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37223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