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2.3 汽化与液化(第2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液华现象2、了解液体的方法3、知道液体放热。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液化现象的解释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本节课通过认识和解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生活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对液化理解深刻。教学准备课件、酒精灯、试玻璃片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创设情境液化现象引课上一节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教师放课件:云、雨、雾、白气等生活和自然现象 演示:用酒精灯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试管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试管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在试管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师:请同学们来分析刚才看到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师:教室的空气中也有许多水蒸气,同学们能不能让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呢?请同学们回去做一做。 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 师: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生活中有没有应用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 学生练习 1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 2.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过程称为液化。3.烧开水时从壶嘴儿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吗? 这种“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4.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有哪些: 5、你知道使气体液化有哪些方法? 【诊断评价】1.装有空调的汽车在夏天.冬天玻璃上都有水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珠都产生在玻璃外壁上B 夏天,水珠产生在玻璃外壁上,冬天水珠产生在玻璃内壁上C 冬天水珠产生在玻璃外壁上, 夏天,水珠产生在玻璃内壁上D 水珠都产生在玻璃内壁上2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推活塞,可以观察到又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请举出生活中这种方法的应用 。3.火箭刚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高温火焰将会 。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中,利用水的 来吸收巨大的热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 形成的。4.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先 后 。5.在公共浴室内,裸露的冷水管和热水管与混水阀相连,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根水管壁上有水珠,而另一根却没有。据此判断,有水珠的一根是 水管(填“冷”或“热”);在这一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6.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淡水。则: 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形成水蒸气; 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 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 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7.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从而会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8.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开水烫伤更厉害,这是因为( )A水蒸气比开水的温度高 B水蒸气蒸发时吸热C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D水蒸气液化时吸热学生观察:云、雨、雾、白气等生活和自然现象学生观察实验试管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试管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回答 现象学生解释“白汽”产生的原因? 冬天嘴里会呼“白汽”,产生的原因学生活动: 1先观察玻璃片,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玻璃片放到酒精灯上考一考,再用嘴对着面哈气,观察有否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第二次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成小水珠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气体液化的知识 。学生练习交流答案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巩固小结诊断评价作业布置与预习提纲板书设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教学札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启发学生,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