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 《日出》《泰山日出》一周强化教案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10919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 《日出》《泰山日出》一周强化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 《日出》《泰山日出》一周强化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 《日出》《泰山日出》一周强化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 日出泰山日出一周强化教案 北师大版一、一周知识概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仰望苍穹”,中外作家们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天空,为我们描绘了日出、日落、云海等奇美的风景。总的来说,要求大家有感情地诵读文章,以作家精美的描写作为契机,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作家描绘的情境与自己想象的情境相融合,使自己的感受与作家的感受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美妙的意境,深刻地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内涵。在情境中体验,在诵读中感悟。学习日出一文,一要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二要理解本文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三要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学习泰山日出 ,了解作者与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在文章里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彩的华灿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二、重点知识概述与讲解日出1、文章主旨本文主要描述的是作者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所目睹的一次日出。在此之前,作者还交代了海涅、屠格涅夫对日出的经历。作者细致描绘日出时瑰丽的景象,以此来比拟新中国,讴歌新生、光明的祖国。2、课文结构全文共10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自己从书上了解到的看日出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写自己两次错过观日出。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详细描绘在飞机上所观日出的景象。3、写作特点(1)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本文的重点是写飞机上观日出。可作者并未只写在飞机上所观之景,而是用海涅的高峰观日出与屠格涅夫的原野观日出,以及自己的两次不成功的观日经历来衬托。文中有关日出的图画共五幅。前四幅全是铺垫,全是曲写,是“扬”前的“抑”,是欲扬先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这种方法的使用,既突出了所重点描绘的景象,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2)细致、生动地描绘。作者写飞机上看日出,采用了充分、细致,甚至是油画般的描绘,把一幅壮丽的日出图生动地刻画出来了。作者抓住了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以及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全方位展现出日出的美,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如写太阳初露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再如“突然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些句子,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写出了日出之时那喷薄的气势。作者观察得细致,描写也十分细腻。 (3)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本文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的奇景的基础上,以日出来比拟新中国,讴歌新生、光明的祖国,诠释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感染力。4、语句品味(1)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本句为开篇之句。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渴望见到日出,并特别指出在高处见到日出。 “从幼小时起”突出了渴望之久,“富有魅力”强调了向往之切。这些都为后文写飞机上观到日出作铺垫。(2)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 本句所引诗句都是写落日之景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的诗句,写的是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上,一缕孤烟正笔直地升上天空。黄河的尽头一轮圆圆的太阳正滚滚西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杜甫在后出塞五首(其二)中的句子。写的是边地傍晚行军时的情景。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这两句诗都描绘了边地的落日之景,透出的是一股苍凉之气。因此,作者说“不免有萧瑟之感”。这里提到落日,是为后文写日出作比,落日虽美,但难免有“萧瑟之感”,它远不如朝阳,因为那是伟大的诞生,是火、热、生命与光明的诞生。相比之下,日出之美要胜于落日之美。这里以落日的萧瑟突出日出的壮丽与伟大雄浑。 (3)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 本句是作者的想象之笔,他以站在海边为立足点,想象到在海边观日出时的景象,突出了海边日出壮观的特点。作者先点出海边日出所具有的广阔背景:“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接着用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海上日出时的景象,另外,语句中饱含有欢悦的情调,这是本句的又一特点。(4)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去火箭向上冲。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 ,这里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是固态向液态的转化,显得特别新异。(5)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而出。这里一连用四个动词(冲破、密接、融合、飞跃),描述了红太阳终于冲出云层,展现出了它辉煌的全貌。4、问题探究(1)本文直接写日出的感受的篇幅只有五分之二,将近五分之二的篇幅是引用别人的文章,还有五分之一写的是在黄山没有看成日出。把这么多的文字花在这方面是不是喧宾夺主呢?如果一上来就写在飞机上看到日出,看完了,文章也就完成了,当然也是可以的,但可能给人以单调、单薄之感 。而有了前面这一切,就比较丰富了,不但是语言上丰富,而且是想象、情感、色彩上也丰富。这是一种陪衬,或者说是一种烘托。(2)文中写海涅与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绘有何不同?引用这些描述有没有更深的意义?海涅所描绘的日出是在高峰之上所见的情景。屠格涅夫所描绘的是原野之上的日出。海涅所写的较简单些,直接写太阳的很少,而重点写云海与山峰,以此来烘托日出的壮丽。屠格涅夫重点描绘了日出的过程,从初升之时一直写到“一轮朝日”被拥出,中间突出了日出时不断变化的情况,着重从色彩的变换上、云层的变化上写日出。作者引用两人对日出情景的描述,目的是为下文写自己在飞机上所见日出作铺垫。但引用海涅的文章,连一句赞叹的话语也没有,就是对于屠格涅夫,也只是淡淡的说“善于观察大自然”,“精辟的描绘”。显然,这里并不仅是为了作陪衬,也是一种对比,作者在飞机上要比海涅站得更高,所见也比屠格涅夫更广阔,而这表现了作者的一番雄心: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要把日出的抒写推向一个新的水准。(3)日出后,作者又写道:“这时一切的一切都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感情的平静?本来,这里是文章的高潮,是感情的高潮,是强烈的激情,是刚性的,但是刘白羽却把它和柔性结合在一起,把激情与平静自然地统一起来,以显示一种“安静”的“幸福感”。泰山日出1、文章主旨作者从太阳未露前的云海写起,通过夸张式的想象与生动细致的描绘,表现出泰山日出无比壮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无比的喜悦。2、课文结构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日出之前的所见所想。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日出时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歌颂太阳所带来的光明,表达了心中对日出的礼赞之情。 3、写作特色(1)奇特的想象。本文写日出主要是通过作者奇特的想象来展现的。黎明消纳了长夜的幽闷,眠熟了的心渐渐苏醒了。作者觉得自己变成一尊超逸的天神。巍巍泰山,竟渺若脚下的拳石。长风吹散着巨人的黑发,如一面烈烈的大黑旗。巨人平伸着双臂,像要将眼前的云海拥入怀中,这是何等的气魄,接下来的幻想愈显神异了,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云海兽形的涛澜昂首摇尾地向着作者脚下的小岛冲洗着,激起了浪花,震荡着生命的浮礁。此刻,天边染出一片瑰丽繁艳,雀屏似的金霞,纯焰的圆颅,普照着灵光,映亮壮阔的丹霄。散发祷祝的巨人,终于迎来了普照的光明。总之,正是作者奇异的想象,构建出这篇精彩的写景散文。 (2)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作者的又一技法。这是篇写景散文,而写景是离不开生动细致的描摹。如写云海,“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作者如此一比,不但显其形,而且还显其神。弥漫的云气所透出的安详,让作者如此一描,境界全出。写云的色彩时,作者一连用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来形容,展现太阳初升时红艳陆离的景象。此外,对巨人的描述也十分精彩,读者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自然会想象出,那披着散发的祷祝的巨人,高歌着,长啸着,畅咏着,俯仰于寥廓的天穹与苍茫的原野之间,他的长发在霞光中飘卷,他的灵魂在云海里跃动。总之,生动形象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把茫茫的云海比作是交颈接背而眠的羊群,把自己脚下的玉皇顶比作是海中的小鸟。把色彩瑰丽的云霞比作是“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把云霞的变化比作是“鱼龙”“神驹”“雀屏”,显示其活跃与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此外,把自己比作是长发的巨人,心怀虔诚地迎接光明的到来。这些比喻的使用,使得本文的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极强的可读性。(4)诗化的语言使文章大放异彩。徐志摩是诗人,他写散文也采用了诗化的语言。文章的前半部分,是作者细致的经验与感受的实写,其中的贯通是作者的豪情。后半部分大量使用短句,节奏明显加快,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一起涌来,让人目不暇接。 4、语句品味(1)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句话是作者对他所幻想的巨人的描述。在这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中,作者对巨人张开双臂,等待日出时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揣摩。连续用了八个带“在”的短语,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形象地表现了巨人迎接东方太阳升起来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 (2)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作者一连用了五种东西来比喻日出的壮丽。这些事物形象而生动地形容出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的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让人产生更多的美的联想。“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这一形象的比喻,更显出日出时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3)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纯焰”点出了太阳的颜色。“圆颅”写出了太阳的形态。这样的比喻既显其色又显其形。“探”字赋予了太阳以生命的动感,又显得可爱而俏皮,最后,太阳终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洒向了人间。这一句还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 受,似乎感 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5、问题探究(1) 有人说,泰山日出其实并不是完全写日出的景象,你读后是否有这种感受?这篇写日出的文章,写于1923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本文也是作者写给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的颂词。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光从自然景色的美好是不能充分解释的,文中的许多描写都含有象征的含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者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了他对泰戈尔的敬仰之情。或者,以“泰山日出”象征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表达了作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2)第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本段主要写云海的动态之美。一个“活”字,不仅有拟人化色彩,还点出了云海的动感。眠熟的兽形涛澜昂头摇尾地向作者脚下的“小岛”冲洗过来,“浪花”飞溅,震荡着生命,好像在向世人宣告着光明的到来,充满着欢欣与激动。作者赋予了云海以情感,读来让人振奋。 三、难点解析以 泰山日出日出为例,说说作者的特别的心情如何影响了作者的感觉和描写。泰山日出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使其描写洋溢着美好、热烈的感觉。所以对云彩、云海的感觉都 是美好的,热烈的,诸如玫瑰汁、葡萄浆、金霞、纯焰等 瑰丽荣华的色彩,绵羊、鱼龙、神驹、雀屏等美好的比喻,东方之复活、光明之胜利等 热情的联想。日出作者万分惊喜以及身处新中国的美好 豪情,使其对云彩、云海充满瑰丽壮观之感,清新幸福之感,对云天的绮丽色彩以及色彩的壮丽变化表现 出了特别敏锐精致的感觉,表现了易于联想到新世界取代旧世界等 富有思想哲理意义的感受。在线测试A卷窗体顶端一、选择题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魅力(mi)炽热(zh)泛滥(ln)绯红(fi) B迸裂(bng) 瞬息(shn)曙光(sh)弥漫(n) C俯瞰(kn)苍穹(qing) 晨曦(x) 瑰丽(gu) D簇拥(z) 万仞(rn)苍莽(mng)刹那(sh)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饱饫(y)雾霭(i)祈祷(to)B驰骋(chng)浮礁(qio) 无垠(yn)C横亘(gn)层累(li) 醒豁(hu)D眠着(mn)弥漫(m)平拓(tu)3、下列各项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驰聘(奔跑)平拓(开拓,拓展)B溟濛(海)神驹(千里马) C消翳(遮蔽)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D厚毳(鸟兽的细毛)弥漫(更加)4、下列词语的书面无误的一组是( )A山峦摧促异彩悲喜交互B惋惜睛朗雄浑历历可数 C无羁窒息箫瑟无与伦比 D隙缝奇幻敏锐一望无际5、选择用词准确的一组( )(1)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_。 (2)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_的光照扩展开了。 (3)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_一道细细的抛物线, (4)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_的思索。 A鉴赏朦胧耸起庄严B欣赏朦胧矗起庄严 C欣赏朦胧耸起严肃D鉴赏朦胧矗起严肃6、指出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修辞的一项( )A(太阳)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脸,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 B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C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着,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衡辨认得出。 D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7、判断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相同的二项( )A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要一种敏锐的视觉。 B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C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D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B卷 窗体底端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惟恐惊醒人民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1、选段中首句“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二句所写“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跟下文所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有什么关系? 3、从文中找出几句使用了修辞的句子,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本选段是作者所写的景与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融汇在一起的? 5、你见过日出吗?谈谈你对日出的感受。 答案1、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此句统领下文。2、这里提到“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对下文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来说,是一种衬托,以显出后者是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3、比喻句,如,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拟人句,如: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 反复,如:这时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 这些修辞句,特别是比喻句在本段中大量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飞机所见的日出奇景,为这些修辞句,特别是比喻句在本段中大量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飞机上所见的日出奇景,为我们充分展示了它的美。 4、作者见景生情,即由雄伟、瑰丽之景产生高兴、喜悦之情,然后产生联想,进入思考,将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瑰丽景象融合在一起,获得了新的感受。5、略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1、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云海的? 2、把“我”幻想成一个巨人,有什么好处? 3、文中用“鱼龙”“神驹”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4、有人说“作者写巨人是故意夸大自我”,你是否同意此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先用一个“狂叫”,从主观感受上夸赞云海的奇异。接着作者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对云海进行细致的描绘,再通过作者的幻想来展示云海的神奇。2、通过这样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所产生的震撼,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用这些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而又变幻莫测的日出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4、不同意。从第28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设此比喻的目的旨在让人们联想到光明即将到来时激动的情态。中考解析(浙江省嘉兴市)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答案示例:(1)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2)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课外拓展刘白羽介绍刘白羽,1916年生于北京。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小说集早晨六点钟、政治委员、刘白羽小说选及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及刘白羽散文选等。xx年8月24日,著名作家刘白羽走完了他89载的人生之路。这位以长江三日、日出等经典名篇影响了几代人的军旅作家生前留下遗嘱:遗体捐献医院解剖,不发讣告,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骨灰撒入大海;一生所写的手稿,获得的奖章、奖状,以及收藏的字画、艺术品和图书,全部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这就是一代名家刘白羽,他崇高的境界、高尚的风范和充满激情的文学实践,犹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呈现在我们面前。徐志摩与泰戈尔泰山日出是徐志摩写给印度诗哲泰戈尔的颂词。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了他对泰戈尔的敬仰之情。文中的想象和构图不同凡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写的只是泰山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至于欢迎泰戈尔来华一事在原文的结尾处有体现,而本课在选文时删去了。原文省略的开头与结尾如下: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埃到现在期限 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不整齐的写出。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