角度,变换题型进行考查。3、“建国初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预计可能会是今后高考的重点区域。,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误,最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鲜明主题便是高考中不变的主题,今后的高考依然会在这一点上下功夫。在题型上预计会有大的拓展,因为内容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可以左右联系、上下延伸。要注意总结和比较,要注意从中提高认识,对党领导进行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充满信心,这些都是考查的重点所在。2、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列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3、联系当时世界经济形势和其他国家的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发展模式,探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加深对我国经济建设政策制定的认识。理解其对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借鉴作用。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20世纪的三次重大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是20世纪世界现代化建设的三种经济模式,是高考中命题的集中区域4、改革是长期热点: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等最先建立经济特区,这种具有首创精神的重要事件易成为命题切入点。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时要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例如:“三农”问题,大多围绕农业问题展开,包括体制变革,生产方式等,注意我国现阶段体制改革的新动向和对外开放的新水平包括现代中国的自主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的比较等。,专题十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本专题知识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热点密切联系,富有极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尤其是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非关系、中印关系都与时事结合密切,预计2009年高考会有涉及。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领域很多。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属于长效热点。其中外交战略的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我国的外交方针和原则,客观上也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3、在学习本专题的内容时,应注意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同时注意相关知识的链接。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领会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提出的外交方针政策,以及他们的外交策略和智慧。同时注意利用多种途径搜集、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4、认识一个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要把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及时政相结合。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事务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专题十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各国纷纷制定自己的科技政策,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夺得先机,占据有利位子。中国总结二战后科技革命机遇错失的因素后,实施“科技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力争站在时代前沿,进行科技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主要成就,尤其带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果,更要特别关注。与古代科技、近代科技相联系,理解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也可以中西对比横向联系,探讨内容、特征、原因和影响。3、科技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科技教育成果,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