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桂花雨》教案 鄂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38399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桂花雨》教案 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桂花雨》教案 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桂花雨》教案 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桂花雨教案 鄂教版【教学构想】散文重“情”,本文也毫不例外地具有这个特点,如何让学生深切领会文章中浓郁的思乡之情呢?最好途径当然就是读了(教师在此之前要通过引言的方式实现学生一定程度上的体验调动),诚如古人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不是真的要读上百遍,才能够理解文意?这样的效率当然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了。我们就要学会高效地进行阅读。其中的“钥匙”之一就是把握主旨来进行阅读,或者自己归纳,或者是找到中心句(“文眼”)。显然,“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就是“文眼”这也构成了本文的第二个特点,并是不每篇文章都有无需读者刻意概括而直接由其自身提出的中心句。抓住它,以此为依据来体会阅读文章,效率自然也就高了。介绍高效的读书方法就自然成为了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再说学生的特点。这个年龄的学生,首先是具有此阶段有的较强的感性思维能力,从而对色彩、构图往往比较敏感的特点,相对应的是,他们也有着理性抽象思维薄弱的不足,那,我们在重抽象问题的设置上,为什么不能扬长避短?通过步骤的细化,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强项,从而克服不足,取得问题的解决。所以,在对文中“桂花雨”内涵的概括的问题设置中,我有心地对其采取了分步骤的方法。这好比,消化力太弱的人,一口当然吃不下一整个烧饼,但你却可能把它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来吃,虽然慢点,但目的却也能达到了。其次,他们因为是初生的牛犊,往往有着不怕虎的精神对传统的、权威的东西也容易产生质疑。你可以说他们肤浅,无知,但谁又能否定,他们因为无知而无畏的同时,容易跳出约定俗成的窠臼,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能从旧的命题中提炼出新质了?由此,我设置了从当下猜想“乡愁”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题,看看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了。事实证明,他们的表现确实让我很惊喜。在问题的争论中,有关“乡愁”的内涵核心得以了延续甚至强化。综上所述,本文具有的两个特点重情感和有“文眼”让我在教法上注重“读”,同时也介绍了联系文旨,尤其是联系“文眼”来提高阅读效率的读书方法;而学生所具有的两个特点,一是感性思维强,而理性思维弱,二是敢于质疑的精神,前者使我注意问题设置的步骤化,后者使我重视对文章的当下思考,设置了这样一道课下思考题:对未来时的“乡愁”的猜想。【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会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并以此来带动自己的阅读,提高效率的阅读方法。2强化分析人物形象的阅读能力。3学会挖掘文章内涵的阅读策略和方法。4拓展学习和在新语境中对问题的重新思考。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者的“乡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生活、家乡的热爱之情。2进一步了解托物抒情的写作方式,并学会通过景物描写品味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3学会用圈点评注方法来阅读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散文的抒情性决定了它比较其他文体(除诗歌外),更注重朗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强调学会抓关键句尤其是中心句(“文眼”)的重要性,并由此来确定文中的菁华部分和分析、再创造文中的人物,前者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其后创造性复述的学习板块,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后者的设置除了前者的功能外,也与琦君散文的独特风格“散文的小说化”密切相关。最后,尝试从当代人的角度来重新来审视传统的“乡愁”主题,强化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思考的现实性。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语:“乡愁”,顾名思义是因为思念家乡而带来的忧愁,它是人类生活、文学永久性题之一。你们有过这种情感的体验吗?2解题:乡愁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出差、异地求学或者工作、旅游,也有政治因素,如政权的更替,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大批的大陆人迁徙到台湾省,他们的大部分青少年时光都留在了祖国大陆,与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一般的离别不同,他们这一分别,就是几十年甚至就是一辈子!骨肉分离,隔海相望,这种“乡愁”该有多么的强烈呀!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故乡的桂花雨来感受台湾作家琦君的乡愁吧!思考一: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并非是每篇课文都必需要的,但这篇与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课文,笔者认为是很有必要介绍作者和背景。虽然学生的经历和所属的时代与当时大不一样,但如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回忆或者是特定的历史语境的设置对于进入课文的诗意世界,都是不可缺少的。虽然从教学设置上来看,对学生体验的两次调动会多少显得重复拖沓,但我以为,在两次体验调动中,学生的体验绝非机械重复,而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只是,在时间上,教师要懂得控制得当。3指导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并以此作为阅读好文章的钥匙,揣摩人物的语气和阅读情感的流变。明确: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来阅读本文,较满无目的的朗读,其差别好比拿一件大衣,前者是从衣领抓起,“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后者却是从袖子抓起,拖泥带水。这样的浓郁“乡愁”,使得文章中最精彩的“摇花乐”部分和文章最后的那句“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都奠定了深情的基调,语速自然都会放慢了。当然,在总的情感格调中,不同人物的言语语气也会有差异,大人小孩都喜欢“摇花乐”,但前者更多是从物质的收成方面出发,难免语气中会有担忧;后者却更多地是从孩子亲近大自然的美好天性出发,在孩子极度快乐的叫喊声中,语气要略有些夸张。4探寻文章中优美之处,用圈点批注法来解读,在学习小组内交流。5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你心目中,他们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明确:父亲是儒雅温和的,如他爱养花和作诗,体现了他的修养和书生本色,而教我识花的童年细节,更展示了我与父亲间浓浓的父女情;母亲是敦厚慈祥的,她对乡亲富有人情味的牵挂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合着桂花的清香淡雅打动了每一个读者;儿童时的“我”在摇桂花中的欢呼雀跃和发自内心对“摇花乐”的喜好,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无邪。思考二:散文的小说化是琦君散文的一种别样风格,本文也很典型地体现了这点人物生动传神,呼之欲出。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再创造,对于文章主旨的深化理解,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老师要注意让学生立足课文来回答问题,忌讳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6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课文。第二课时1全班交流各自的圈点批注内容,要求有感情的朗读。2理解“桂花雨”的深刻内涵:勾划出文中两处有关“桂花雨”的语句。体会这种环境中人物的情感。创造性的复述课文的这两处内容。明确:此题旨在鼓励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除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外,更深化了他们对于人物心情的体认。值得一提的是,在对第一处“摇花乐”的复述中,一个学生想象童年时候的“我”立足在缤纷芳香的“桂花雨”中时,“四周都是金灿灿的颜色”时,有同学提出异议,“课文中已经说明摇桂花时天空阴云密布,云脚张毛,那怎么会是金灿灿的颜色呢?”孩子们经过讨论,最后认为“即使当时的天气阴霾,但由于孩子内心极度的开心,于是金灿灿的颜色不仅仅可以指桂花的颜色,表现了桂花雨的铺天盖地的壮观场面,更暗示了童年的我如阳光般快乐的心情。”还有的孩子在复述中,加入了父母在一旁会心的笑容,“因为他们也被这美好的景色和孩子的天真所感染了。”在这一个学习板块中,学生们体现出来的丰富想像力和敏捷的思维,让我很是惊喜。也正是在孩子们不断丰富的复述中,两幅色彩明丽饱和,引人入胜的“桂花雨”图景慢慢浮出水面。这也为下面问题的提出作好了铺垫。作者花费了心思为我们设置的两幅“桂花雨”图无疑也是文章的精髓之处。结合课文主旨,你认为它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呢?明确:这里我们可以准备好一些可以先拟的答案,如“与题目的桂花雨摇相呼应,点明了乡愁的主题”,“形象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美好图景”,“父母的温情如桂花雨般滋润着童年的我的情感世界”等等,而对于超出我们预设答案范畴,只要是能做到言之有理并符合作者文章意图的答案,均可以算正确答案。教师的灵活指导,此时非常重要。思考三:笔者开始是直接设置了“请说出桂花雨的深刻内涵”的题目,但由于题目太大,缺少明显的切入点,学生思维一时难以将其咀嚼消化,教学进展一下子出现了停滞状态。于是我将自己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三个步骤以问题的方式展现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了起来。学生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解决难题的思维方法,可谓是一石两鸟。在这里,我想起了语文特级教师胡明道对新课标下教师如何定位的问题所提出的见解:“反思者是新课标的众多角色定位中最核心、最集中的一点反思型教师要时时回顾,对异位处调整。”诚然,自己离这样的境界还有太大差距,而在上述的这个教学步骤中,反思所带来的意外收获,更坚定了我将这一方向的发展确定为我教学上追求的目标之一。3小组讨论杭州并不是作者的故乡,在这里的赏花、吃花、摇花,从表面上看,与故乡并无直接联系,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用俗语或成语怎么说呢?作者在文末借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恋乡情结,使上述的部分一下成了故乡的桂花和“桂花雨”的陪衬,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热爱故乡的桂花,而杭州也因为有桂花而让作者喜欢,用一个成语来涵盖之不正是“爱屋及乌”吗?4本课是用桂花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古今诗歌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物象常用来表达思乡情感的?请背诵给大家听。除了让学生介绍惯用的表达思乡之情的物象如明月、丁香结、红豆等外,还可以介绍若干有关“乡愁”的优秀之作,比如余光中的乡愁。5思考题随着现代交通的日益便捷和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故乡的思念似乎已经越来越淡了,有人说,在不远的未来,“乡愁”作为一种交通落后时代的情感,将逃脱不了消失的命运,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说一说。思考四:这道题的设置完全出于偶然,在上课时,有一个孩子说,古人因为交通的不便和科技的落后,无论是离开还是返回家乡,拟或是与乡亲家人的联系,其成本都大得惊人,所以他们的“乡愁”比今天的人要浓烈得多。这让我想到自己曾经听过一堂关于中秋节的综合性学习的公开课中,一位教师谈到目前科学高度发达,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的想像力的问题。我设置这个问题,并非持类似卢梭的反科学的观点,而是想让学生立足当下,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于传统的文学命题做出自己的反思。值得欣慰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的争论,体现出他们特有的热忱和思辨性。我也并未规定正确的答案,只是在急诊的末尾,我把自己在课下就这个问题的思考所写成的短文,做了一番展示,算得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在我看来,无论学生赞成与否,这并不重要,但他们思考了的这个过程,比一个一刀切的结果要有意义得多。【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