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41017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 相关基础知识 生字 又何间焉(jin) 弗敢专也(f) 小惠未编(bin) 玉帛(b) 小信未孚(f) 公与之乘(chng) 辙(zh) 轼(sh)曹刿(gu)肉食者鄙(b)夫战,勇气也(f)望其旗靡(m) 古今词语 伐( 古义:讨伐,攻打齐师伐我 今义:砍伐) 间 (古义:参与又何间焉 今义:中间) 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今义。卑鄙) 牺牲( 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 (古义: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今义:增加) 信 (古义:信实,诚实必以信 今义:书信) 狱 (古义:案件小大之狱 今义:监狱) 虽 (古义;即使虽不能察 今义:虽然)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可以一战 今义:表许可) 再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之属也 今义:忠诚) 词性活用 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保佑) 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通假字 小惠未偏编 同“遍”,遍及 一词多义 请 请求曹刿请见 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 跟随 战则请从 服从 民弗从也 故 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 所以 故克之 虚词 以 拿:依靠。“何以战?”把:“必以分人。”用:“必以信。”按照。“必以情。”凭借。“可以一战。” 之 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的。“小大之狱。”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特殊句式 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省略句:“(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倒装句: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宾语前置) 战于长勺在长勺交战。(状语后置) 2内容理解 (1)题解 本文记述了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经过。当时齐国(今山东中部,国都临淄)强大,鲁国(今山东南部,国都曲阜)弱小。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打鲁国,因为战争发生在鲁国的长勺,故称为“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著作中全文引述此文并进行了精要的分析:“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曹刿是春秋时候的鲁国人,他有勇力,有见识,也有谋略。“论战”是对战争的议论。左传中的这段文章,主要不是记述战争的经过,而是记述曹刿的“论战”,故编者给这段文章加了一个标题,叫曹刿论战。 (2)内容层次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 这段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乃入见)文章开门见山,用十个字就点明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匆忙迎战的态度。紧凑简短的叙述烘托了作战之前的紧张气氛。在这紧迫时刻,曹刿出于爱国热情,不顾乡人劝阻,主动请见。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不多,却突出表现了曹刿的卓越见识。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战则请从”)写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两人的谈话。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去和齐国作战,鲁庄公讲了衣食分人、祭神弗加和断狱以情三个方面的依据。庄公所讲的这三条依据,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第三条是为广大人民办好事的。曹刿否定了前两条,只肯定了第三条。曹刿认为,断狱以情,则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把战争的胜利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这正是曹刿的“远谋”政治远见与正确的战略思想。 对话的最后,曹刿又主动提出参加作战的请求,自然过渡到下文。 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 公将鼓于齐军气盛之时,曹刿阻止,因为进军时机未到。到齐人三鼓之时,曹刿才认为可以进军,于是“齐师败绩”。公将驰于不明齐军退却真相之时,曹刿阻止,当他下视齐军车辙与眺望齐军军旗之后,才让庄公“逐齐师”。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之下,鲁国终于取得了胜利,事实再次证明了曹刿的“远谋”。 值得注意的是,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东西很多。但是作者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的其他情况,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这正是作者在文章剪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写作技巧。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 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再次印证了前边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地引出曹刿的论述。 曹刿的论述分两层意思。1.抓住“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进军,所以能克敌制胜。这种见解,在战略思想上是相当高明的。2.大国难测,防埋伏,待敌方“辙乱”“旗靡”之后才追击敌人。这是曹刿的战术思想。曹刿的论述有理有据,是以弱胜强的经验总结。 全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形式把握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论战”部分(一、三段)写得详,作战部分(第二段)写得略。“论战”部分紧扣一个“论”字,详细写曹刿的言论战前准备取信于民的作战条件,战后总结胜利经验,这反映曹刿的“远谋”高明的战略战术。作战部分重点写曹刿的两个“未可”与“可矣”的英明决断,突出他在战场上的“远谋”。作战部分(第二段)的叙述为第三段的“论”作铺垫,第三段的“论”就是根据两个“未可”与“可矣”展开的。 其他内容如君臣相见之礼,战前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的具体过程等都一字未提,因为这些与“论战”无关或关系不大,也与突出曹刿的“远谋”无关或关系不大。 (2)过渡自然,上下勾连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二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相连。这样,使文章三个段落浑然一体。 (3)前后照应,因果分明 第一段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二、三段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公问其故”照应。 第二段的两个“未可”与两个“可矣”照应。 第三段的“一鼓作气”照应第二段的“公将鼓之”而曹刿曰“未可”;“彼竭我盈”照应第二段“齐人三鼓”时曹刿曰“可矣”。“大国难测”照应第二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阻之曰“未可”,到有利时机才曰:“可矣”。 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 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静又大胆,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主题。 (5)语言简练生动 全文只有222个字,极精练地写出了一个有名的战例的全过程,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论述了一个高明的战略战术思想。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事由。“齐师伐我”,表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褒贬分明。曹刿见鲁庄公,一开头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话“何以战?”开门入正题,免去了君臣相见的繁文缛节的叙述。“齐人三鼓”一句,就包括了齐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击鼓进击鲁军而鲁军未出击,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企图取胜的急切心理。两个“可矣”就包括了鲁军进军的情况。“齐师败绩”四个字就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状。 文章惜墨如金,做到了辞约而意丰,言简而意明。 4语言揣摩 中心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句话是曹刿的政治主张,即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这句话同时也是总结句。 重点句:(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句话说明曹刿对战争已胸有成竹,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2)“何以战?” 这句话显示了曹刿锐利的战略眼光,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曹刿提出“何以战?”的问题,就是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是曹刿战后的议论,是全文的重点,它表现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进一步说明了曹刿的确是一位“远谋”的军事家。这句话同时也是总结句。 深意句: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作战中,写了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却不交代他这样做的原因。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地突出“论战”的主旨。另外,也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相应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一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一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一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一危机四伏 十年春一春华秋实枯木逢春 故克之一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一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 下视其辙一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一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一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