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故乡教案1浙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50660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故乡教案1浙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故乡教案1浙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故乡教案1浙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故乡教案1浙教版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54-68页。故乡叙述了“我”重回别过二十余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建构了回忆中的、现实的、理想的三个“故乡”,表达了“我”对未来希望的朦胧追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创作背景,梳理总结已学的鲁迅作品。2学习小说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艺术特色。3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能够运用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4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5把握作品中对比描写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梳理小说的叙述线索,明确小说的故事情节。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通过朗读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3通过对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品读人物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分析闰土的形象。4提供资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体会“我”重回故乡所见所思时的悲凉感受,能够领悟作者对理想故乡的向往与追求。2学生懂得闰土悲剧的深沉和忧郁,进而思考产生这一悲剧的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分析闰土、杨二嫂、“我”等人物形象,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2学习文中几组对照描写,把握对比的写作方法。3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难点1理解文章最后的议论语句,探讨小说的主题。2领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教学突破1抓住对比这一写作手法,主要分析故乡的变化和故乡人的变化,兼及其他。尤其要抓住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再究其根源。2由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入作品主题的探讨,把握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课时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查阅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有关资料,以及了解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状况,翻读已经学过的鲁迅作品。2第二、三课时前,准备有关小说主题的资料。学生准备1第一课时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预习文章,通读全文,总体感受。查阅有关资料,对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形成感性认识。2第二、三课时前,可以尝试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故乡景象、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同学间互相探讨交流。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翻读已学过的鲁迅作品,与故乡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1结合鲁迅作品的介绍,导入新课。2训练学生整体阅读文章。3朗读教学。4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活动1结合学过的鲁迅作品和课前查阅的资料,进入新课的学习。2总体感知文章,把握叙述的顺序和线索。3认真朗读文章景物描写,体会其中传达的情感。4结合文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一、结合鲁迅作品,导入新课(约 分钟)二、设置问题,梳理小说情节线索(约 分钟)三、朗读教学,体会故乡景色的变化(约 分钟)教学步骤(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1复述,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进入本课。2分析杨二嫂形象,指导品读人物的方法。3指导应用品读人物的方法,分析闰土形象。4朗读教学,学习对比写作手法。学生活动1复述小说主要情节,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2分析杨二嫂形象,学习品读人物的方法。3应用品读人物的方法,分析闰土形象。4在朗读中体会对比写作手法的作用。一、分析杨二嫂形象,指导学生品读人物的方法(约 分钟)二、应用品读人物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闰土形象(约 分钟)三、体会小说对比的写作手法(约 分钟)教学步骤(第3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1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我”回乡心情的变化。2从情感入手,领会最后的议论语句。3提供资料,研讨小说主题。4解决学生疑问。学生活动1继续学习本课,结合课文理解“我”回乡心情的变化。2沿着“我”的心情变化,领会议论语句的内涵。3探究学习,就小说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4自由发言,积极探讨。一、结合文章,体会“我”回乡心情的变化(约 分钟)二、分析最后议论语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约 分钟)三、组织对小说主题进行探究学习(约 分钟)本课总结这篇作品具有“悠长的忧,悠长的美”,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主题、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应懂得:欣赏小说,关键是了解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既要使学生懂得作品的基本内涵,又要保护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板书设计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这篇作品的主题具有多种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在形象的对照中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层层揭示出作品的主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即可。这是文章教学的关键和突破点,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以及懂得分析人物各种行为表现的深层原因的途径,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迁移运用。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阴晦( ) 五行( ) 潮汛( ) 愕( )然 髀( )嗤( )笑 瑟( )索 黛( ) 恣( ) 睢( )答案与提示:hu xng xn b ch s di z su2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填写下面的表格。答案与提示:3请描述“我”回乡的心情变化历程。答案与提示:回故乡:想念、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欲说无言、忧郁忆闰土:高兴、佩服、兴奋、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愕然、惶恐、困窘见闰土:初时兴奋,转而震惊、悲哀离故乡:惘然、气闷、愁闷中带希望。个性练习设计1描写一处你故乡的景色。答案与提示:由读及写,结合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完成,让学生从中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课文中写道,杨二嫂发现灰堆中埋有十多个碗碟,议论之后,定说是闰土埋着的,好在运灰时一起运回家。请大家讨论一下,碗碟是不是闰土埋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一笔?答案与提示:组织学生讨论,训练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注意把握以下两点:“又提起闰土”,但借着杨二嫂的口说出,“我”和母亲都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提起闰土”,实写的却是杨二嫂。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3课文在“我”回故乡的路上插入对少年时的回忆,用的是插叙的写法,如果小说用顺序的写法,先叙少年时的生活,然后再叙“我”这次回乡的过程,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答案与提示:用插叙的写法就把少年“我”和少年闰土的关系组织在“我”现在回乡的时间过程中,使小说给人一个完整、统一的感觉。如果用顺序的写法,小说在时间上就被截成了不相连接的两段,在感觉上小说就不是一个统一体了。4我们已经学过的鲁迅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等,结合这些文章,查阅有关资料,尝试写一篇以我眼中的鲁迅为题的文学随笔。教学探讨与反思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指导思想,教师教学中通过文章的教学,不仅应指导学生理解本篇作品的主题内涵、人物形象等,还应使学生学会品读人物的方法,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另外,小说教学首先是要唤起学生对作品情感上的认同、共鸣,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氛围。补充资料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转而进行文艺创作。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他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一生创作颇丰,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等各种文学样式都有作品问世,且成就极高,现有鲁迅全集出版。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一面旗帜,极具号召力和凝聚力,是青年精神上的导师,也是一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