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30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31264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30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30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30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30 人教新课标版 目标定位高尔基的海燕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可以说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是经典之文,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必读课文。考虑到海燕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而散文诗的文体要求是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所以一直来我都以朗读作为本文的教学手段,可是由于本人的朗读水平有限,海燕中所蕴含的激情无法通过自身的示范朗读向学生作完整的传达,虽然也试着让学生读,但没有老师的指点,学生的朗读也无法完全融入作者的感情之中。为此上完此文总觉得遗憾多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死气沉沉。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本人一直思考的问题。再读海燕,突然发觉海燕不仅是一首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流动感的画,何不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暴风雨孕育图、暴风雨迫近画和暴风雨来临画?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提炼本文记叙描写的线索、海燕形象的分析和海燕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教学目标的定位,无疑指导了整个教学法过程,确实在课堂教学法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过程一、 导入师:上个学期我们一起阅读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对高尔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痛苦和磨难有着充分的了解。今天我们再学习高尔基的一篇散文诗海燕。这篇散文诗写在1901年3月,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这首散文诗发表后,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列宁、斯大林称它为“战斗的革命诗歌”。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基的海燕。二、 走进文本。1播放配乐的海燕朗读带。要求学生凝神、静听、感受。2学生自由朗读。朗读结束。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课文中的插图?老师的绘画欣赏水平真的很低,分不清这白黑相间的线条是乌云还是波浪,同学们能不能替老师添上颜色? “一石击起千层浪”,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几个调皮的学生不动笔先动起了嘴,大声的嚷嚷:“老师,海燕上面的是乌云,岩石下面是波浪。”“不对。这幅插图已经没有了海鸭等东西,应该说的是第7自段以下的内容。是哪一环境下的海燕呢?”刚刚还理直气壮争辩一下子沉默了,是呀,到底哪里不对呀?学生作沉思状。片刻之后,又有同学低声嘀咕:“作者是不是分段分错了?”师:分错了吗?请你讲讲错在哪里。生:我觉得第11段中“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应该另起一段。我觉得第1段、第7、8段、第12段都是环境描写,其他的几段都是在写海燕在不同的环境下的表现,第11段的这句话应该属于环境描写,而且这句话也暗示着环境越来越恶劣。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楼升同学说的对不对?生齐答对。 师:同学们,学习就应该这样: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其实楼升同学的这一质疑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课文中海燕的高大形象就是通过它在不同的场景中的表现揭示出来的。 如果让自己绘插图,你觉得可以添几幅?每一幅以什么命名?如果让同学们自己选择乐器朗读,你会选择什么乐器?为什么?我们把这两个任务作一下分工,第1、2组的同学讨论插图,第3、4组的同学讨论乐器。时间为五分钟。同学们进入热烈的讨论。五分钟后。师:哪一组代表先发言?生代表(1):我们组认为可以画三幅图。三幅图的命名分别是暴风雨形成图、暴风雨即临图、暴风雨来临图。学生中又一阵窃窃私语。生代表(2):我们认为“形成”两字欠形象,改为“孕育”,因为“狂风卷集着乌云”一句说明暴风雨还在酝酿过程中。其他没有意见。生代表(3):我们组认为“暴风雨来临”这种说法错误,因为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是一句祈使句,祈使句是祈求或禁止别人做某事,就说明暴风雨还没来,作者在呼吁暴风雨快点来。掌声响起。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这幅我们用暴风雨即临图来命名,那么中间一幅用什么命名会合理点?生杂言:迫近。猖狂。肆虐师:吕东杰同学(语文基础相对较好)你选择了哪一个?吕东杰:迫近。我觉得这篇文章是按暴风雨逐渐逼近这线索,写在三个场景中海燕的表现。掌声再次响起。师:听掌声,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意见了。现在请配乐组同学为我们再添上精彩的乐章。生代表(4):我们组认为开始时配低沉点的音乐,如周杰伦安静,结尾时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的整个播放顺序是从低沉到高昂。学生没有提出异议。师:现在我们已经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基调,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课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次比第一次朗读更投入,更有感情。朗读结束。三、分析海燕形象师:同学们现在你能告诉我文中的海燕是怎样的形象了吗?要求以这样的句式回答:“从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请大家思考3分钟。3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回答。生:从“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矫健高傲、锐不可挡的雄姿。 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一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勇敢、斗志昂扬的气概。生:从“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句中我读到了海燕有着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心。生:我觉得这句话中还表现了海燕的聪明。生:我从描写海鸭、海鸥、企鹅的句子中读到了海燕的勇敢。生:我从描写的环境的句子中读到了海燕的勇猛。师:从刚才同学的回答中,同学们能否告诉老师本文用到了哪一种写作方法?生齐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师:对极了!让我们作一下小结:本文的主角是一只藐视恶劣环境、矫健敏捷、勇猛无畏、渴望暴风雨,快乐聪明、充满信心的海燕。写海鸭等胆怯、自私和逃避现实,对比烘托出了海燕勇敢、执着、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写风、云、雷、电也是为了反衬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和乐观无畏的革命豪情。四、揭示象征意义师:本文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其中描写的各种事物也各有寓意。你能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你的发现吗?生自由交谈。生: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者,暴风雨象征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海鸥、海鸭、企鹅等象征不革命者。风、云、雷、电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生齐答:没有。师:老师想到一个问题,如果风平浪静的时候,海鸭们会不会在大海上高傲飞翔?海燕是不是象征所有参加革命的人?文中还有一个形象“大海”又象征什么?生又热烈讨论。生:风平浪静时,海鸭们会的,海鸭们应该还象征假革命者。生: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海象征人民群众。师:那么,课文第12段写“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说明什么问题?生:说明人民群众力量很大。师:这种在具体形象中寄寓深远意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生:象征。师出示小黑板。“海燕”实际上写的却是俄国大革命前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等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师小结: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或假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五、布置作业。1想像迁移。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句式:假如我是( ),我将对( )说( ),因为( )。2课外阅读郑振铎的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反思:本人以为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创新。通过创新,使得课堂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和欢乐。同时有一种创造的欲望,如电磁效应,拨动了师生创造情感的共鸣。本文的教学设计恰恰体现了创新的教学理念。1借助画笔,激发兴趣。于漪老师也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很好的起点。”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提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如果简洁而又能抓住学生的心,那就为整堂课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义务教学语文课程,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因此,同学们都熟知高尔基,开头如果仍像原来教学一样以作者简介入手,我以为不但浪费宝贵的时间,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在开头的5分钟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我以为为课文的插图添色彩这一教学环节确实很合适。因为初中学生思想活跃,且好表现自我,当他们认为自己也能成为人师时,创作的欲望就会被激发。事实上,上课过程中学生对段落错误的指正、课文线索的掌握、为三幅插图命名和替课文配乐等,都是学生借助手中的画笔,表现了自己读文后的理解,这是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咀嚼、形象的揣摩、主题的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再劳动的结果。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的要求。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与课文塑造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形象共鸣,进而进行形象的补充和再造,使形象更为生动、丰满的过程。这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渗透的理解,也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不亦乐乎”的感觉和认识,对调动学生乐学语文极为有利。2借助朗读,促进理解。如果说为课文添插图和配乐,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及课文的理解,那么有感情的朗读对理解课文中心更是锦上添花、事半功倍。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墨,通过流畅的语言、灵动的文字描绘了海燕高大的形象。为了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品读,获得真实的审美的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并养成感悟美和欣赏美的能力,朗读无疑是最好的教学法手段。为此在引导学生解读这首散文诗时,根据该文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安排了三次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感知海燕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从中体验并学习这种精神。3仿句说话,概括形象 心理学家指出:单调的劳动会使人产生厌倦的情绪;而创造性的劳动,会使人的兴趣与热情经久不衰。作为语文老师,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无生命无激情的“输入”,就容易使学生的头脑简单化、程式化,耽与思维。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有利于开发智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思维。 “从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的仿句说话练习,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小组讨论、仿句说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概括海燕形象。4水到渠成,揭示象征意义 虽然学生是初次接触象征手法的散文诗,在理解象征这一手法上可能存在困难,但在分析了海燕的形象后,让学生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揭示文章中描写的各种事物所蕴含的寓意已不是难事。事实上,本堂课对这一教学难点处理相当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