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3155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初步养成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学会全面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准确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3.能识别常用的化学仪器,了解其主要用途.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1.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和人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的探究实验,初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2.通过实验演示初步学会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观察、记录等基本操作技能.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启发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3.在进行分组实验时,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4.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如实事求是)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意识的教育.第一单元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第一单元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逐步掌握在化学学习中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等方面也起着先导的作用.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的教学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本单元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体现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本单元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就从具体的实验中归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材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探究活动,还安排了三项基本实验操作,我们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实验操作练习,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烧中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结论推理的方法,学会实验原理、步骤等的总结方法.通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基本操作练习,学会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实验设计和填写实验报告.【重点】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实验,并进行科学探究.教师要注意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资料收集、调查访问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实验,直观形象的各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努力营造出一种使学生喜欢学习化学的氛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开始就出现喜欢化学科学的良好势头.教学中还要注意从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身边的化学,增强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运用的认识. 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习惯,并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要有意识地提倡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让每个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精心准备实验,“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第一单元的教材中基本上没有安排教师演示实验,建议适当地进行一些实验操作的演示,介绍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及其主要用途,并在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上提出相应要求.课题1中,教师可收集、筛选、编辑有关的媒体资料,将它们制成相应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等)展示给同学们观看.学生看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认识,在讨论的基础上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全班交流.交流完后,再请同学通读全文,并对本课题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 课题2中,学生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实验中要进行认真全面的观察,详细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再在交流、分析、引导的基础上,学生继续完成“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课题3中,可以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实验操作可以先请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演示同学的操作情况,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可以再请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继续注意观察并及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全体同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也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练习,然后再请学生上台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最后要求同学们在课后初步进行单元小结.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课时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3课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3.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1.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1.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大、小号)、玻璃片、研钵(杵)、试管架、试管(六支、贴标签)、滴管、药匙、水、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flash课件、每个组的标牌.学生用的药品:胆矾(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药匙、研钵(杵)、试管(一支).(学生所用药品贴标签)【学生准备】预习本课题内容.导入一:【视频展示】生活中的物质及其变化:水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的燃烧.观看视频,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设计意图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导入二:【师述】看过西游记的同学一定对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羡慕不已.但是化学科学中研究的变化岂止千万,通过化学变化,“点石成金”已经不再是神话,不但能变化出自然界原有的物质,还能变化出千万种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过渡语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认识物质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一、物质的变化思路一【师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实验探究】实验1:把盛有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1所示).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玻璃片发生的现象.图1图2变化前的物质液态水变化时发生的现象试管口有水雾产生,在玻璃片上冷凝成水珠变化后的物质液态水结论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准确和具体.实验2:取少量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如图2),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变化前的物质蓝色块状的胆矾变化时发生的现象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变化后的物质蓝色粉末状的胆矾结论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小结】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设计意图这是教材中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地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总结】实验现象记录: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液态的水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液态的水无2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为蓝色粉末蓝色粉末状的胆矾无3蓝色的胆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颗粒状石灰石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合作交流】分小组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把物质的变化进行初步分类.【板书】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3.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设计意图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提问】教师列举两个变化:水结冰、汽油燃烧,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合作交流】由学生尽可能多地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小组讨论并交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1)物理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胆矾研磨变成粉末;盐溶于水变成盐水;铁铸成锅.特征:形状和状态的变化.(2)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火药爆炸;纸燃烧;食物发霉;铁生锈等.特征:物质的燃烧,食品的腐败,金属的冶炼和锈蚀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观点,去初步判断生活、学习中物质的变化类别.【提问】上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哪些现象?【总结】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同时强调清楚,判断物质变化的本质依据仍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变化.【讲述】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讨论交流】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描述实验现象:【实验1 - 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2)首先观察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3)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4)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提问】实验1 - 1中的(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1 - 1中的(3)、(4)有什么共同特征?【讨论与交流】上述四个实验中哪些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总结】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的木柴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分组讨论、交流结果】(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二、物质的性质思路一过渡语为什么物质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呢?这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板书】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讲解】物质的这部分性质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或是用仪器直接测定出来的,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属于物理性质.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或测量的.(1)熔点和沸点.熔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物质熔化的温度叫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液体和液体变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沸点: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气体,变为气体时的温度叫沸点.(2)密度: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学生感知】选取身边的物质(文具、书本、衣物等),描述其主要物理性质.【展示】教师出示一小段铜丝,学生描述其物理性质.【描述】铜是一种具有紫红色光泽的金属,硬度较大,耐磨损,还有很好的延展性,导热和导电性能较好.【讲解】物质的有些性质不能直接观察到或是用仪器也不能直接测定出来,这部分性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我们把物质的这种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发生了有关化学变化后,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稳定性、毒性等. 【思考1】酒精易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思考2】“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和“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两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对物质铁进行了描述?【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总结】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种“能力”,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板书】三、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关系思路二【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 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等.【提问】(1)同学们回忆一下,点燃蜡烛时有哪些现象?(点燃时,首先看到蜡烛变软,然后变成液态,再燃烧.)(2)蜡烛在熔化时生成新物质吗?我们把液态的蜡烛冷却后会怎样呢?(液态蜡烛遇冷又会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师总结】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这种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板书】(二)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等.【讲解】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1)熔点和沸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2)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提问】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中我们如何区别呢?【教师总结】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样:能、易、难、会、可以等.例如: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讨论】应用物质的性质如何区别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交流归纳】(1)根据二者颜色不同,银白色的为铁丝,红色的为铜丝.(2)根据二者磁性不同,能被磁铁吸引的为铁丝,另一个为铜丝.(3)根据二者导电性不同区分.(4)与酸或盐反应时,产生不同的现象.【板书】利用物质性质上的差异能产生不同的现象,从而将物质区分出来.实验1 - 5【实验步骤】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等.取一根小木条(或火柴)在空气中点燃,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小结】如下表.氧气二氧化碳颜色无色无色状态气体气体气味无味无味在气体中木条的燃烧情况木条燃烧得更旺火焰熄灭【提问】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大家能归纳出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回答】氧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 化学性质: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 化学性质:能使火焰熄灭(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板书】性质用途.例如: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可用来灭火.乙醇(酒精)(可以燃烧)可作燃料.石墨(软、灰黑色)可制铅笔芯.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变化的根本特征(区别的依据)没有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伴随的现象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实例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物质燃烧、食物变质等二者的联系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判断的依据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氧化性、还原性、活动性、稳定性、可燃性等实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等纸张燃烧,表现出纸张具有可燃性区别方法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木柴燃烧B.湿衣服晾干C.铁器生锈 D.高粱酿酒解析:湿衣服晾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木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高粱酿酒,有酒精生成,铁器生锈也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2.有关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是()A.一定会发光、发热B.一定会有颜色变化C.一定有新物质生成D.一定会有沉淀生成解析:化学变化时不一定发光,例如铁生锈时不发光;化学变化时不一定会有颜色变化;化学变化时不一定有沉淀生成,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沉淀生成.故选C.3.物质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硬度大B.沸点高C.能燃烧D.密度大解析:物质的硬度、密度、沸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能燃烧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是化学性质.故选C.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3.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0页练习与应用的1题.【选做题】教材第10页练习与应用的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剩饭变馊,铁锅生锈C.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2.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了自己化学性质的是()A.我是紫红色固体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D.我会生锈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铜作导线B.铁制炊具C.黄金压成金箔D.煤炭作燃料【能力提升】4.加热某种固体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属于化学变化B.属于物理变化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5.下列常见现象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天然气燃烧B.大米霉变C.灯泡发光D.铁钉生锈6.下列叙述中:在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B. C.D.7.利用物质的性质,区别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写出鉴别方法.(1)白糖和食盐 ;(2)白酒和白醋 ;(3)酒精和汽油 .【拓展探究】8.阅读下列短文后,回答问题.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通电分解法制得一种金属,并将其命名为“钠”.他对钠做了如下实验: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色,将其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在水面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根据以上内容,请归纳出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答案与解析】1.B(解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这是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A中水受热沸腾、C中汽油挥发、D中玻璃破碎及西瓜榨成汁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都属于物理变化.)2.D(解析:A涉及物质的颜色、状态,是物理性质.B涉及物质的硬度,是物理性质.C涉及物质的状态,是物理性质.D描述的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3.D(解析:铜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物理性质);铁制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物理性质);黄金压成金箔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物理性质);煤炭作燃料是利用煤的可燃性(化学性质).)4.C(解析: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伴随许多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它们不能作为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固体受热产生了气体,可能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例如,冰受热变成水蒸气;也可能是化学变化引起的,如蜡烛燃烧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5.C(解析:灯泡发光是灯丝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其余各项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6.D(解析: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固有属性.属于物理性质;属于物理变化;属于化学性质;属于化学变化.)7.(1)尝味道,有甜味的为白糖,有咸味的是食盐(2)闻气味,有特殊气味的是白酒,有酸味的是白醋(3)闻气味,有特殊气味的是酒精,有刺激性气味的是汽油8.(1)呈银白色;(2)质软(或硬度小);(3)密度比水小;(4)熔点较低.(解析:金属钠可用小刀切割,说明金属钠硬度小;观察切面,可知金属钠为银白色;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金属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能使其熔化,说明金属钠的熔点较低.)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的探究过程进行总结.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于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判别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通过“能、会、可以、易、难”等这样一些叙述上的关键字词加以区分,效果还是很好的.练习与应用(教材第10页)1.(2)(4)(5)(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变化时没有其他物质生成.(1)(3)(9)(10)是化学变化,因为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解析:如下表.)现象判断理由分析(1)铁生锈化学变化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铁(2)石蜡熔化物理变化固态石蜡转化为液态石蜡,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3)纸张燃烧化学变化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燃烧后剩下的灰烬主要是碳,有新物质生成(4)酒精挥发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5)水变成水蒸气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6)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物理变化实质是液态水被蒸发为气态水的过程(7)下雪后天气晴暖,雪融化物理变化实质是固态水变为液态水的过程(8)在寒冷的冬天向窗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物理变化实质是气态水变为液态水的过程(9)以粮食为原料酿酒化学变化粮食酿酒生成了新物质乙醇(10)石灰石(或大理石)遇到盐酸后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等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包括颜色变化、气体生成、发光放热等)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我们进行判断,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比如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的熔化都是物质状态的变化,铁丝弯曲、玻璃破碎等都是形状的变化,这些都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则是石蜡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3.如下表.物质性质用途水无色、无味、液态、熔点0 ,沸点100 (101 kPa时)饮用、浇灌农作物、洗衣服食盐白色固体,有咸味调味品、制生理盐水蔗糖白色固体,有甜味,可以燃烧补充能量,调味等铜红色固体作导线、镀铜、雕塑等4.颜色、味道、气味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食物是否变质.比如鸡蛋、肉变质有腐臭气味,蔬菜变质后叶子就变黄了.馒头变酸、有馊味说明已经变质.1.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描述某一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时,由于叙述的语言相似,在判断时易混淆.(1)物质的化学变化是一个过程,而化学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2)描述化学性质时常用“能”“易”“会”“可以”等词语加以区别.描述化学变化时通常不使用这些词语.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1)物质的性质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例如,当温度改变时,水会发生三态变化;液体的沸点会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而改变,压强变小,沸点就会降低.(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如酒精能燃烧,因此酒精可作燃料;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金刚石能切割玻璃反映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课时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2.通过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确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尤其是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学生准备】提前一天进行家庭小实验.取一支蜡烛,观察;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来.导入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播放西游记中炼丹炉火烧孙悟空的一段视频,展示古代的炼丹炉和拉瓦锡纪念馆图片,并解说图片.【讨论】这些化学成果都是怎么得来的?【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内容、插图.【归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学生观看图片,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导入二:【思考】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化学的“身影”.比如说蜡烛,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生日宴会和其他许多特定情况下,我们都会用到蜡烛.请每个同学想想看,你对蜡烛或蜡烛燃烧的了解有多少?【展示】各种蜡烛或蜡烛图片(师生均需准备).【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和讨论以下问题.(1)蜡烛具有什么性质?(2)蜡烛燃烧可能发生哪些变化?(3)通过什么实验进行验证?【交流与讨论】学生回顾家庭小实验并讨论蜡烛的性质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交流看法.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化学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来引出主题,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导入三:【提问】化学实验的萌芽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讲述】在100多万年前的远古时代,火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实验手段.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实验的应用.【提问】谁知道chemistry(化学)这个英文单词的起源?【讲述】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追问】化学为什么起源于炼金术呢?【讲述】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了求得可以带来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化学反应知识.chemist至今还保留两个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也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过渡语在化学的发展中,实验有着非凡的功劳,化学研究离不开实验,今天我们就利用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一、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思路一【讲解】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视、听、嗅、触来观察实验.这就是全面的观察,还要做到有序的观察,即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顺序去观察.【板书】观察【探究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小组内操作,观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研究蜡烛及其燃烧现象,并初步形成报告.1.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对蜡烛进行开放性的探究,侧重观察物质的性质.【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2.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交流体会.【学生】观察燃烧过程.(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 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被灼烧的情况.(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合作交流】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蜡烛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有烛泪,外焰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内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学生观察】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3.熄灭蜡烛“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合作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并将蜡烛引燃.【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教师】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和进行描述.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再探究.【小结】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物质是否可燃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等.(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4.填写实验报告【合作交流】教材13页的探究(或实验)报告,供同学们参考.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报告.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探究】提出探究课题: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指导实验观察的方法和角度.【学生实验】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作详尽的、客观的描述和记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探究交流】第一阶段:实验前.我们已经观察到了蜡烛的颜色、气味、状态,除了这些以外,还应该注意观察蜡烛的哪些特性呢?【学生发言】还应该观察蜡烛的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学生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并观察现象.【讨论归纳】石蜡质软,不溶于水,并且密度小于水.【引导探究】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想想看,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深浅不一,温度会不会也高低不同呢? 【讨论】蜡烛越烧越短,那么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呢?【学生实验】将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观察现象【讨论归纳】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变黑说明外焰温度高.【学生实验】取一干燥的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立即倒转烧杯,向里面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干而冷的小烧杯内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探究交流】第三阶段:实验后.【学生实验】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现象:有白烟生成.【讨论】问题(一):为什么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罩得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提出猜测:通过干而冷的烧杯使水蒸气冷凝成水雾,便于观察蜡烛燃烧生成水.太近或太远都不行.太近,烧杯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冷凝;太远,水蒸气逸散到烧杯外,效果不明显.【讨论】问题(二):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温度高?【讨论归纳】因为外焰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放热多、温度高.【讨论】问题(三):吹灭蜡烛的时候,观察到有白烟生成.猜测一下,观察到的白烟可能是什么物质?【讨论归纳】白烟可能为3种物质:水蒸气;二氧化碳;石蜡蒸气.【提升】提出探究任务:怎么用实验来求证白烟是什么物质呢?请你设计实验来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观察实验现象.【展示】播放多媒体动画: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观看动画】推导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气冷凝形成的.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中,下列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B.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能够被点燃C.蜡烛燃烧只有二氧化碳生成D.罩住火焰的时间太长,烧杯底部变黑解析:蜡烛燃烧时,罩在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蜡烛刚熄灭时,灯芯上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能够被点燃.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罩住火焰的时间太长,石蜡燃烧不充分,有炭黑生成,会观察到烧杯底部变黑.故选C.2.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蜡烛燃烧过程中没有物理变化,但有化学变化B.图1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C.图2的实验,可证明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烧杯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D.图3实验中燃着的火柴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解析: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故选A.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1.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溶解性).第二阶段:实验过程中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以及探究燃烧后的产物.第三阶段:实验后点燃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2.化学学习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6页练习与应用的1题.【选做题】教材第16页练习与应用的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燃烧中蜡烛熔化B.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D.蜡烛浮在水面上2.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哪一种现象是不对的()A.罩在烛火上方的烧杯内壁一开始出现少量白雾,随后消失B.如果罩住烛火时间太长,烧杯底将会变黑C.可以看到烧杯内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如物质的颜色、物质是否可燃等.(2)关注物质的,如物质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对物质在、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4.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在观察和描述现象时,一般可分为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进行.请你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下表.探究步骤对现象的描述和观察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能力提升】5.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你认识了石蜡的一些性质.下列有关对石蜡的性质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石蜡的密度比水小B.石蜡的硬度较大C.石蜡不溶于水D.石蜡能燃烧6.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体现了学习化学的许多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关注物质的性质B.关注物质的变化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D.关注探究活动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格式【拓展探究】7.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哪些结论必须是通过化学变化得出的()A.蜡烛可以燃烧B.蜡烛的颜色是白色C.蜡烛的密度比水小D.蜡烛容易熔化8.(xx邻水县校级月考)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结论:,.(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如图),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在处(填字母)的火柴梗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结论: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答案与解析】1.B(解析:燃烧中蜡烛熔化,由固体变为液体,无新物质生成;产物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只是状态的变化;蜡烛浮在水面上,无新物质生成.)2.C(解析: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我们是看不到的.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成分是石蜡蒸气,石蜡蒸气具有可燃性.点燃这缕白烟,白烟循着从烛芯冒出的轨迹,再次引燃了烛芯.)3.(1)性质(2)变化(3)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解析:(1)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我们还可以看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所以要关注物质的性质.(2)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是否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生成等,都属于物质的变化,所以要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三个阶段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4.如下表.探究步骤对现象的描述和观察点燃前蜡烛一般为圆柱体,白色或红色,有烛芯燃着时燃着时,火焰呈淡黄色,分层,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玻璃杯,玻璃杯内有水雾出现熄灭后火焰熄灭后有一股白烟上升,蜡烛变短(解析:根据观察实验的方法,点燃前主要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着时观察燃烧的现象和检验生成物,熄灭后观察蜡烛熄灭过程中的现象.)5.B(解析:蜡烛可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小;蜡烛浮在水面上,而没有溶于水,说明石蜡不溶于水;蜡烛能燃烧可得出石蜡有可燃性.)6.D(解析: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4)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三个阶段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而不是关注探究活动设计和实验报告的格式.)7.A(解析:蜡烛可以燃烧是通过蜡烛燃烧表现出来的,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的颜色是白色属于蜡烛的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蜡烛的密度比水小,可以通过蜡烛浮在水面上表现出来,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蜡烛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蜡烛容易熔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8.(1)浮在水面上;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2)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3)水珠;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解析:(1)蜡烛能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2)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有水生成;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通过本节课学生近距离仔细地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用化学的眼光、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大家非常熟悉的蜡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由于本节课的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成功率高,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个别学生在点燃蜡烛时发现有黑烟产生,在此顺势给学生介绍可燃物燃烧不充分导致的后果,进行环保教育.本节课强调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只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本节课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借鉴生物、物理课的知识,决不简单重复,而是创设新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化学的原始形式炼丹术和炼金术与原始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帝王将相自然而然产生了两种愿望:一是希望长生不老,二是希望拥有更多的财富.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逐渐有些方士从事炼丹方面的活动,主要从事炼制长生不老丹,这就是炼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纵观炼丹的发展史,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的炼丹大家,如魏伯阳、葛洪、狐刚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