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3156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一)教学过程 本节安排三个教学板块:(1)探究水沸腾的规律;(2)气体的液化;(3)汽化、液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1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本教学板块按照逻辑顺序安排以下几个层次: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汽化的两种方式;实验探究水沸腾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探究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的关系。 (1)“水开了吗?”这是在每个家庭几乎天天都会听到的一句话。“开水不响,响水不开”也许是学生很小就学来的判断水是否“开”了的依据。很多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并未认真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并未深入思考过与水沸腾相伴随的气泡、声音、水量、温度等相关特征的变化规律。教师宜按照教科书的提示,利用透明容器构造水沸腾过程的真实情境,激励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引发并确认实验探究问题。 学生探究的问题,应达成某种共识,例如,探究水沸腾与温度的关系,但也应鼓励附带探究其他问题,诸如沸腾前后的声音变化、气泡变化、沸腾时水量的变化等。这些附带探究的问题,对学生进一步认识沸腾现象和汽化现象、形成对多种现象联系与思考的意识,十分必要。 将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进行对比分析显然是必要的。而且,蒸发在物态变化中,尤其在水的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赋予它应有的地位。 除了在表现特征上对两种汽化方式予以辨析外,还可利用分子动理论的分子运动模型给出初步解释。 影响蒸发快慢的诸种因素:液面面积,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周围空气流动快慢等,都应纳入教学视界。或回顾小学科学,或组织学生讨论(餐厅洗手间安装的热风干手器就是一个好例子),甚至组织相应实验探究,应视学生知识和经验基础决定。 本段教学设计应围绕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展开。“为了使洗过的衣服干得快些,可以采用哪些措施?”就是一个适当的导入话题。 (2)迁移探究固体熔化规律的学习经验,在烧水过程中直接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从而探究发现沸腾的特征和规律,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转知成识”、“转识成智”的良好契机,同时成为教师引领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指南。 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要分工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包括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记录、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相关记录),更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3)在学生得出水沸腾的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后,应及时组织分析论证和交流讨论: 该图像与晶体熔化图像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沸点概念得以生成)? 沸腾前、沸腾时用酒精灯加热水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 水的沸点是100吗?如果不是100,究竟是实验误差,还是另有原因? 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变化、声音变化有什么特征?沸腾中减少的水跑到哪去了? 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这个结论是否可推广到所有液体?为了检验你的判断,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换用其他液体再做实验? (4)由水沸腾时的实验数据和水沸腾曲线学生可以认识到水有确定的沸点。鉴于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在生产技术和日常生活上的重要应用(压力锅就是一个典型),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沸点温度与气压的关系,十分必要。 移开热源,停止对水加热,沸腾则停止,这是学生已经亲历的事实。要探究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的关系,需在改变气压(增大或减小气压)的前提下,使水重新沸腾,同时测量对应温度。 如何改变液面上方的气压,这是设计实验中的难点和关键。以往利用封闭的烧瓶或烧杯,采用冷水淋浴或用抽气机抽气减压的方法实现“复沸”,要么安全性差,要么设备繁杂,而且推理解释复杂,因而不适于学生探究。改用封闭大试管、用注射器缓慢抽气减压的方法实现“复沸”,不仅效果明显、设备简单、便于解释,而且还可用来进行增压(推进柱塞)“止沸”,为学生完善探究设计提供了可行的选择。的确,要证实水沸腾的温度与气压有关,不仅需要考察气压降低时水的沸点怎样变化,而且需要考察气压升高时水的沸点怎样变化。 学生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使他们在选择中学会选择。此外,考虑到一次性注射器容量有限,怎样才能使封闭试管内的气压改变更明显?在这方面学生的知识准备不足,例如,有关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尚不了解,教师应心中有数。比如,大试管内装水宜少于2/3容积,双孔塞密封要好;水温接近沸点时改变气压效果明显(考察“复沸”现象时,应在停止沸腾后立即着手进行,水温大致在8090;考察“止沸”现象时,应在水沸腾的同时继续加热)。一次抽气不成,可否再来一次(考虑使用止水夹)?是快抽柱塞好,还是慢抽好?是快推柱塞好,还是慢推好所有这些思考,都是指导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显然这比演示实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2气体的液化 与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一样,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具体教学操作可以着手于以下两个方面。 (1)水蒸气液化成水的现象,学生十分熟悉。冷玻璃窗上的水滴,眼镜片上的“雾气”,烧水时壶嘴喷出的“白雾”,从冰箱中取出的冰镇汽水瓶外壁上的“泪珠”要注意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引导他们关注水蒸气液化的细节。例如,冷玻璃窗上的水滴和眼镜片上的雾气出现在哪一面上?水壶嘴喷出的“白雾”紧挨壶嘴吗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液化和汽化规律大有帮助。 (2)气体液化的历史,尤其是空气液化的历史,是物理学发展的缩影,也是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典型。极低温度的获得,真空技术的提高,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发现,超导、超流和完全抗磁性的发现,超导电性的唯象和微观理论,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都与气体的液化直接或间接有关。教师应利用各种文本资料,展现人类探索气体液化的艰难历程和美好的前景,概述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第 1 节中的人工造“雨”就是通过降低温度使水蒸气液化成“雨”的。教学中还可增加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的体积使之液化(反之则汽化)的学生小实验。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不存在“永久气体”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H.K Onnes,18531962)领导的低温实验室使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实现了液化,同时获得了4.2K的低温。 在一定温度(临界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事实上,到了1854年,通过包括法拉第在内等人的工作,除了氢、氧、氮等几种气体外,当时已知的其他气体都能被液化了。早期气体液化大多是通过压缩气体的体积实现的。 3汽化、液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伴随汽化和液化过程的能量变化的表现形式是吸放热。本板块的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沸腾过程中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沸腾随即停止。对此,学生已有实验经历。 蒸发过程吸热的例子也很普遍。在温度计测温泡上裹上用水或酒精浸湿的棉球,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在手背上涂些酒精,感受如何?对此,学生更有足够的经验基础。 气体液化放热的现象,学生虽有感悟,但体会欠真切,因此有必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教科书第104页图5-3-9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实验。教师应认真组织好学生做分组实验和观察讨论。左右试管初始状态相同,左管加热沸腾、水量减少(温度维持在沸点);右管通入从左管中导入的水蒸气,温度升高,水量增加。这一实验典型地展示了物态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这一物理现象。倘若使两管中的水循环流动,它就是蒸汽传热的模拟装置。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发展空间”栏目中有关电冰箱的阅读材料,提醒学生注意循环工作物质(R134a等)的物态变化过程典型地伴随着工作物质能量的变化:在冷冻室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在冷凝器液化放热(使冰箱外的空气变热)。这里的压缩机相当于教科书中图5-3-9的酒精灯,没有它,不可能完成R134a的循环流动;这里的R134a相当于图5-3-9中的水,不同的是,图5-3-9中的水未能循环流动,而R134a比水更容易汽化、比水蒸气更容易液化。 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含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事实上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不仅仅限于水的三态变化。教师应在本节之末、第4节和复习课中予以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