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332963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顾泠沅王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专业发展的革新范式,重视群体行动智慧:,2,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解决学校课程教学问题的最后保障,但目前讲授为主的教师在职教育,却面临理论向行动转移的困境。国内学校早已普遍采用的校本教学研修制度,正向基于行动的学习型组织“行动教育”范式转型。这种革新的尝试,特别关注小组学习,关注向经验学习,关注行动与反思的建构性联结,进而试图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发展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专业水平。本报告肇始于20余年前的青浦教改实验,后经“行动教育”课题组在上海及全国教师继续教育领域的多年实践研究后完成。,3,一教师在职教育问题讨论,4,1.问题与困惑,教师在职教育,目前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指望教师们“听了能懂,懂了会用”。可是:“听了未必接受”,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对立的不协调信息,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L.Festinger)。更何况教育是个容易保守的事业,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接受了未必会用”,哲学认识论的“默会知识论”观点指出,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是缄默(不能解释)的、个体化的,而且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做中学”)才能学会(M.Polanyi,1956)。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讲授为主的培训后,都很难把听来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成为难以消解的困惑。,5,2.消解困惑的现有研究及其讨论,(1)同事互助指导(peercoaching)乔依斯与许瓦斯(JoyceSingh&Shiffette,1996)也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美国、香港等地的一些学者正在中小学中推介同一层级教师间的互助支援,既避开上下属评鉴考绩的干扰,同时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6,讨论之一同事互助还需专业引领,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了纵向的引领,尤其是在当今课程发展正处于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的理念如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互助常常会“萝卜烧萝卜”,自囿于同水平反复。,7,(2)案例教学方法(casemethodsofteaching)案例教学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能促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这种方法最早应用于律师与医生的培养,哈佛工商学院将其使用于工商管理人才的教学(Copeland,1910),同样取得显著成效。20世纪70年代以后,案例讨论被移用到教师培训中来,现已发展为课例学习(LessonStudy)。,8,讨论之二案例讨论还需行为跟进,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毕竟与医生、律师、工程师有所不同,比如说后者技术含量高、文本知识为主,前者工艺性特别讲究、经验知识为主;后者的学习与培训采用对书面个案讨论很能有所建树,而前者还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表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培训仅用案例讨论的形式,成效远不如其他职业那样突出。,9,(3)关于培训模式的改进研究,知识信念改变,3.学生学习结果变化,2.教师课堂实践改变,讲授先行的传统模式:123实践先行的改进模式:231,(DavidClarke&HilaryHollingswoth,2003),10,3.我们的实践经验,(1)“教学研修足以改变知识与信念”学校案例:怎样上好一堂课常规常新怎样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教育学是使人聪明之学“活动发展”的教学新格局各科迁移,诸育并进知识与信念发生改变继承与创新、规范与选择、接受与活动的两极张力一所条件一般的学校(上海市青浦县实验中学)成为教育思想端正的改革楷模(刘佛年,1990),11,“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这一特征。教师案例“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第1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2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我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第3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这一做法,坚持三年,成为上海市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12,4.改革的思路“行动教育”,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的改革思路,简称“行动教育”:,(顾泠沅、王洁,2003),13,二基于教学行动的校本研修,14,1.从“经验筛选”到“行动教育”,“经验筛选”、“行动教育”与“行动研究”都基于“体验理解计划行动”的同一学习循环。(1)早期以地区性“经验筛选”为行动核心,(顾泠沅,1994),15,改革要点打造中小学与地区教师进修院校联合的基于教学行动的学习共同体,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进修整合起来。在经验筛选过程中注入理论思考的活力,通过经验与理性的两个回路改造现状。青浦实验(19771992)取得成功,全县中学生数学合格率从16上升到85以上,国家教委将此定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成果并在全国推广。1997年以青浦实验一个基于中国当代水平的数学教育改革报告为题在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8,西班牙)上演讲。,16,(2)现在特别关注行动中的“教师教育”研究阶段(2002年1月9月,上海市青浦区),1准备(1月2月)组建课题组(教师、研究者共30余人),商议研究计划选定6所中小学、4门学科作为样本,落实研究器材全体人员会议,开展行动前的方法培训2行动(3月7月)原行为阶段观课,深入访谈分学科会议,讨论新设计阶段的课新设计阶段观课,深入访谈,讨论教学行为改进新行为阶段观课,深入访谈,广泛问卷,多次调整教学行为全体人员会议,讨论、比较三阶段课的差异和变化3总结(5月-9月)交流总结会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结果,撰写报告面向教育界的报告与研讨活动,工作计划,17,上海推广阶段(2003年3月)上海市静安、普陀和青浦等9个区、30余所扎根学校,80多位教师、40位教研合作伙伴。在“行动教育”过程中,坚持学校为本、合作为本、行动为本数据资料的搜集采用了多种途径,如问卷,讨论录音,课堂录像和现场观察,学生和教师的工作档案,学生的知识产品,教师的反思录(反复递交),对教师、学生和专家的深入访谈等。全国校本教学研修的大型科研项目(2003年12月)正在实施。,18,2.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最大?”(295份有效问卷),(1)行动前的调查教师关注实务,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19,“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295份有效问卷),教师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20,(2)行动中的调查-逐渐养成对专业理论的渴求教师:“课程教学理论是我们最缺乏的。”教研员:“指导教学要避免盲目性,看来补上专业理论这一课迫在眉睫。”,注:专业理论知识的结构教师的知识组成包括教育学知识、学科系统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诸方面,专家教师的教学知识基于对学科知识的通透理解,具有深度、宽度和完整度。舒尔曼(Shulman,1986)指出,教师怎样理解学科知识对教学十分重要,这一问题被以往的研究者忽视了,他把这样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称为“缺失范式”。,21,3.对行动研究的改进,(1)构建合作学习的行动主体行动研究强调实践者的参与很有必要,但这会干扰研究的客观性。“行动教育”构建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行动主体十分重要,既可克服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缺失范式”,又能避免空洞或盲目的行动。,22,(2)导入假说检验等发现模式行动研究侧重于改善行为,但理性思考或对理论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行动教育”让科学发现的模式与行为反馈机制同时进入工作流程,由此处理经验与理性、实践与理论间的互动关系,可增加其理论创新的期望值与可能性。,23,(3)采用视频案例(Video-case)的技术平台“行动教育”以课例为载体,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一种能够整合现场观察、录象带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教师教育与校本研修工具,它有如下突出优势:为教师提供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扩展视野和激发创造性,认识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可以根据需要提供选择和定格、留出解读时间,回眸精彩片段等技术手段,激发教师深入地在行动基础上反思;可以提供在行动中观察理论的机会,有利于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平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24,4.推广需要简化,(1)一个教师小组,邀请一、二位外来研究者,坐在一起学习有关文献、文件,交流分享各自体验,首先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2)按改进的计划上课,同事、研究者看课,课后再坐在一起反省与实际效果的差距,修改上课计划。(3)按修改后的计划再上,再一次看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行动教育”的知识库。,25,三校本研修的形态与技能,26,1.推广阶段的多种形态,群体学习式教研全校教师以教研组、课题组、自愿者组合等形式,在探索教改之路、“摸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群体学习,用学习的力量避免盲目,通过大家关心的教学事件的讨论,共享理论学习的成果。先导小组式教研校长或学校核心人物接受了一个新理念,通过建立一个少数人组成的“先导小组”的方式,先行实践,在实践中引发、带动更多人的自觉研讨,最后达成各自的共同长进。骨干教师指导的教研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成立专门的工作室或研究组,与一般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在共同工作中加速经验学习的进程,通过公开的教学活动以及评论与改进,导引工作的质量。,27,不同背景教师组合的教研具有不同知识领域、经验背景及兴趣爱好教师的组合,能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完善知识结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走进”课程改革。连环跟进式教研一次教研活动,由多位教师接连上同一内容的课(也可以是同一位教师连接上几次课),每次上课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意见,如此多次往复,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水平。中心校辐射的教研充分利用中心学校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支持、带动周边一般校,共同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这对解决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问题有作用。,28,联片教研学校之间共同合作,或地区分片,或多校联动,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教研的基础上,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以差异为资源,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问题驱动的教研以一个阶段内教师比较关注、来自于教学实际中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或研究专题,教师以此为动力,开展群体合作的教学研究。项目合作的教研学校参与专业机构主持的某一个项目的研究,成为实验点或承担部分研究工作,通过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亲密合作,能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层次。,29,有技术介入的教研有技术的介入能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使之以不同的形式展开。如可由学科教师与负责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一起建立教研的技术平台,甚至试行网上教研;又如通过课堂录像带分析与教学叙事研究方法促进教师迅速成长。校本研究的形态举不胜举。当然,每种形态都有存在的条件,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我们应甄别不同的形态并阐释其功能,具体分析每一种实施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对什么学校,对怎样的教师的适用性。,30,2.形态与功能的分析框架,正式组织的教研活动有确定的时间和内容,让大家坐在一起,非正式的教研活动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它们具有同等的必要性,要营造学校的教研文化,敞开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续跟进,从内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校本研修要尽量争取外来专业人员的指导,但这种指导常常要经历从自上而下的等级指导到伙伴合作的平等指导,甚至于“逐步淡出”,直到由教师自我指导的过程。,自我指导的教研,非正式的教研,有外来指导的教研,正式组织的教研,31,3.知识共享的技能模型,乔哈里相识模型或乔哈里窗,(JosephLuft&HavryIngham,1984)(1)公开自我的技能(2)倾听与回应的技能,32,4.问题解决的技能模型,对乔哈里窗的补充,行为问题化的技能建构性反思的技能(探索行动与反思的建构性联结),优秀教师善于在常规行为中生成问题域,凭着大脑资源再投入和在能力极限边缘工作,解决拓展性的新问题,这种特有的回应工作环境的方式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Bereiter徐碧美,2003)。,33,教师专业发展事关重大,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可广义理解)上。我们视课堂为可供“野外”考察的学习生态圈,通过行动研究方法的改进,注入合作学习和理性思考的活力,构建以课例为载体、理念引领与行为跟进相统整的“行动教育”范式,为教师发展提示一种有价值的选择。当然,这种范式还可简化或因地制宜地展开为教学研修的多种形态,开发出教研活动的相应技能,以便学校使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获得如下几点认识。,四初步认识,34,课例为载体能促成教师与研究者的实质性合作,校本研修的实践表明,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学习,教师的判断、推理和评价往往也有这样的特征。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是一种筝形互向关系,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可以聚合教师与研究者的视野,提出并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35,2.“行动教育”范式有利于教师也成为研究者,随着对研究信息接触的量的增长,会产生研究者与教师间知识沟壑越来越大的负效应。“行动教育”强调两者间的合作学习与教师“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的双重角色,实践的结果可以逐渐弥合知识沟,教师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36,3.校本教学研修需要有整体性制度的保证,教学研修成为学校工作运营的重点。学校按整体发展的要求,以制度的形式表述全校教师的共同信念,也有助于给出具体环境下具体的行动指南。制度背后承载着的是学校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信念。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要求,进行创新性的适应。制度是多样的。由于我们不知道学校教学研修制度有何先验的理想模式,因此多样性的制度为我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勇于试验的机会,使我们具有创新能力。,37,4.本项研究与实践仅仅是个开端,本研究涉及许多有待讨论的理论问题,如“行动教育”的涵义、特征、过程、评价,如何穿透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其中可作怎样的障碍分析与实证解读;又如课例为中介的“载体学习”对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作用与局限性等等。在新课程背景下,推进校本教学研修的实践工作,我们还刚刚起步,全国各地的发展,从内部力量到客观条件很不平衡,此外,这种研修与其他各种专题培训的互补关系,政策、制度和管理上的一体化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的探讨。,38,要点正文一、教师在职教育问题讨论二、基于教学行动的校本研修三、校本研修的形态与技能四、初步认识参考文献附录“行动教育”预研阶段的四个课例及教师成长的故事本文系2003年12月在上海召开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研讨会上的主报告,略经修改。该会议启动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校本教学研修的大型科研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