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版.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3337071 上传时间:2019-12-12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5.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搬运作用,考点一内力作用,知识整合,1.地质作用,地球内能,太阳辐射能,地壳运动,变质作用,风化,搬运,【温馨提示】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岩浆岩,背斜,向阳谷,块状,凹陷地带,【温馨提示】“背斜山、向斜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谷、向斜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3)变质作用,变质,【排查纠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岩浆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2)岩石受变质作用可以形成变质岩,大理岩是石灰岩受热变质而形成的岩石。()(3)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4)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往往相伴发生,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地球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5)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会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安第斯山脉。(),深度解读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褶皱和断层的对比分析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拓展提升】地质构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主要应用,3.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3)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对接高考,命题角度一对内力作用概念的理解1.(2013广东文综,1)右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审题突破】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答案B,山地,褶皱,内力,命题角度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2.(2011山东文综,4)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B.、C.、D.、解析图中显示,处是断层,处是岩浆侵入,均为内力作用所致。答案D,命题角度三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3.(2015浙江文综,5)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审题突破】1.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由材料:“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说明具有层理构造,此地为沉积岩,另一方面也知道各岩层的新老。,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答案C,向斜,山岭,背斜,谷地,4.(2015福建文综,9)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A.背斜谷B.背斜山C.向斜谷D.向斜山解析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答案A,5.(2011广东文综,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下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解析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甲处岩层明显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答案B,【万能模板】地质剖面图中地质构造的判断思路(1)看是否弯曲褶皱(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2)看是否有断层线且岩层错位断层(地垒或地堑)地质构造。6.(2014山东文综,12)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为观测点编号。下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下题。,上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A.B.C.D.,解析根据关键信息“向斜东翼”,将向斜地貌补充完整(如下图),向斜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上面后来覆盖上的岩层最新。故选B。,答案B,【万能模板】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其他岩层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4)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5)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命题角度四板块分布的判断7.(2014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审题突破】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印度洋,亚欧,印度洋,北,答案C,8.(2014海南地理,17)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解析P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答案A,考点二外力作用,知识整合,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实质使地表物质从_向_迁移,重力决定迁移的方向。(2)主要类型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_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高处,低处,温度,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_的破坏作用。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_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沉积作用:被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风化物,风化和侵蚀,搬运,【排查纠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2)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携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3)河流堆积地貌只出现在河流下游。(),深度解读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4)堆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其中,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显著,具体表现如下:,【误区警示】流水作用的差异(1)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2)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对接高考命题角度一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1.(2015新课标,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审题突破】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题干材料:“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可知: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_,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_,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浅,大,2.从图像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D(2)B,堆积,流水,侵蚀,缩小,淤积,变小,命题角度二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2.(2015安徽文综,28)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风力堆积B.风力侵蚀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解析本题考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图中甲地位于湄公河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C。答案C,(2014安徽文综,3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下题。,3.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解析该地全年以偏北风特别是东北风为主,而沙山位于临湖西南一侧,且由松散沙粒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作用,其沙源来自于枯水期露出的湖滩。沙山上的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冬季风势力强且经过湖面时摩擦力较小,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答案C,【万能模板】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分析思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之一,其考查内容常涉及流水、风力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该类试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判断流水和风力作用的分布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2)流水和风力作用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河流的流速越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越强,搬运作用也就越强;风速越大,风蚀作用越强,风的搬运能力也就越强。根据速度变化解释地理现象。.一般来讲,流水从上游到下游流速越来越小,因此从上游到下游河床由“V”型谷变为较宽的河槽,沉积物也由大颗粒的砾石到砂砾再到泥沙。因为上游地形陡、落差大,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如峡谷、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下游地形平坦、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如山麓出口处形成冲积扇,中游形成冲积平原,下游形成河口三角洲。,.风速的变化也导致了风力对地表的风蚀程度的差异,同时搬运的物质也随着风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尘土可以飘到远方。风的源地附近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离风源较远地区,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如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别方法。A.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B.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河流流经弯道时,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C.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侵蚀岸和堆积岸。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据此可反推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命题角度三河谷岩层结构分析与洪水对河谷影响4.(2014北京文综,67)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1)该河谷()A.岩层比岩层形成年代早B.岩层比岩层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2)本次洪水()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审题突破】从图表中获取信息,侵蚀,增加,堆积,减少,早于,水平,强于,答案(1)A(2)D,断层,命题角度四外力作用对地理环境影响5.(2015北京文综,45)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2)图示地区()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自然灾害及地下水。读图可知,甲地为花岗岩,不会发育喀斯特地貌,A项错误;乙地低平,而泥石流发生于山区,B项错误:丙村位于冲积扇边缘,沉积作用显著,土层厚,丁村位于冲积扇顶部,土层薄,C项正确;结合图中地下水水位分析,丁村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丙村地下水埋藏较浅,D项错误。第(2)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水循环等。通过山地与山前平原分布的位置、地表水流向及指向标可知,该地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A项错误;山前平原受外力沉积作用明显,B项错误;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地形、岩石性质、植被覆盖程度等,C项错误;渠水不易下渗,主要通过蒸发、径流等环节参与水循环,D项正确。答案(1)C(2)D,题型解读,1.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题目的类型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2.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思路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答题模板,典题示例,2013山东文综,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图1图2,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思维流程】,答案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模板应用,12014新课标,36(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解析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关键信息分析可得,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近)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再结合题干中“冬春季”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间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2013课标,36(1),(3),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解析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第(2)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论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考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主要的岩石类型:A为_型岩浆岩,B为_型岩浆岩,C为_岩,D为_岩。2.主要的地质作用:代表_,代表_,代表_,代表_。3.影响(1)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_,差异。(2)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侵入,喷出,沉积,变质,冷却凝固,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高低不平,加大,减小,【排查纠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岩浆岩在地壳上部冷凝而成,结晶颗粒较大是很好的建筑材料。()(2)沉积岩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一般具有分层和有化石的特点。()(3)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沉积岩和变质岩可直接成为岩浆岩。(),深度解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常考的类图像之十二),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岩浆:三进一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岩浆岩:一进三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判断箭头含义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3.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对接高考命题角度一岩石圈物质循环,1.(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B.C.D.,【审题突破】,冷却凝固,变,质,高,温、高压,答案(1)C(2)C,2.(2015天津文综,34)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A.变陡了B.变缓了C.无变化D.无法判断,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故C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山地的形成及地形剖面图。火山是由于岩浆喷发而形成,一般构造上呈锥形形态,也就是火山锥,但图中的火山坡度偏大。故A项正确。答案(1)C(2)A,命题角度二地壳运动先后顺序的判断3.(2012山东文综,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顶部岩层被侵蚀掉,说明出现了侵蚀作用;后出现了沉积岩层,说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而、岩层都被岩浆岩破坏,说明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和沉积层。答案D,【万能模板】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变动过程的方法(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若地层出现弯曲,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形成褶皱。,(3)若地层出现缺失,原因可能:一是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发生地壳隆起现象,使当地的地势抬高,停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侵蚀完毕。(4)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弯曲变形,地层遭受外力侵蚀,之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