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07985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秋学期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教法学法运用图片、录像、竹制工艺品、笋千点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寻找一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思想感情,以读贯穿课堂,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课文层次。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人课题(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写竹林和竹林人家的两部分。(要点提示:写竹林的部分,第1一3段;写竹林人家的部分,第4一8段)2激趣。现在黄先生要聘请几位导游,来介绍沿途风光和竹乡生活。条件是口齿清楚,朗读流利,介绍时语言亲切,语速适中,现在请毛遂自荐(选几个学生朗读)。3轮流朗读这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读边正音。(1)思考问题(多媒体显示):0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有哪几方面的特色? 0竹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正音。 (3)点评几位导游的朗读水平,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朗读。(4)探究。各小组发言,师生交流讨论:0江南竹乡特色:A竹林如海;B环境优美、富饶;C竹乡人用竹彻底;D竹乡人生活安静、闲适(允许有个性化的理解) 0竹乡印象(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A山清水秀、富饶美丽,竹乡人生活悠闲自得,是一个世外桃源。B是竹的海洋,那里有特色的竹屋、竹门、竹窗、竹家具、竹碗竹筷,这一切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竹的清香。住在那样的地方,一定能使人 长寿,因为那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安静而祥和。0作者感情:写竹海蕴含热爱之情;写竹乡赞美竹乡人淳朴勤劳;写竹乡人生活表达向往之情;第8段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安静闲适的竹乡生活的向往。(5)齐读第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此段在全文的作用。(三)拓展延伸卜在你的旅游日记中。什么地方让你最向往,你能为大家描述一下吗?2我们的家乡与作者笔下的竹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不喜欢)(学生发言,老师要热情鼓励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赞赏他们个性化的发言。注意引导他们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四)小结美丽富饶的竹乡令人心驰神往,那世外桃源般的静谧祥和氛围,悠闲自得的生活让在喧闹城市的人们羡慕,也让穷乡僻壤的人们反思。同学们,让绿意和春意常驻我们心间,相信我们的居住环境会变得更美好起来!(五)作业1用晾、沏、气势、深沉、隧道、竹箬、屏风、名副其实等词写一段话,写景、叙事、抒情都可,字数不超过2叨。 2课外收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工艺品、明信片、邮票等资料,与同学交流。第二课时(一)导人课题上一节课我们跟随黄蒙田先生到竹乡做客,那美丽的竹海令我们惊奇。今天我们一起来向黄先生讨教几招写景的技巧。(二)精读课文前三段1分组轮读课文前三段,要求朗读得亲切自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2思考下列问题并与小组同学交流。问题一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竹海? 问题二描写竹海时抓住了竹海的哪些特点?问题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问题四作者描写的语言有何特色?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3各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讨论明确。U)先远望,整体印象;再深人竹海近看,局部观察;然后站在竹坞较高处举目四顾。(2)抓住竹海宽广无边、茂密深沉的特点。(3)顺序: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由远望到近看再四顾,全方位描绘竹海特点。(4)语言:清新、生动,运用比喻、化静为动、衬托等方法使语言形象而生动。(三)速读课文第4一8段问题文章是怎样由竹海景象过渡到竹林人家?是按什么顺序写竹林人家的?找出过渡的句子(段落)。(要点提示:两部分的过渡是由第4段承担的,由竹海的宁静引发我的疑问: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芦然后引出竹林上的炊烟,向竹林进发,听到鸡鸭的叫声,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家,再踏着竹村的街道,再写竹林人家做容。由远到近,由外到内,引人入胜)(四)探究选材、剪裁的特点各小组发言,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探讨:问题一l标题可否将深处一词删去,改成竹林人家?(要点提示:如果删去深处文章就只能详写竹林人家,否则就会头小身大)问题二竹林深处照应了文中的哪些内容?(要点提示:照应了竹海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景象)l问题三文章为什么要详写竹海景象?(要点提示:写竹海之无边无际、深不可测,是为了突出竹乡竹子、竹笋丰收在望的喜悦,为下文写竹林人家、欢笑声作铺垫,以表现竹乡的美丽富饶、安静祥和)小组交流并讨论,从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小结:文章选材紧紧围绕写作的中心采取舍。能表现中心的详写,不 能表现中心的略写或不写。(五)拓展延伸1作者笔下的竹林是个绿色的竹的海洋,它宽广无边,深不可测,现在请把你收集到的写竹绘竹的诗文、绘画、摄影作品拿出来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欣赏。2说说它们在写景、绘景时观察的角度有何不同? 3试用几句话描绘一幅图片在小组交流。4写作训练:观看一段风景录像,学生从中自选几个角度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描绘你喜欢的景色,字数不限。成果展示,激励写作的热情(点评时突出本课训练重点多角度、抓住特点写景,语言生动形象。对个性化的表述及独特的观察角度要充分肯定)。(六)总结(多媒体播放自然风景画面,并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作为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亲切而优美的语言结束本课)大自然用它神奇的力量,飘起淡墨色烟云,斜飞着细雨,铺开广阔草原,洒下五彩鲜花,唤醒冰川河流,染绿苍山森林,抱回一轮红日又酒出满天繁星大自然多么美丽!同学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吧,睁开你的眼睛去感受它无穷的魅力,用你的笔把它记录下来。(七)作业观察一处实景,选择合适的角度、合理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下来。板书设计锦一诛时竹林深处人家香港素蒙田竹海景象:美丽富饶丰收在望竹林人家:(1)用竹彻底热爱(2)生活安静向往(3)祥和欢乐 时课第远望:竹海见炊烟蹯村路近看:隧道竹林深处人家闻鸡鸣进人家见牧归闻笑声四顾:全竹远近外一一内整体一一局部教学探讨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明了。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但大多数学生对内容比较陌生,可运用视听情境设置帮助学生理解。本文选材、剪材是本文学习的难点。笔者从文题人手寻找突破口,设置问题引起争论,再讲解点拨,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对竹乡的印象,学生可能有个性化的理解,笔者认为应该尊重,并由此展开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讨论。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自主完成,同时体会其写作手法。本课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图片资料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入境。教学上紧紧扣住重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同时考虑学生合作学习的需要,注意了设计听说读写多重训练。特别是新课导人方法独特,语言有趣。设疑问题适度,在理解的同时适当提高学生认识,自然地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拓展到生活实际中去,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设计符合新课标要求,一是考虑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二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了求知的过程,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境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四是课文内容拓展较好,学生在探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 教案002本单元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素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素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反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学这篇谏文,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捩谏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投谏文通过描绘景物的忻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特点。教学本谏,重在让学生品味一探究一体验。教法学法本文篇幅较长,教学中应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段落精读,感悟美点,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发现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适当拓展课程资源,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展示画面)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面对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二)文化积累,了解作者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0。(三)知识积累,学做读书卡片展示课后字词积累中的词语,从音、形、义方面让学生辨析。鼓励学生就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要求学生做成读书卡片,(四)整体感知,学生自主探究1在朗读中思考:问题一一句话概括,这里有什么景?这里有什么人7(要点提示:这里有茂盛的竹林和勤劳质朴的竹农)问题二竹林之景,立足点不是一个,而是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之景,说出三个观景点的位置,并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景物。(要点提示:此题设计让学生找到立足点。找到课文中有关语句,并学会概括,鼓励学生自由发挥)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本文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丰富的感情,交流阅读感受,文章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3作者的情感流动中,写了竹林之人,在写法上有何特色?(引导学生再读诔文,理清作者的思路)(要点提示:遥见炊烟听到禽鸣初识竹林吃到竹饭听到欢笑)总之在安排材料时,尚未见竹乡,己见炊烟;到达竹乡后,未见村民,先闻声音,由家禽的鸣叫直到少妇的笑声,步步深入,引人人胜,作者这样精心设计,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五)合作讨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竹子,同时又写了竹林人家,文章写作的重点是什么?(要点提示: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写素是为抒情服务的)(六)作业仔细回味课文,竹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时课第(一)重点品味1自由朗读写竹子的段落,边读边在书上画出从色彩、声音、气味上 描写竹子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1)色彩:0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0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0在路边,在空地上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0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2)声音:0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声。0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0我们正要离去声音却愈来愈近。(3)气味:0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新的新竹的气息。0每当我回亿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2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写景的方法。(1)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地观察。(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3)景物描写要安排合理的顺序。(4)景物描写中要渗透作者的感情。(二)感受美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或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明欣赏的理由。段的示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要点提示:这是作者在前面以游记形式介绍完竹林和人家后,意味深长的结尾,在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当年在竹乡所见所闻所感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了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那里的勤劳朴实的村民怀有深深的感情,因此也就有了闻到竹子的芬香,感觉四周都是 柔和,宁静的青绿)2句的示例: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要点提示: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风过竹海时的情景,渲染了竹海的起伏和气势,写出了竹海的深沉。文中用了推。诵暗浪等词语,十分恰切,表现力强)(三)质疑释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假如你有疑问,现在允许你去采访作者,请你列出一个提问的清单,就本文的理解提出你的看法或进行质疑。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文中标出或列在笔记本上。2同桌间互相扮演访问、被访问的角色,讨论交流彼此的见解。3在全班范围内将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四)课外拓展l古往今来,人们喜欢竹。晋代名士王子猷说:不可一日元此君爱之甚深。宋代著名诗人、画家苏东坡说:宁可食天内,不可居无竹,说得何等天真!还有那一生种竹画竹的郑板桥,他说得更好,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古诗文中有不少关于竹子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喜欢的两三句来,标明作者及出处。先让学生讲,然后老师归纳并补充。z学了课文,你也许更加喜爱竹,确实,它翠得像一片绿云,拥抱着农舍,依偎着书斋,遮着幽径,送来清风,迎来朝阳,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怎能不思绪连翩呢?下面来欣赏一篇学生习作竹林青青儿并与课文比较阅读(学生能说出一点自己阅读感受就行)。胄甘林竹唐征我的家乡是盛产竹的地方。每当春风吹绿江南时,春笋听到春姑娘的呼唤,开始萌发。在家乡的竹林,东块、西一块往上拱。春雨蒉如油。一番春雨过后,一支支茁壮的新竹拔地而起,高高地向上伸延,一派箭破云雨的昂然气慨。雨后的清晨,竹子格外秀美,金色的阳光从浓密的竹林里丝一缕地 透过来,笋尖的嫩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雾气在竹林中慢慢浮动,像轻轻飘动的羽纱。这缕缕氤氲,起自新竹,起自老竹,起自竹的枝条、竹的叶尖,伴着嫩竹的悠悠清香在飘忽。在升腾。细看层层的竹节处,还没有消除的白色籍衣。衬托稚嫩的新绿,不由你不感到一股强劲的活力。金色的阳光透过缝隙,撇在载着雨露的细密的竹叶上,撇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撇在褐色土地滋生的小草上。竹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变化万千,这变幻的色,跳跃地形,岂不是竹的舞,绿的影吗?山城上,有丛老竹,依然挺立。它们常年累月饱受雨雪风霜侵淋,躯干虽像有薄薄的尘迹。可是丝毫不减苍翠的本色,那舒展的枝叶潇洒自如,别有风致。清晨的竹林美得倏首诗,置身其中可以让人其下领略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意境。(五)心灵交流当今,人们生活中的节奏比较紧张,城市居住环境人烟稠密,节假日都会去郊外踏青,学了这篇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I问题一面对竹子,你想说什么?问题二面对竹农,你想说些什么?l问题三面对作者,你又想说些什么?(六)作业课后分小组搜集有关竹的诗文、书画作品,也可交流对竹的认识和评价,组织一次小型竹文化研讨会,办一期有关竹的手抄报,增加对竹的了解。教学探讨I本文是一篇游记形式的散文,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平淡朴素的文字中,让七年级的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另外,我国的竹文化意蕴深长,在教学拓展中应有意识注意这一点。一一篇好散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文本本身,而应跳出文本。充分挖掘课 程资源,有意识让学生搜集古代诗词,让学生欣赏品味,不断体验,加深对竹子的理解是本设计的特色。一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以品为载体,在读。品中教给学生写景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本文的对话,如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对自己喜爱的部分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对话,进行心的交流。设计教学时,重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搜集古代诗词和类似文章的阅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