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知识落实”专题四第三讲 变异、育种和进化配套作业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3306367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知识落实”专题四第三讲 变异、育种和进化配套作业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知识落实”专题四第三讲 变异、育种和进化配套作业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知识落实”专题四第三讲 变异、育种和进化配套作业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知识落实”专题四第三讲 变异、育种和进化配套作业1 123456789101112B若来自雌性,则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重组型配子C若发生交换,则发生在X和Y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D若发生交换,图所示四个基因中,f与w基因间交换频率最高解析:若此X染色体来自雄性,由于X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相同,减数分裂时不能产生重组型配子;若来自雌性,由于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产生重组型配子;若发生交换,应发生在两条X染色体之间,X与Y虽是同源染色体,但其中有同源区与非同源区之分,非源区的片段不能交叉互换。不能发生在X和Y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若发生交换,距离越远的基因交换的频率越高,f与w两基因间的距离最远,发生交换频率所以最高。答案:C4(xx上海卷)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A能稳定遗传 B单倍体C有杂种优势 D含四个染色体组解析:杂合的二倍体植株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基因型为纯合子,由于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能稳定遗传,A正确,B、C错误。得到的纯合子植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答案:A5(xx潮安区松昌中学检测)下列有关植物育种的两种方法,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程中E幼苗的获得是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B过程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若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D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16D若C为水稻,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经过形成的花粉粒加碘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的颜色及其比例,可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解析:由育种流程图可知,图中表示杂交育种;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过程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获得E单倍体幼苗,利用的是细胞的全能性;若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D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1/16AABBdd、1/16AAbbdd、1/16aaBBdd、1/16aabbdd)占总数的1/4;形成的花粉粒即是C品种产生的雄配子,加碘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的颜色及其比例,可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答案:C6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工诱变可提高突变频率,获得新物种B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可用转基因育种C杂交育种的一般都需连续自交56代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子D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原理相同,且都需要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解析:人工诱变可以提高生物的突变频率,改良生物的性状,但是并不一定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转基因育种可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某些性状;杂交育种选育的时间是F2,原因是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选育后是否连续自交或自交代数的多少取决于所选优良性状是显性还是隐性;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多倍体育种不需要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答案:B7. (xx深外、执信联考)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C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说明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解析:生物在长期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从而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但是骡不育,故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环境会选择有利适应环境的性状,故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频率会上升。答案:C8(xx北京卷)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病毒侵染兔种群,一般抗性较强的个体会保留下来,抗性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毒性过强的病毒容易导致宿主的死亡,那么没有宿主病毒也不可能长期大量增殖存在;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持寄生关系而长期存在,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而是一个相互选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9(xx四川卷)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解析: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丙的染色体数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顶芽形成幼苗丁,并不是所有细胞的染色体都能加倍,没有加倍的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36条,加倍的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72条;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属于染色体变异,并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地理隔离并非新物种形成的必经途径。答案:B10(xx江苏卷)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抗生素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抗生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细菌的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细菌也存在抗药性的类型;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性无关;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时,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的繁殖,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答案:B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均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6分,只选择1个且正确得3分,错选、多选、不选得0分)11(xx佛山二模)利用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尝试多种育种方式,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过程所示育种方式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C射线使a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D个体AAbbC的产生意味着产生了新的物种解析: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过程所示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新物种的形成需要出现生殖隔离,基因工程导入抗虫基因C后,没有出现生殖隔离。答案:AB12(xx广东茂名一模)将一株高秆(D)抗病(R)水稻植株(甲)与另一株高秆易感病的植株(乙)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有()A如只研究茎高度的遗传,图示表现型为高秆的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3B对甲植株进行测交,可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个体C以乙植株为材料,通过单倍体育种可得到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的占1/2D甲乙两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解析:子代高杆矮杆31,抗病易感病11,说明甲、乙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DdRr、Ddrr。因此子代的基因型有6种,表现型有4种,高杆个体有1/3DD,2/3Dd,A、D正确;对甲(DdRr)测交,子代的矮杆抗病的基因型为ddRr,不能稳定遗传;以乙植株(Ddrr)为材料,通过单倍体育种不能得到符合生产要求的植株(抗病植株)。答案:AD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8分)13(xx惠州4月模拟)果蝇的棒眼基因(B)和正常眼基因(b),只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XsBXb,其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s ,且该基因与棒眼基因B始终连锁在一起(如图甲所示),s在纯合(XsBXsB、XsBY)时能使胚胎致死。图乙是某雄果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图象。(1) 研究果蝇基因组应测定_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2) 图乙细胞的名称是_,其染色体与核DNA数目的比值为_ 。正常果蝇体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数目最多为_条。(3)如果图乙中3上的基因是XB,4上基因是Xb,其原因是_,B与b基因不同的本质是它们的_不同。(4) 棒眼基因B能表达,与该基因的首端含有能与RNA聚合酶结合的_有关。(5) 若棒眼雌果蝇(XsBXb)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F1果蝇的表现型有3种,分别是正常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和_。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中B基因的频率为_(用分数形式作答)。解析:(1)果蝇共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所以研究果蝇基因组应测定5条染色体(3条常染色体XY5)上的DNA序列。(2)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有姐妹染色单体,属于次级精母细胞,由于有姐妹染色单体,则染色体与核DNA的比值为12,正常果蝇体细胞中X染色体数目最多是有丝分裂后期,此时X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两倍,即为4条。(3)图乙中3和4为X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其上有等位基因的原因是基因突变,B和b基因不同的本质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4)基因的首端含有启动子,能与RNA聚合酶结合,从而启动转录。(5)XsBXb与XbY杂交,后代基因型是XsBXb、XsBY、XbXb、XbY,其中XsBY胚胎致死,则后代表现型有棒眼雌果蝇、正常眼雌果蝇和正常眼雄果蝇,比例为111,F1产生的雌配子中XsB Xb13,雄配子中XbY11,自由结合形成的F2基因型有XsBXb、XsBY、XbXb、XbY1133,其中XsBY胚胎致死,则存活的个体中B基因频率1/11。答案:(1)5(2)次级精母细胞1/2或124(3)基因突变碱基对(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4)启动子(5)棒眼雌果蝇1/1114(xx广州二模)人类“软骨发育不全”的致病基因是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且致病基因纯合的个体在胎儿期死亡;人类“黏多糖贮积症型” 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E、e)控制。下图是一个家系图(5和6是双胞胎姐弟)。请回答(不考虑基因突变):(1)基因_(填E或e)是“黏多糖贮积症型”的致病基因;5可能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_。9的致病基因来自于第代的_号个体。(2)8是7的姐姐,尚未检测其基因型,据图推测8是杂合子的概率是_。(3)DNA探针可用于检测家系成员的基因型,方法和结果如下图所示: 结果 PCR扩增与细胞内DNA复制时获得单链模板的方式分别是_。 图二结果A中的杂交斑是由哪两种单链形成的?_。若检测图一中2的基因型,检测的结果是图二所示的结果_(填:A/B/C)。 在适当时抽取羊水,采用图二所示的方法可诊断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这是因为羊水中含有_细胞,体外培养这种细胞时,其分裂方式是_。解析:(1)从题目可知,“软骨发育不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一所示1、2夫妇均无患黏多糖贮积症型,其后代6却患有该症,根据题意可得出:黏多糖贮积症型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e”为该症的致病基因;根据推导:6的基因型为ddXeY,可得出5的基因型为ddXEXE或ddXEXe ,所以5可能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dXE 、dXe;9的基因型为ddXeY,可得Xe来自7,根据图示及题意(致病基因纯合的个体在胎儿期死亡)7的基因型为DdXEXe,而3基因型为DdXEY,得出9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于4,基因型为DdXEXe。(2)根据上题可推知3基因型为DdXEY、4基因型为DdXEXe,8已知道为女性,可以利用逆推法,先算她为纯合子dd XEXE的概率:1/31/21/6(注意:不可能是DDXEXE,因为致病基因纯合的个体在胎儿期死亡,所以计算时需将其剔除),再算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1/65/6。(3) 在PCR扩增中,当温度上升到90 以上时,双链DNA解聚为单链;细胞内DNA复制时,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获得单链。 图二结果A 中仅在基因E的探针中出现杂交斑说明该家系成员只拥有基因E,杂交斑由基因E探针和与之互补的单链杂交而成。根据图二和上题可推知2的基因型XEXe,即在基因E和基因e的探针中均出现杂交斑,检测的结果是图二所示的结果B。 进行羊水检查主要是因为羊水中含有胎儿脱落的表皮细胞,可通过这些细胞进行相应的医学检查,体外培养这些体细胞时其增殖的方式为有丝分裂。答案:(1)edXE、dXe4(2)5/6(3)前者通过高温加热,后者通过解旋酶解开双链基因E探针和与之互补的单链B胎儿有丝分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