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344260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威尼斯商人(节选)知识与技能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2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情况。过程与方法1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2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的重视友情、鲍西娅的见义勇为。重点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复述法、表演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2课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他们是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夏洛克吝啬的表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威尼斯商人去寻求答案。 莎士比亚(15641616年),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1584年后他到伦敦谋生,先后在剧场充当杂役、马夫、演员、导演和“环球剧院”的股东。他一生写了两部长诗、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十六个剧本(包括十一部悲剧、九部历史剧、十六部喜剧和传奇剧),其中著名剧作有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他的戏剧反映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过程,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他在创作中运用了全新的创作方法。马克思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提出艺术创作要“莎士比亚化”。所谓“莎士比亚化”,是要求真实地和正确地反映出时代的脉搏,要求情节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画面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练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深远。 1.背景知识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之一,大约写于15961597年,是莎士比亚从写作喜剧转向写作悲剧的承前启后的代表作,是一出具有悲剧因素的出色喜剧。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当政的繁荣昌盛时期,尤其在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海外贸易也盛极一时。当时人们对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有好感,对国内的高利贷者却极端厌恶、痛恨。这部戏剧明显地体现出莎士比亚的爱憎情感。2戏剧基础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也就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作品共同的要求,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而,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1.教师播放课文节选部分的录音。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找出这场戏剧中涉及的人物。 这场戏剧中所涉及的人物有:夏洛克、安东尼奥、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萨莱尼奥公爵、鲍西娅、尼莉莎。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课文节选部分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哪些人物? 应该是安东尼奥、鲍西娅和夏洛克。 (2)人物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安东尼奥夏洛克(借钱、契约、一磅肉 鲍西娅巴萨尼奥(夫妻关系) 尼莉莎葛莱西安诺(夫妻关系) 尼莉莎是鲍西娅的侍女 1.矛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矛盾围绕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进行。 2.这矛盾是如何层层进展,进而达到高潮的? 这场戏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前后两半。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他执意报复,一定要按约处罚;后半场是鲍西娅的戏,她智挫夏洛克,最后取得胜利。高潮是第二阶段鲍西娅和夏洛克之间的交锋。 3.复述故事的情节。 剧情冲突的焦点是围绕“一磅肉”进行的。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夏洛克上场前,公爵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要有一场激烈的冲突。这一段对话,也从侧面描写了夏洛克自私、阴险、残暴的性格特点。 夏洛克一上场,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相继对他规劝、许愿、甚至谩骂,却招来了夏洛克的讥讽、挖苦,而坚持要“照约处罚”,而且当场磨刀,准备动手,显示了夏洛克在法庭对质中的咄咄逼人之势和稳操胜券的得意之情,也表明了夏洛克不顾舆论和羞耻,孤注一掷,将冲突引向非丧人一命不可的高潮。 就在戏剧冲突发展到不可开交之时,鲍西娅上场,剧情有了转折。她智慧超群,发现了条约的漏洞,胸有成竹,用以逸待劳、欲擒故纵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将夏洛克引向陷阱。她先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微变通一下”的要求,接着又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了不答应三倍还钱的态度,再之后,则让夏洛克去请一位外科医生来替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夏洛克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陷入“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公民的犯罪境地。 正当夏洛克神气活现、得意忘形之时,安东尼奥义无反顾地向巴萨尼奥告别,其他人也都陷于绝望时,鲍西娅抓住了“割肉不许流血”,割一磅肉不能相差“一丝一毫”这两条件。使夏洛克陷于被动,把法律的惩罚统统加到了他身上。虽然公爵饶恕了他的死罪,但他得到了失去财产的处罚。在这一回合中,葛莱西安诺不断重复夏洛克赞扬鲍西娅是“但尼尔再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法官”“一个公平正直的法官”的话,这既是对鲍西娅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也是对夏洛克的有力嘲讽,这正体现了喜剧所要表现的效果。 4.学生分组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这场戏中,夏洛克给人的印象最深,和阿巴贡、葛朗台一样成了世界文学作品最最有名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本是一位贪婪、吝啬、爱财如命的高利贷者,在一磅肉的诉讼中,他凶相毕露,杀气腾腾,连威尼斯最高长官也敢于句句顶辩,毫不退让,成了一个残忍、固执、冷酷无情的复仇者。为了消灭对手,为了今后更大的利益,连视为生命的钱都可放弃,因此,他在法庭上的固执和残忍,实际上正是他唯利是图的本性表现。但是,夏洛克又有其偏狭、愚蠢的一面。在鲍西娅面前,他利令智昏,一步一步地走向失败,却自以为即将得逞,于是他对鲍西娅百般奉承,五次颂扬。当他失败后,金钱又立即成了追求的主要目标,捞不到三倍赔款,收回本钱也行,而当他财产被宣布充公,他则哀叹道:“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去吧”,“你们夺去了我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充分暴露了其嗜钱如命的本性。 鲍西娅、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一组人物,是作者极力赞颂的。安东尼奥这个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他借钱给人从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贷者夏洛克的仇恨。安东尼奥甘愿冒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钱帮助自己的朋友巴萨尼奥。他即将受到可怕的刑罚,却始终“默认”“迎受”,继而要求“爽爽快快”地就刑,为了友谊“从容就死”,“死而无怨”。巴萨尼奥为了救自己的朋友,甘愿丧失自己的一切。鲍西娅更是祟尚正义,注重友情,她得知安东尼奥将遭厄运,立即全力以赴设法营救,尤其是她的超群出众的才智在这场中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一大群贵族男子都束手无策时,她挺身而出,略施小计,便巧妙地击败了夏洛克,使矛盾迎刃而解。 夏洛克:贪婪、吝啬、残忍、固执、冷酷无情。 鲍西娅:博学细心、精明能干、足智多谋、落落大方。 安东尼奥:慷慨助人、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面对尖锐的斗争形势不能斗争、不会斗争,表现出其软弱、妥协的一面。 巴萨尼奥:见义勇为、重情重义,但不懂得斗争策略,表现得较软弱。 上节课,我们大体了解了剧本的剧情,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讨剧本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1.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人物性格,感受戏剧冲突。 2.引起戏剧冲突的关键是什么?这一冲突是如何展开的? 这场戏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冲突。开端便剑拔弩张。公爵试图规劝夏洛克这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放弃一种处罚。然而,他得到的回答却是“我喜欢这样”。对公爵的规劝,夏洛克理直气壮,对基督教进行了深刻、淋漓尽致的批判与揭露。巴萨尼奥的劝说和怒斥也无济于事。主动权在夏洛克手里。 3.夏洛克是否像公爵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 在这场戏的开头,公爵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说他“一味固执,不肯作让步”,这交代了夏洛克的性格特点及其在这次诉讼中的态度。 夏洛克本是一个贪婪、吝啬、爱财如命的高利贷者。因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受到损害,而不惜金钱、不顾一切置对方于死地,在这场法庭诉讼中表现为一个偏执、阴险、冷酷、残忍的复仇者。公爵劝他“放弃这一种处罚”,他表示“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的态度和“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巴萨尼奥提出加倍偿还借款的条件,劝他改变主意,他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公爵希望他能有“慈悲之心”,他强调这一磅肉“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并使劲儿磨刀,准备动手割肉。葛莱西安诺怒骂夏洛克,他反唇相讥,寸步不让。这些都表明他的极端凶残。但是夏洛克又有其偏狭、愚蠢和不堪一击的一面。在鲍西娅面前,他利令智昏,一步一步走向失败,却以为即将得逞,对鲍西娅大加颂扬,百般奉承。最后在鲍西娅的追击之下,他一败涂地,无可奈何,陷于绝望和痛苦之中。 4.夏洛克既然唯利是图、凶残冷酷,为什么置双倍的偿还于不顾,而偏执于一块“腐烂的臭肉”呢?如何理解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 夏洛克的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也不曾给予他多少宽宥。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是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待金钱和人情的态度截然相反。夏洛克属于高利贷资本商人,重利盘剥,损人利己;安东尼奥属于新兴资产阶级商人,慷慨仁厚,重义轻利。他们的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利益冲突,但其中也杂有民族、宗教矛盾,反映了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的矛盾以及对犹太人的民族、宗教偏见。所以对于夏洛克,我们既鄙夷他的贪婪狠毒,憎恨他的残酷,又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5.剧中鲍西娅的出场起到了什么作用? 鲍西娅假扮法官上场,前面的冲突暂时得以缓解。她也力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可夏洛克不答应,并强调法律的铁面无私,主动权还在夏洛克手里。故事到此陷入僵局,鲍西娅欲擒故纵,夏洛克以为得计,“屠刀”高高举起。这时,作者通过巴萨尼奥之口展示了鲍西娅的赢得主动。“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利变更既成的法律”她以维护法律的尊严为进攻之矛,主动权在悄悄易主。 6.怎样认识这场戏的喜剧性? 这场戏的情节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大开大合,紧张曲折,很有喜剧性。特别是鲍西娅出场后,抓住契约中的破绽制服了夏洛克,步步生险,波澜迭起,让人称绝。 剧中巧用夸张。借款到期不还,居然有人提出以割肉为赔偿;提出之后,居然有人答应;这样的官司,法庭居然慎重考虑;而最后又因借约未曾注明出血字样,而竟被全部推翻。似此情节,形同儿戏,确实让人难以相信,莎翁写起来却得心应手,让人称奇。 剧中巧用穿插。鲍西娅与尼莉莎女扮男装和丈夫同时出庭,丈夫却不明真相。巴萨尼奥激情表白,愿意献出生命、妻子以及整个世界来救出安东尼奥,鲍西娅一句幽默的答话增添了喜剧气氛:“尊夫人要是就在这儿听见您说这样话,恐怕不见得会感谢您吧。”葛莱西安诺希望妻子马上归天并求告上帝,尼莉莎一句诙谐对白“幸亏尊驾在她的背后说这样的话,否则府上一定要吵得鸡犬不宁了”缓和了现场的紧张气氛。剧中巧用对比。有仁慈与残忍、友谊与仇恨、复仇与报应、宽容与凶残、善良与邪恶的尖锐对立,借此寄托作者关于仁爱、友谊、爱情、财富等的人文主义理想。 剧中运用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表达技巧,使剧情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7.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是怎样解决的? 夏洛克夸赞了鲍西娅,却是在把自己引到死胡同,主动权完全交给了鲍西娅。情节发展到高潮,陡然一转,夏洛克走进了他自己建造的坟墓。 8.剧本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威尼斯法庭审理夏洛克诉讼的场面,揭露了高利贷者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丑恶嘴脸,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虚伪的本质,赞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鲍西娅一举击败夏洛克的勇气和智谋。 9.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读后请说明你所朗读的段落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如巴萨尼奥与夏洛克的对白诙谐幽默。还有安东尼奥的话,运用一系列比喻(大海的怒涛、豺狼、松柏)强调夏洛克的残忍无法改变,给人一种生动形象、华美流畅、富有诗意的艺术美;鲍西娅关于慈悲的表述,精辟、深刻、动情,直接表达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葛莱西安诺借用夏洛克的话称赞鲍西娅,也是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这得益于戏剧性的反复。 10.教师总结:莎士比亚的语言是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精练优美、富有诗意。研究英国文学的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英语的“魔术师”“大胆的创新者”,他“如饥似渴地用刚从说话人口上热腾腾地摘来的各种新鲜词汇和形象”,同时他本人也大胆创造新的表现方式,在他的剧作中,妙言佳句比比皆是。品味莎剧语言,犹如品味琼浆玉液,让人沉醉,使人入迷。 课文是剧本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全剧共五幕),是全剧的高潮,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倘蒙延纳,必能不辱使命。敬祈钧裁。”):主要写夏洛克。这部分以夏洛克出场为界又可分两层:前一层通过公爵与安东尼奥的对话,侧面显示了夏洛克的冷酷、凶残的态度;后一层夏洛克登场,他坚持从还债失期人安东尼奥身上割肉,众人劝说、许愿,甚至谩骂,也不能使他改变,从而突出他的阴险、贪婪本质。这时冲突也愈趋激烈。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鲍西娅。她假扮律师登场,使冲突解决有了转机。她欲擒故纵,引发夏洛克坠入故意谋害公民的法网,夏洛克转为被动,受到惩罚。本剧通过写安东尼奥与夏洛克有关“割一磅肉”的矛盾冲突及鲍西娅机智地解决这个矛盾冲突的过程,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夏洛克是一个集贪婪、奸诈、残忍于一身的高利贷者;而鲍西娅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女性,自信、富有同情心、才华横溢。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褒贬,表达了崇尚正义、仁爱和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 (1)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场戏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场法庭审判中,每个人都投入激烈的辩论,都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参加斗争,从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夏洛克的贪婪残忍,鲍西娅的聪明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精神,都写得栩栩如生。即使是次要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如稳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莱西安诺,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丰富生动的个性化语言。 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是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精练优美、富有诗意。在“法庭审判”这场戏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例如,夏洛克在上场之后,他一张嘴同时对付好几个人,能言善辩,或用逻辑推理而无懈可击,或用反问加强语气,或用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或用生动的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词锋逼人,不可一世。鲍西娅上场后,他认为形势有利于自己,就满口阿谀逢迎之词。判决之后,则痛苦不堪,哀怨悲叹。其他人物的语言也各有特色,如公爵的委婉耐心,鲍西娅的周密稳健,葛莱西安诺的暴躁怒骂和开心取笑等等。劝导拒绝变通拒绝还款鲍西娅夏洛克(稳操胜券、得意洋洋)安东尼奥磨刀霍霍(对话)夏洛克出场占了上风公爵(众人奉劝)得意洋洋只割一磅肉不流一滴血不差一分毫(置夏洛克于绝境) 戏剧作品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戏剧作品欣赏,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能把戏剧作品简单处理成戏剧知识的实例、把作品教学处理成文学基本常识的教学。而应该在欣赏之中渗透有关戏剧知识。 塑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依靠合适的教学材料,更要依靠合理的教学设计,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后者能够极大地发挥前者的教学价值。要大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上寻求突破,“梦想剧场”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它立足于教学材料本身的特性。这样的方式方法应该有更多的探索和突破。14变脸(节选)知识与技能1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2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重点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反映的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演读法、讨论法、美点寻踪法。多媒体课件。2课时1播放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舞节目变脸。2导言:同学们看到的这个节目,就是由艺校的20个姑娘表演的,她们精彩的变脸让观众大饱眼福。不知同学们知不知道,川剧变脸绝技,是一代又一代川剧艺人在舞台表演中不断地摸索、创造出来的,是300多年来历代川剧艺人呕心沥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有关川剧的变脸艺术的。很凑巧的是课文名也叫“变脸”,它是由我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魏明伦创作的川剧代表剧目。 魏明伦,1941年生。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川剧 川剧是中国戏剧中的一个古老剧种,有着300多年悠久历史,它融昆腔、空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为一体,其中高腔的帮打、唱最具地方特色。川剧剧目丰富,尤以清新优美的文学性见长。川剧的表演艺术生动细腻,别致传神,诙谐机趣,舞台形象典雅、优美、传神,生活气息浓郁。神奇绝妙的变脸、吐火、踢慧眼等特技令人赞叹。川剧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生: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生: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3.学生细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在书页的空白处作简单点评。 生: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 生:水上漂、狗娃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 生:戏曲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富有情味。 生:刻画人物手法高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颇为成功。 教师总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横看成岭侧成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家的发言很精彩,涉及到情节、形象、语言、手法等诸多方面,美不胜收。让我们慢慢欣赏,尽情品味吧。 1.教师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 剧中首先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水上漂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自得,对“孙儿”倍加疼爱。狗娃则乖巧伶俐,很讨老人喜欢,二人其乐融融。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还交代了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 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剧情急转直下。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发生了尖锐冲突,剧情达到高潮。 水上漂忍痛抛弃狗娃,狗娃落入水中,水上漂救起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在经历了这一番惊险之后,剧情终于有了结局。 2.剧本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 3.水上漂变脸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吗?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国旧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变脸的原因不是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4.找出人物“变脸”,了解“变脸”细节。 (1)“水上漂”有哪几次“变脸”? 欢喜愤怒悲伤 (2)“水上漂”的“变脸”引起了“狗娃”的哪些“变脸”? 高兴担忧哭诉 教师总结:剧本的题目是“变脸”,剧情也是围绕“变脸”展开,文中的主要人物在剧情发展中也在不停地“变脸”,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相随心变,心随情动”,悲喜交加的面孔后面所引发的有关价值观的反思,从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芒。 5.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变脸情节美,美在”的句型说话,共同交流,领略情节的非凡魅力。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1)情节美在起伏跌宕,曲折有致。上半场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下半场爷孙反乐为愁,一痛苦一悲伤。气氛急转而下,水上漂抛弃狗娃,狗娃落水唤爷又获救,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2)情节美在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密、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狗娃是女孩,却错被水上漂当“孙儿”买进;水上漂重男轻女,狗娃无法选择命运;狗娃上岸遇蛇,水上漂为救“孙儿”遭蛇咬,为治蛇伤,童子尿大泄机密;爷爷希望落空,痛苦之余作出抛弃狗娃的决定,狗娃悲痛苦苦相求。(3)情节美在铺垫、暗示的巧妙设置。狗娃是女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爷孙和美,铺垫一;水上漂自叙身世,重男轻女根深蒂固,铺垫二;变脸家传绝技,传男不传女,铺垫三。狗娃停止为爷爷挠痒,暗示一;说话结巴,“传儿不传女”,暗示二;上岸撒尿,暗示三。(4)情节美在矛盾冲突的多重设置。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下半场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了谋求家族利益、解除生存困境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上漂和狗娃的性格特点,本节课我们进一步来了解川剧这一文学艺术形式。 1.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片段,表情朗读。 其余学生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2.请“演员”谈表演的体会、收获。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请几位“水上漂”、“狗娃”谈谈对角色的理解,并选相关片段加以佐证。 狗娃是一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苦命“生在穷乡里,遇上大水灾,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 勤劳能干“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 乖巧可爱给老人捶背、抠痒,“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 知恩图报“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 水上漂是一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心地善良“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牲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小苦瓜啊,你被那些黑心萝卜整得好惨啊!”“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爷爷是个糍粑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 直率豪爽“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烟,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格老子一场空欢喜!你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串通人贩子,骗了我老江湖。” 重男轻女“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灾祸。”“狗娃休把老汉怪,重男轻女自古来!” 有情有义“我不会卖你,可也不会留你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 教师总结:狗娃和水上漂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都是善良而不幸的人,这一老一少在苦难的命运中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遭遇所显现的人生磨难,他们的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2)教师提问:水上漂变脸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吗? 生1: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应该是性格冲突。重男轻女是水上漂重要的性格因素。而狗娃又偏偏是女孩。 生2: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水上漂因何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的变脸不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学生相互辩驳。教师点评,以第二种意见为佳,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3.品味剧本的语言美。 (1)教师介绍戏曲语言的特点。 我国的传统戏剧主要是以曲演唱的,因此称为“戏曲”。在戏曲剧本中,曲词是戏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语言包括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三者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说白和唱词,构成剧中的人物语言,而曲词又有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在形式上,曲词是一种用韵文写成的歌词,要与一定的唱腔、曲谱相配合,具有和谐的音韵美;并常用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发人物的感情,渲染环境氛围,因而具有抒情性。川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唱词体现了戏曲唱词的特点,说白富有地方特色。 (2)学生自由选精美的唱词,体会它们在形式上的特点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狗娃的唱词“月亮走,我也走我愿留在小船舟”,清新质朴,通俗易懂,情味十足,写出狗娃惴惴不安的心理。 我喜欢狗娃的唱词:“千不该,万不该给狗娃帮腔说情补补台!”这一段以紧密的韵脚构成急促的音韵节奏,并运用排比、叠词、比喻、对比、呼告等修辞方法,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狗娃哀伤痛苦、依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悲惨心情,感情真切,动人心魄。 我喜欢水上漂的唱词:“芦花丛,白头翁返老还童!”这一段唱词以景起兴,中间巧用对比、叠词,结尾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水上漂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自得之情。 教师总结:剧中人物的唱词,真切动人,朗朗上口,声情并茂,抒发情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戏曲艺术的稔熟。 (3)品味剧本说白的语言特色,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选例品味。 教师总结:剧中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切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自然、流畅、贴切、生动,实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教师对剧本语言作总体评价: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并恰当吸收了四川方言的一些语言成分,使本剧的语言无论唱词还是说白都体现出通俗浅显、明白如话、情味十足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如何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做法,有其现实的考虑和深层的原因。水上漂收狗娃为孙子,主要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生存需求,他需要老有所养,需要传宗接代,而这一切,在传统社会中都是由家庭的男性后代来实现的;他期望狗娃继承祖传绝活,并声明“传儿不传女”,这是为了确保自己家庭的利益一脉相承地延续下去,为了避免竞争以谋求生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而要究其根源。 5.剧本是如何否定这一世俗观念的呢? 剧本在表现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同时,还描写了狗娃时时处处掩饰女孩真实身份的情景,交代了狗娃的不幸身世,抒写了她被水上漂抛弃的悲苦,叙述了最后水上漂在危急之中将狗娃救起,等等,都具有否定、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思想的艺术效果。 6.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在21世纪的今天,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世俗观念存在吗? 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水上漂同孩子做摇船游戏):情节开端,水上漂买来狗娃,认做孙儿,爷孙俩同做游戏,兴高采烈。 第二部分(“狗娃唱:荷叶船,摇啊摇”到“音乐行弦,水上漂睡眼惺忪嘀咕”):情节的发展,水上漂和狗娃闲话家常,言语之中流露出重男轻女的思想,狗娃为此而疑惧不安。 第三部分(“水上漂:狗娃,你在干啥”到“女孩在水中沉浮”):情节的高潮,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盛怒之下,不顾狗娃的苦苦哀求,狠心赶走狗娃。 第四部分(“水上漂:死丫头,不要命了”到文末):情节的结局,水上漂救起落水的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本剧通过写水上漂收留狗娃的曲折过程,着重表现了狗娃作为一个流浪女孩的不幸遭遇,刻画了一个心地善良而命运不济的老艺人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展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剧中的戏曲语言,是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并恰当地吸收了四川方言的一些语言成分,清新质朴,通俗浅显,明白如话而富有情味,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蕴涵着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很适合舞台演出。剧中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切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不工而工”,没有雕琢的痕迹,自然、流畅、贴切、生动;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朗朗上口,声情并茂,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和对戏曲艺术的稔熟。 我国的传统戏剧主要是以曲演唱的,因此称为“戏曲”。在戏曲剧本中,曲词是戏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语言包括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三者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说白和唱词构成剧中的人物语言,而曲词又有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在形式上,曲词是一种用韵文写成的歌词,要与一定的唱腔、曲谱相配合,具有和谐的音韵美;并常用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发人物的感情,渲染环境氛围,因而具有抒情性。川剧是一种地方戏曲,课文作为川剧剧本变脸的节选,其中的唱词,体现了戏曲唱词的特点。例如狗娃的一段唱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不该生在穷乡里!/不该遇上大水灾!/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好雁鹅,快飞来/给狗娃帮腔说情补补台!”这段唱词以紧密的韵脚构成急促的音韵节奏,并运用排比、叠词、比喻、对比、呼告等修辞方法,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狗娃哀伤痛苦、依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悲惨心情,感情真切,动人心魄。 戏剧教学可以效仿小说教学,从戏剧的情节入手。以情节为基础来研读,将戏剧的特点融入到对细节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中去。这样设计,故事性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找矛盾冲突不应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探讨,要深入思维层面。 把课堂还给学生,平等对话;若一味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势必熄灭课堂上冉冉升起的智慧之光,势必将课堂教学引入一花独放的尴尬境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生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教学若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外衔接的自主学习是有极大帮助的。15枣儿知识与技能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入现代社会的新生活。重点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讨论法、延伸拓展法。多媒体课件。1课时 同学们,我国人民正迈步进入小康社会,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使自己家庭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如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1.背景知识。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改变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2.文学常识。 话剧释义:话剧艺术,一般是指以对话和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在欧洲各国,话剧被通称为戏剧。 戏剧的英文为drama、theatre,这源于希腊剧的剧场theatron,意即“观看的场所”。 戏剧艺术最初是由古代人的祭典和巫术仪式等活动演化而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由文学、表演、导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一般通过人物、情节、场面、冲突等表现一定的立意或主题,展现艺术魅力。 中国的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 1928年,这种新剧由中国早期戏剧活动家洪深定名为话剧。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结尾,与开场相呼应。结构图如下: 一、童谣开场 枣儿来历 老人念儿子枣儿尿脖子 二、男孩与老人邂逅枣儿尿树 藏枣留父亲 男孩思念父亲吃巧克力 三、童谣收场 1.怎样认识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用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精神的词概括 老人是最有普遍意义的长者的形象:满怀真情、富有爱心、关爱下一代;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好奇而懂事、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 2.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以枣树为背景,“枣儿”还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说一说你感知了哪些内容。 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孩,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男孩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地呼唤自己的亲人回归故乡。 4.老人共几次回忆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持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了什么? (1)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树下尿尿。(2)老人十分疼爱男孩。(3)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4)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5.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些人物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既有希望也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塑造老人、男孩的形象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 6.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7.剧本是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 (1)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例如,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体现出老人的朴实自豪与典型的乡土语言。例如,“(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此句道出了老人的人生沧桑感。“(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老人的语言表现了长者对小孩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往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例如,“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表现了男孩的天真可爱顽皮。又如,“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写出了孩子对枣儿叔叔不回家的困惑,表现了男孩有一颗纯真稚嫩的心。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 (2)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4)枣儿一剧以情感人。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8.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 例如,老人说:“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这“迷路”既表现出男孩的纯真,也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又如,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回巧克力,在这一细节中,“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生活的象征。在剧本中,诸如此类的台词和细节描写,还有很多。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结尾,与开场相呼应。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密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感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枣儿孙鸿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有爱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 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的基本理解能力。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因为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表演,这种艺术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话剧的感知要求。 总之剧本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16音乐之声(节选)知识与技能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过程与方法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重点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难点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点评法。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段。1课时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几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排第三位。 勒曼:美国剧作家。 1.背景知识。 音乐之声是根据百老汇一出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剧改编的。该片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5项奖。该剧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这部影片成为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剧中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有: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多来咪晚安,再见等。 1960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以一百万美元购得歌舞剧的改拍权,但附带一个条件:在百老汇未结束演出之前,影片不得上映。拍摄工作从1963年开始,起先由威廉惠勘执导,后来则由制片人罗伯特怀斯兼任导演。 影片是在萨尔茨堡市内及周围的山区、平原拍摄的,耗资一千万美元。当时招致了一些非议,但很快就被大加赞扬。影片上映后,单在北美,头十个月就收入二千万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