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猫》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51913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猫》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猫》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猫》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6课猫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猫2课时动物笑谈1课时狼2课时1.主题延伸第五单元的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2.授课技巧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 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猫既有对猫的细致描绘,也有对猫的亡失的悲哀。学习本课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同时要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和技巧。动物笑谈属于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本课的学习,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即幽默诙谐风趣,并且通过精彩语句的赏析领会人物形象及作者作为科学工作者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狼是蒲松龄的一篇文言文小说,学习时应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6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品味重点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快速默读,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反复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实践。教学重点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品味重点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同情、怜爱弱小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处事原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文本导入):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被许多人喜爱的动物。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导入二(情景导入):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动物。作者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1.作者简介 (多媒体出示)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2.积累字词(1)注音相称(chn)郁闷(y)一缕(l)污涩(s) 怂恿(sng yng)婢女(b)蜷伏(qun)惩戒(chn)怅然(chng)(2)解释词语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蜷伏:弯着身体卧着。悲楚:悲哀痛苦。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妄下断语:乱说断定的话。逞能:显示自己能干。恍惚:不清楚、不分明,多形容记忆、听觉、视觉。一尘不染:形容东西的洁净和行为的清白。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秩序井然:指有条不紊,做事有序,不杂乱。井然,有条理的样子。(一)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2.跳读课文,完成表格。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外形性情地位结局【交流点拨】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结局死亡亡失死亡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深层探究1.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交流点拨】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交流点拨】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3.“我”的判断是否正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不正确;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4.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交流点拨】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5.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交流点拨】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游;对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第二课时听写生字词。(一)深层探究 1.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交流点拨】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交流点拨】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了猫的死亡。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凭主观臆断。3.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交流点拨】知错就改同情弱者严于自省勇于自责(二)品析语言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交流点拨】(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小猫外貌的可爱。)(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滚来滚去”这一动词很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3)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轻捷、活泼。)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透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写法探究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交流点拨】1.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所有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2.鲜明的对比。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其身份和地位。【交流点拨】(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您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猫郑振铎猫:生命之美命运之美人:养猫之乐失猫之痛悟:立意之高启示之深(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