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3357632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肠道外营养液配置规范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肠道外营养液的配置规范,1,肠外营养定义:,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从静脉内供给营养作为手术前后及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不经口也不经胃管或胃肠造口。全肠外营养指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totalparenteralnutrtion,TPN)。,2,3,4,一、TPN适应证,胃肠道梗阻,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1,2,3,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5,5,二、TPN禁忌证,.,胃肠道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需急诊手术,不因应用TPN而耽误时间。,1,2,3,4,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6,三、并发症,(一)导管相关并发症(二)代谢性并发症(三)肝胆系统并发症(四)胃肠并发症,7,(一)导管相关并发症,1、机械性并发症:均与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有关。常见的有气胸、血胸、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胸导管损伤、空气或导管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后需拔除导管,治疗并发症,从其他静脉另行置管。,8,(一)导管相关并发症,2、感染性并发症:主要是导管性败血症,是PN时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因穿刺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导管护理不当、营养液细菌污染、导管放置时间过长或患者存有感染病灶引起。发生后应立即拔除导管,作血培养和导管头培养,改用周围静脉营养。若血培养阳性,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预防的措施为严格执行无菌穿刺插管技术、穿刺导管经15cm的皮下隧道引出皮肤、在超净台内配制营养液、使用3L袋以组成全封闭式输液系统、保持导管出口处皮肤干燥、定时每天消毒穿刺导管周围皮肤、避免导管采血或输血、注意更换输液系统时的无菌操作等。,9,(一)导管相关并发症,3、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意外综合征:该并发症主要累及心、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难以解释的严重临床症状。预防的措施有在拔管前注意使患者取仰卧位或垂头仰卧位,当患者有脱水症时应避免拔管,导管拔出时嘱患者屏住呼吸,同时注意夹闭导管腔或用手指压在拔管的皮肤切口上,但要避免过度按压或用力摩擦颈动脉,切口处涂抗生素软膏,并嘱患者静卧30分钟。,10,(二)代谢性并发症,1、糖代谢紊乱:1)高血糖和高渗性昏迷:因快速大量输入葡萄糖所致。预防措施是在输注4h后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如发生高渗性昏迷,应立即停止葡萄糖输入,用低渗盐水(O.45)以950mlh的速度输入以降低血渗透压,同时正规胰岛素以1O20Uh经静脉滴入。在纠正过程中要防止血糖下降太快而导致脑细胞水肿。2)低血糖:突然中止PN液的输入,而血胰岛素仍处于较高水平,就极易发生低血糖,故PN液输入突然中止应视为禁忌。不应利用同一静脉途径输血或输注其他不含糖类液体而停止PN。对有糖代谢异常者,可用等渗葡萄糖液500ml作为过渡,然后完全停用PN。,11,(二)代谢性并发症,2、氨基酸代谢紊乱:以水解蛋白为主要氮源时,易发生高血氨症或氮质血症。目前普遍使用结晶氨基酸液作为氮源,已很少发生;3、脂肪代谢紊乱:接受PN治疗36周以上,若PN液中不含脂肪,则可能发生必需脂肪酸缺乏症。预防的最好方法是每天补充脂肪乳剂,每周至少输注脂肪乳剂2次;,12,(二)代谢性并发症,4、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缺乏:实施PN时,电解质需要量增加,不注意及时补充时极易发生电解质缺乏症,低钾、低磷、低钙和低镁血症均可出现。微量元素最常见的是锌缺乏,其次为铜缺乏和铬缺乏。凡是长期行PN治疗者,应每天补充微量元素。,13,(三)肝胆系统并发症,PN时易引起胆汁淤积性肝功能不全,其原因很多,其中长期能量过高、肠内长期没有含脂肪食物通过是重要原因。可通过调整营养液用量和配方使其纠正。,14,(四)胃肠并发症,长期禁食及使用不含谷氨酰胺PN液,可破坏肠粘膜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肠粘膜上皮绒毛萎缩、变稀,皱折变平,肠壁变薄,影响肠屏障功能,导致肠细菌易位,引起肠源性感染。在PN营养液中加入谷氨酰胺能有明显保护肠道粘膜屏障的作用。,15,四、营养液配制间注意事项,1、在专门无菌配液室内进行,配液前配液室的台、面应紫外线照射60min;2、配液体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3、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加药时要注意各种药物加入顺序,设计最佳操作程序;4、配液完毕后用温水清洗配制台内、外,切断电源。,16,五、营养液配制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2营养液24小时用完,不用时放入4冰箱保存。3已打开的单瓶营养液未使用完毕,应弃去。如:脂肪乳,氨基酸。4为减少光敏感性维生素的降解,在储存和输注过程中,要注意避光。5有条件的话,选用多层的营养袋。,17,营养液配制注意事项,6为最大程度的减少维生素C及其他还原性维生素的氧化反应,在配制完成以后,要排尽营养袋中残存的空气。7在加入脂肪乳之前要仔细观察营养液中是否已产生沉淀或浑浊现象。8已破乳的肠外营养液严禁使用。,18,营养液配制注意事项,9氨基酸,脂肪乳单独使用时,注意输注速度。由慢点开始,维持速度35-50滴/分。正确的混合配置顺序:一般来说,应该在先加入磷酸根,混合顺序的末尾加入碳酸根。钙在混合顺序的末尾加入,能减少沉淀产生的几率。另外,氯化钙比葡萄糖酸钙较易产生沉淀;有机磷制剂如甘油磷酸比磷酸根的无机盐类易产生沉淀。为避免磷酸氢钙沉淀的生成,选用钙制剂最好选用葡萄糖酸钙;选用磷制剂,也最好选用有机磷制剂。钙剂和磷酸盐应分别加入不同的溶液内稀释,以免发生磷酸钙沉淀,在加入氨基酸和葡萄糖混合液后,检查有无沉淀生成,如确认没有沉淀再加脂肪乳液体。而且混合液中不能加入其他药物,除非已有资料报道或验证过。,19,六、营养液配制顺序,1、将微量元素和电解质制剂分别加入氨基酸液及葡萄糖液内。2、将水溶性维生素、磷酸盐制剂加入葡萄糖液内。3、用脂溶性维生素乳剂稀释水溶性维生素后,再加入脂肪乳内。4、将配制好的氨基酸溶剂及配置好的葡萄糖溶液同时混入营养袋内,并用肉眼检查液体有无沉淀。,20,营养液配制顺序,5、将配制好的脂肪乳加入已装有氨基酸液及葡萄糖的营养袋内。6、将配制好的溶液轻轻摇匀。7、注意钙和磷不能加入同一配置溶液内,且最后的混合顺序为先磷后钙,保证两者都充分的稀释后最后相互接触。8、维生素C的量一般在1-2g适宜,保证每升溶液中配置的维生素C不超过2g。,21,22,七、营养液输注顺序,1、导管皮肤入口处伤口每天换药1次,检查局部有无红、肿、热、压痛及渗出等炎症感染征象。检查留置导管体外段的长度,以早期发现有无导管脱出;2、营养输液时应勤作巡视,及时调节好输液速度,使营养液能恒速输入;3、输液管道每天更换,更换输液管时要夹闭静脉导管,防止空气进入管内;4、输注营养液的中心静脉导管不应作抽血、输血、临时给药及测量中心静脉压等其他用途;5、经周围静脉作肠外营养治疗时,宜选用较粗血管,每天更换使用不同的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23,八、常规监测指标,1、记录出入量:准确记录每天液体的出入量;2、观察生命体征:注意观察体温、脉率及呼吸的变化,并作记录;3、尿糖和血糖:尿糖每天测定24次。血糖在开始使用肠外营养治疗前3d,应每天测1次,待测定值稳定后可改为1周12次;4、血清电解质浓度:包括血清钾、钠、氯、钙、镁、磷浓度。在开始使用肠外营养治疗前3d,应每天测1次,待测定值稳定后可改为1周12次;5、血液常规检查:每周查12次。如怀疑并有感染时,应随时急查血细胞计数和分类;6、肝、肾功能和血清蛋白质浓度:每周查12次;7、血脂浓度:每周或每2周查1次。,24,九、特殊监测指标,1、血清渗透压:疑有血液高渗情况,应及时用冰点渗透测定仪测血清渗透压,无渗透压测定仪,可按下列公式估算。血清渗透压(mmolL)=2血清钠(mmolL)+血清钾(mmolL)+血糖(mmolL)+血清尿素氮(mmolL);2、24h尿钠、尿钾定量:危重患者有明显钠、钾代谢紊乱时,需每天测定1次24h尿钠和尿钾的排出总量。应注意留尿样是将24h尿混匀后,再留取尿样lOml送检;3、胆囊B型超声波检查:接受PN治疗超过2周的患者,宜每12周用B型超声波探测胆囊容积、胆汁稠度等情况,结合肝功能检查结果综合评定肝胆系统是否受损和有无淤胆的情况。,25,十、养监测指标,1、体重:体重改变可直接反映成人的营养状况,可每周测量12次;2、人体测量:测量上臂围,即测量上臂中点周径,可反映全身骨骼肌蛋白含量的变化,测量三头肌皮褶厚度,可反映全身脂肪储量变化,每周测定1次;3、氮平衡:可每天测算,并计算某段连续时间内累积氮平衡量;4、肌酐身高指数:收集患者24h尿液,测定肌酐排出量,除以理想肌酐值,可求出数值。如小于0.8提示有营养不良。可每2周测定1次;5、血清氨基酸谱分析:可每周测定1次,以指导调整肠外营养配方;6、血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浓度:怀疑患者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时可作测定;7、尿3-甲基组氨酸含量:尿中3一甲基组氨酸含量能反映肌肉蛋白质的分解程度,其排出量增加是蛋白分解代谢加重的可靠指标。可动态观察患者尿中3-甲基组氨酸含量的变化。,26,TPN组成,27,28,29,30,谢谢,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