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15课走创新之路名师导航 鲁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16021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15课走创新之路名师导航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15课走创新之路名师导航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15课走创新之路名师导航 鲁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15课走创新之路名师导航 鲁教版知识梳理1.为什么说科技的发展靠创新?(1)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均表明,创新是_之源、_之基。因为创新,科技才走出了神秘的象牙塔,科技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追求创新的结果。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不论是对自然之谜的探索,还是对社会问题的思索,生活的每一领域、生命的每一步都呼唤着创新的智慧。(2)科技创新关系中华民族的_。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从科学技术日益迅猛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创新的重要和可贵。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迅速。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变迁的脚步,甚至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答案:力量发展兴衰存亡2.怎样理解好奇与创新的关系?(1)好奇心是许多科学家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_,是创新的_。一个人如果没有好奇心,缺乏对事物的兴趣,是不会做出任何科学成就的。(2)好奇心只是科技创新的起点,只有那些把好奇转化为_,进而发展为_,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从好奇的现象中探幽寻胜,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打开成功的大门。答案:起点最初动力兴趣志趣3.我们主要应培养哪些创新性思维?创新思维方式多种多样,作为我们中学生,主要应培养以下几种创新思维:(1)善于_。创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观察。(2)展开_。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心理和创新的意象。(3)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_”,学会“_”。答案:观察想象标新立异质疑4.为什么说创新离不开知识和实践?(1)创新没有捷径,知识是创新的_。先有“厚积”,而后才能“薄发”。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灵感才可能在某一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迸发。知识越丰富,基础打得越牢固,创新的机会就越多。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即使有很聪颖的天资,也只能浑然不觉地让创新机遇从眼皮下溜走。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学好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2)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_,_。如果学习了知识不会应用,不去实践,那只能是“死”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竞赛、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3)我们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青少年学生应响应时代的呼唤,站在时代的前列,高唱创新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培养自己的_,提高自己的_,满怀豪情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答案:前提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知识导学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本人特点及当地实际,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收集图片资料,调查访问,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等,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第一,学习“创新与科技发展”这一内容,可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搜集、同学交流、参观科技展等方式了解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收集、交流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及增强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感受科技创新的必要性;也可以通过搜集一些科学家创新的小故事,体会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同时可以搜集一些国家、民族通过创新而发展,或不能创新而落后挨打的例子,体会创新的重要性。阅读科学家、发明家的成长故事,共同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好奇心。第二,学习“搭起创新的桥梁”这一内容,可以在班内学习交流同龄人的小发明以及他们的成功经历,寻找他们科技创新的成功因素,感悟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创新热情,启迪创新思维。然后走进生活,亲自实践,体验创新的艰辛与快乐。要重在实践,把学习内容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深入理解、领会所学内容。疑难突破1.科技创新的动机、素质、来源及历程剖析:科技创新的个人动机。不管是有些科学家自己的体会,还是调查分析,摆在第一位的动机都是好奇心,为科学而科学。其次责任心也是重要的,但责任心的推动力不如好奇心,只有在好奇心层次上才能雷打不动、不辞辛苦、不计待遇等。中国的科学家经常是在责任心号召下工作,自发的个人动机不够强烈。科技创新的应有素质。除了个人动机外,科学家的正直、勤奋、机遇、创造力、天赋等素质都是必要的,都很重要。勤奋里还可以包含执著,盯在一个问题上做下去,这也很重要。科技创新的来源。分析起来有四个方面。那就是:自然现象的探索,科学规律的发展,偶然现象的捕捉和国家需求的促进。我国科研工作大部分是国家需求的课题,这是最多的创新来源。拿整个科技发展的历史来说,首先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第二是科学规律的发展,就是原来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从这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引出新的问题。比如二元一次方程式解开后,二元二次方程式怎么解等。这就是根据科学规律的发展做下去,那也是创新。这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深层次的探索是永远没完的。偶然现象的捕捉也经常是科技创新的来源。我说的偶然现象还不是牛顿看到苹果掉下来的那种,那是一下子触发了人的灵感。我说的偶然现象的捕捉,确实是由偶然现象而来的,这在药物研究领域里经常有这种情况。比如牛痘的发现。看到挤牛奶的孩子不得天花,因为他经常接触牛的天花痘,研究下去,就发现这个了。青霉素的发现是偶尔在瓶子里发现了污染的地方不长细菌。偶然现象的捕捉是很重要的科技创新来源。要捕捉偶然现象就要看你有没有这个心眼了。有心眼的人是会发现的,没心眼的就发现不了。按巴斯德的话说,就是“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最后,对我们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创新来源就是国家需求。国家需求是大量的,国家需求要我们做这种工作、那种工作,那就有很多需要创新,有些创新还是比较大的。社会需要始终是科学发展的动力。这点,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科技创新的历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归纳了做学问的三个境界。科技创新也是做学问,所以也可以用这三个境界来表述。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就是你开始要想解决一个问题,但不知从何下手。好像昨夜西风吹尽了碧绿的树叶,我一个人上了西楼,面对茫茫天涯,路在哪里?就是你不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不知道你的途径在哪里,不知道从何下手。感到很苦恼,很孤独,很无助。第二个阶段目标认准了,方法认准了,为它去拼搏。那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追求科学的目标,为追求学问的真谛,人劳累得都很憔悴,皮带都宽了,但始终不后悔。拼命追逐,努力下工夫。最后突然有那么一个时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来寻去寻了千百次,突然一回首,那个对象就在灯火迷迷蒙蒙的地方。她已经站着了,突然被你发现,突然被你捕捉,被你拥有了。长期困扰你的问题,突然一下子被你解决了。可见,做学问首先是广泛探索,不知从何下手,很迷茫。接着,看准了目标你就要为它憔悴,为它消瘦,最后总有你获得它的时候。2.如何增强创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剖析: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1)善于观察、见微知著。创新的火花不会凭空而来,要创新首先必须和创新对象接触。因此,善于观察、见微知著,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隐藏着秘密,处处是发现之地,天天是发现之时。只要善于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寻找它们的原因,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发现。(2)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想象激励创新。伟大的创新皆起源于激发人们创造动机的伟大想象。正是因为有了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的梦想,人类才发明了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人类文明在想象的神奇力量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那些神话般的、异想天开的想象经过人类的创新实践逐一变成现实。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首先是“敢于想”,敢于“异想天开”。其次是“能够想”,想象的火花迸发于丰富的知识矿藏,创造想象尤其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再次要“善于想”,要围绕一点向外发散,朝四面八方想开去,打破常规跳出框框,任想象不受束缚地自由飞翔。(3)摆脱思维定势,学会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求异思维的核心是“疑”,不疑就不会有异,没有异就没有新。由生疑到存疑,到质疑,到新发现、新发明,这往往是各种创新活动的共同历程。人们常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个个不平凡的问号,为人们画出一条条创新成功的起跑线。无数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学会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能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对权威下过的“结论”提出质疑,往往会得出意想不到的新发现。(4)丰富自己的知识基础。创新没有捷径,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先有“厚积”,而后才能“薄发”。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灵感才可能在某一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迸发。知识越丰富,基础打得越牢固,创新的机会就越多。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即使有很聪颖的天资,也只能浑然不觉地让创新机遇从眼皮下溜走。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学好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5)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还必须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如果学习了知识不会应用,不去实践,那只能是“死”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竞赛、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便为将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