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3 浙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51068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3 浙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3 浙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3 浙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声源的涵义。2、通过观察、实验、电脑模拟演示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与水波进行对比,将声波这种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声波以及声波的应用。4、让学生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同时还要求了解声速与温度的关系。(二)技能目标1、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 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 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用因特网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三)情感目标1、 在本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2、 增强学生学好科学的自信心。3、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及探究成功后的自豪。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是传声的物质。虽然学生在小学常识课中已学过声音的初步知识,但本节课要在小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宽与加深。本节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于课本中介绍的抽气实验,一般学校都不一定有这套设备,或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用电脑模拟了这个抽气实验,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抽气过程中声音由强到弱的过程,基本可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空气。然后用学生敲桌面用耳听实验、讲解贝多芬的小故事、电子捕鱼让学生知道声音一样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由于声音是一个用语言不好描述的科学现象,本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已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本课借助现代化媒体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声音的概念从感性材料的积累中逐步抽象出来,并能初步运用声音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常见声现象。针对他们好奇心强、接收新鲜事物快的特点,给学生介绍上网查询声学相关科学知识的方法,也比较符合现代科学课堂教学的要求。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一)重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步深入,让学生的认识水平自然而然地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本课运用多媒体摸拟了大量的声音实例,结合课堂小实验和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弄清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理论。(二)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省去大量用于描述声音和板书的时间,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让学生主动地感知和讨论。如采用敲一敲、听一听、想一想、议一议,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发言、主动学习的空间舞台,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由地想象。(三)将思想教育自然地渗透在教学中。教学中通过对固体可以传声的介绍,让住楼房的同学在中午和晚上别人休息时,不要敲击地板以防干扰别人休息;通过介绍贝多芬晚年用牙咬住硬棒抵在钢琴盖板顶上“听”音乐,让学生学习贝多芬不畏挫折,终生追求艺术的精神。(四)巧妙结合生活实际,促进问题解决。如让学生讨论我们是怎样听到别人说话的声音的?为什么用音乐可以捕鱼?我们岸边大声说话水中的鱼却能被吓跑?当我们在火车站等车时,有人扒在铁轨上用耳听就可感知火车离我们的远近?这些都是有意识的将声音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活动设计思路和多媒体应用分析设想:如果世界没有了声音,将会是怎样的状况?讲述:声音与人类生活、动物生存的密切关系。设问: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以设想和讨论的方法(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动画演示音响设备演奏音乐、闪电雷鸣、老鹰捉鼠和蝙蝠声波定位,让学生感知声音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4.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声音的发生画面显示音响设备和收录机并播放简短音乐。提问:音响和收录机的声音是从哪发出来的呢?课堂实验:(1)用收录机播放音乐,请一个同学用手触摸收录机的喇叭,说出感觉。(2)用薄纸剪成小人状,放在小提琴弦上,弹拔小提琴弦,观察“小人”的运动状态。(3)在大鼓上放小东西,敲击大鼓,观察小东西的运动情况并用手摸鼓膜。提问:通过上述事例,归纳出发声物体有何特点。多媒体画面演示振动实例,把实验演示学生看不清楚的地方展示给每一个同学,从而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回答后画面显示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出几个声源振动发声的例子。学生列举后,画面显示几个声源实例,并单击让它们发出声音。讲解:什么是声源,要特别强调是“正在发声”这四个字,并指出许多物体(固、液、气体)都可以是声源。媒体板书: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设问:二、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观察画面,听音乐,然后提出问题。不管学生回答的对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积极发言也是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实验是任何媒体不可代替的,但实验的可观察性却没有用多媒体摸拟展示效果好,所以做实验前后用多媒体介绍实验和再现实验现象可让前后排每一个同学都能看到听到。学生仔细的观察,对现象做出分析归纳,并回答问题。“发声物体是不停振动的。”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从一系列的实验现象中探求科学规律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点击画面可马上发声,让学生体会“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的含义。形成概念,并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中,加深概念理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维。设问: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在月球上能对话吗?演示:完成课本中的钟罩抽气听音实验(无条件可采用其它实现代替)多媒体摸拟演示:让学生看到、听到实验全过程。完成书中的三个问题板书: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讨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吗?课堂小实验:让学生将机械手表放在课桌一端,耳朵紧贴桌面,试试是否能听到手表的走动声音。土电话的制作并演示.小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设问: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演示实验(1)水面波(2)录音机前烛焰的跳动多媒体画面演示:讲解:对比水波的形成,说明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多媒体说明():画面显示水波形成(横波模拟)、火车站台和贝多芬画面(点击画面可有详细介绍及图片)。(2)介绍音乐捕鱼,判断火车来没来的方法。(3)根据画面介绍贝多芬用硬棒听音乐的故事。设问:三、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呢?讨论:声音和光哪一个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演示模拟雷电的动画:启发:闪电时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看听雷声?讲解:声速的概念。媒体显示文字信息:声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速度是340米每秒。介绍声音在几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指出声音大小与温度关系。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从日常现象、实验中得出结论。本抽气实验是个设备难找且实验效果差的实验,让电脑模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让学生逼真感到声音由强到弱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让学生亲自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介绍贝多芬的故事,让学生学习贝金芬追求艺术的精神。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能直观的观察到声音的传播过程。用多媒体摸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纵波),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形象。有助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回忆和思维。通过摸拟演示,再现雷电的场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闪电的速度确实比声音快。通过大屏幕展示文字信息,省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并且清楚美观。反馈练习:1、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声源的方法是:()A、看它能否发声B、看它是否正在发声2、正在发声的鼓,要想让鼓声产即停止应该:()A、停止敲打B、迅速用手摸鼓面3、声音能在其中传播的物质是:()A、氧气B、真空C、酒精D、岩石4、声音在常温下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A、 3108米秒B、340千米秒C、340米秒5、百米赛跑时,计时员计时的依据是:()A、从听到发令枪声后计时B、从看到发令枪发光冒烟时开始计时。这几个题目都是简单的概念题,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强化学生的记忆。练习采用多媒体课堂提问的方式,当学生选错时,给出“再想一想”的语音提示,直到学生选中正确的答案,给予表扬的话,从而确立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课堂小结:一、 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二、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声波:由于声源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而形成的传递声音的波动。三、 声音传播的有多快?声音在常温下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让学生有“钻进去、跳出来”的感觉,从而加快知识“内化”的过程。把本节教学内容再系统地讲解、显示一遍,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体系。布置作业:书后作业题被展示出来,并配以演示动画,教师可适当给予启发性透导。适当的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可以起到巩固和加深理解课本所学知识的作用。网络导航:现在已进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学科教师让学生有目的的上网浏览信息,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获取Internet网络丰富的科学 信息资源的能力。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去上网大多去打游戏和聊天,所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比一味的禁止学生上网效果要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