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一 教学目的:1体会诗歌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的意趣和蕴涵的思想感情。2学习和借鉴诗歌精练、生动的语言。3通过想像和联想品位诗歌的意境和蕴涵。二 重点难点:通过想像和联想品位诗歌的意境和蕴涵。教学准备: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天上的街市一、导入新课“迢迢牵牛星,交角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同学们,故事传说千年,神话仍在人心,牛郎织女的故事陪伴着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那么有谁能够讲出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呢?二、简介郭沫若及其作品: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1914年赴日留学,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等进步作家的作品,哲学上受到泛神论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从事新文学活动,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者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历史剧。1944年3月,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三、简介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曾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他想象中的五四后的祖国是新鲜、华美的;然而踏上国土后,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诗人所见所闻是无涯际的黑暗,理想被现实击碎,工作也无着落,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皂!”的黑暗现实,使他对“五四”后祖国新面貌的美丽憧憬,以及希望通过个人努力以达到社会进取的愿望,陡然归于破灭,诗人陷入了苦闷感伤。诗集星空即1921年和1922年诗人心灵受到创伤而又渴望继续奋斗时留下的诗作。如黄海中的哀歌写道:“浪又浊,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险恶的风浪,没有一刻的宁静,滔滔的浊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几时候,才能恢复好我的清明哟!”但诗人并没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他在星空集的献诗中写道:“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有的是净朗的泪晶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含蕴了多少深沉苦闷!”1921年9 月郭沫若复返日本继续求学,10月24日,他写下了天上的街市。四、朗读体验1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3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4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五、探究讨论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诗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街灯(联想) 明星(想象) 天上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 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六、拓展延伸发挥想象和联想,补充下列句子例甜蜜的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住他,它已经跑了。1月光照在地上,好像_ 2牵牛花开放了,好像_ 3笼子的小鹦鹉,好像_ 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第二课时一、导语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二、写作背景:这首诗选自女神之后的诗文集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这时国内的“五四海潮已过,政局混乱。作者思想感情极端矛盾,他既对现实不满,有强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里或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找寻暂时的逃避和慰安。因此,诗中想象大胆,表情含蓄。二、朗读品味1听静夜诗歌朗诵。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1)这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小结: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3齐读第二节。思考:(1)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2)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知道天河在哪里?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3)为什么作者会感到“海雾模糊”?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4)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 什么感情呢?作者想起这个凄美、哀婉的神话传说,联系到自己当时的处境,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伤、无奈、惆怅的心情,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心。(5)补充神话故事:中国古代传说,在南海外有一种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他们像鱼一样在大海中生活。鲛人善织一种薄的丝绸,做鲛绢,更为特别的是,鲛人在悲伤哭泣时,滚落的眼泪是美丽的珍珠,而且珍珠的圆润与否与月亮的盈亏有关,月圆之夜珠亦圆,月缺之夜珠亦缺。故此种珍珠称为“水仙的眼泪”。小结: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三、朗读探究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四、比较阅读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五、拓展练习。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联想,由星空联想到天河,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流露出诗人因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无奈和惆怅情绪。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经过几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新的联系,请完成下列的联想: “星星”和鱼、“报刊”和皮球”星星天空乌云雨水江河鱼报纸纸浆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六、课堂小结: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